APP下载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08-04吴怀章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

吴怀章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今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是在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国务院总理提出来的梦想。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都匀市墨冲镇风鑫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并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關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转移。贵州省地处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9%。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贵州,每年有大批人员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或亲属代为看管,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形成,是因为农村贫困家庭的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改变家庭面貌,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以及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使广大农民工没有条件带着孩子一起进城生活,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一、风鑫村概况

拱板小学地处贵州省都匀市的一个边远山区风鑫村,该村属一类贫困村,距墨冲镇12公里,人口约2200人,人均耕地面积0.4亩,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生活水平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风鑫村近三分之二的青年人外出务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工作流动性强,他们无法让孩子和自己在城里生活,只得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或其他亲属照顾。加之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的存在,使广大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入学难的问题也长期存在,虽然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农民工进城及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问题在不断的得到改善,但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作用依然明显。

二、拱板小学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紧缺

风鑫村没有幼儿园,只在拱板小学设立一个学前班,拱板小学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共七个班,96名学生,53名留守儿童,包括校长在内共7名任课老师,没有英语老师,学生的小学英语教育为零,这也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日后在读中学时与城里孩子相比在学习方面竞争力较弱的原因,除此之外,缺乏音乐、体育及美术等课程的专业老师,一师多班,一师多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拱板小学虽然有保障教学的基础设施,但学校的教学硬件相对比较陈旧落后,教学水平低下。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地形崎岖,自然环境恶劣,学校的办学条件艰苦,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经费紧缺,加之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学校根本留不住老师,近年由于农村地区生源减少,许多地区出现了教师逃离农村的现象。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紧缺是制约当地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因父母外出,留守儿童成绩普遍偏低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本应该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但在孩子重要的人生第一课,父母却失职了,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管理和教育,留守的孩子们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形成了隔代教育偏多的现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由于他们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他们无法给孩子做指导和监督。由于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不到位,缺乏对孩子生活有效的约束管教和学习的督促,孩子容易造成行为偏差,加之留守儿童年纪小,日常行为缺乏自律。许多孩子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管教,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导,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有打架,迟到,旷课等不良行为,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3、学习环境艰苦

风鑫村地处都匀市市边界山区地区,交通条件较差,由于地形地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发展较为落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家里还要承担着许多家庭责任,他们不仅要照顾好自己,而且还要照顾好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因此无论是家务活还是农活大部分都落在了留守儿童的身上,从洗衣、做饭到喂养牲畜、下地干农活,都可以看到留守儿童的身影,生活的艰辛给他们的童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他们除了在学校上课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不仅如此,当地地区地形崎岖,每天孩子们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学习条件较为艰苦。

4、经济落后制约教育发展

风鑫村当地居民以务农为主,由于土地贫瘠,耕地少,平均每人0.4亩耕地,在当地,居民除了务农,几乎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居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较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下,工作坏境较差,工资待遇较低,很难留住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大,数量严重不足。贵州省地处西南云贵高原,地形以高原山地居多,限制了贵州交通及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贵州省仍是全国内比较贫困的省份之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

5、农村小学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

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差,教学资源十分有限,由于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不同步,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衡,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及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制定全面有效的管理措施或相关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这给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下许多隐患。

三、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以身作则,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自身的行为,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家长应该转变观念,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不仅仅是让了孩子吃好、穿好,孩子还需要父母的关爱,父母日常应加强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及学习情况,多与孩子和孩子的监护人通电话,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中成长,保证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2、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

加强政府的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义务教育正常进行的保障,要想改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政府应加强对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异地入学的限制由来已久,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壁垒,调整人口管理体制,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让有能力把子女带在身边进城入学的农民工可以把子女带进城,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农民工在城里能享受到和市民相当的待遇,其子女在城里入学也有相应的保障。

4、加强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里缺乏父母的管教和监督,自身容易形成许多不良的问题,加强学校的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遏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方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华珍, 黄建华.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8):151-152.

[2] 何小梅.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成因分析[J]. 青年与社会, 2015,(03):282-283.

[3] 高 艳, 杨倬东.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 农村教育, 2015,(01):59-64.

[4] 朱广利, 于秀丽. 基于威宁县为例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01):93-94.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