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6-08-04朱晓琳
朱晓琳
【摘要】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关键点后,进而这一执政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对于即将脱离学校,步入复杂社会的莘莘学子来说,追求并拥有完美的幸福已然成为他们最大的梦想。所以针对在校大学生实施幸福教育,从而教会他们树立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奋斗道路上艰难险阻的良好心态,帮助其提高亲身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能力。这不仅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最高体现,更是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实现永久安定发展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值;对策
一、幸福与幸福感
对于幸福的定义是多重而又复杂的,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认为是整个人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无限体验和强化能力的总和。随之相产生的幸福感是指人们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上呈现的一系列愉悦与欣喜的情绪。随着不同时代的轮回变换发展,幸福感的内涵和与延意义也同时不断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人们受到社会关系背景、知识文化水平高低等的不同外因影响,人们对于体会幸福感也不尽相同。变革的时代、变换的文化背景、加速变化的生活境遇形成了人们从各个不同视角、向度以及人生观与价值幸福等方面来理解幸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内容
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年龄、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满意程度、人际关系、个人性格等自我评定。
2、调查对象
河南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其中女生136人,占68%,男生64,占32%。
3、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问卷一律采用择题式。本问卷一共发放200份,有效问卷150份,回收效率为7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如下表显示,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但不可忽视,幸福感感知略低的大学生仍占整体的10%。
1、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自我评定
本人认为,了解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真实现状是此次调查的核心所在。其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出现阶大学生体会幸福的程度。调查数据表明有6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相反,近乎4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持有悲观态度。
2、幸福感下降成因
40%的“学习压力太大”和30%的“好工作难找”,是最近几年居高不下的令大学生身心备受煎熬的的问题。客观上来讲,生活开支费用短缺、缺乏调和与人交往能力、参加学校社团及班级活动积极性不足,失恋等等着些都不是影响幸福感的原因。
3、幸福感与经济之间的联系
较高的经济支持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因而幸福感较高。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表明经济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有着决定性作用,从分析数据来看,二者间的相关性并不高。一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并没有视经济因素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4、大学生幸福感与父母期盼值的关系
在众多影响幸福感的成因当中,“自身”和“家长”双重期盼值的比例差距略大。现如今随着大学生“我的人生我来掌握”的独立自主意识越发盛行。这在一方面使得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承担来自父母所施与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并不排除是孩子与家长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愈发减少,从而导致实施压力的途径变窄,所以其幸福感受影响的几率也就随之降低。
5、毕业前景认知
40%的学生呈现出对毕业后的前途信心略低。一是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认真努力,养成了一种懒散学习及生活习惯,缺乏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书呆子“,当然也无法受到现实社会的欢迎。二是现在一些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盲目性,许多专业知识只涉即及理论概念,没有教授给学生更深更实用实践应用技能,当大学生跨出校门迈入社社会之时,才感受到自己多找不到用武之地,因此也难免迷茫。
6、大学生自身价值认知
据数据统计后发现近56%的同学对自身价值是予以肯定。其自我价值良好实现的认可度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大多数可以深刻认识到所谓人的价值不仅包含着国家社会对于每个人的满足和尊重,还希望从自身所处环境出发,在生活上,积极主动,渴望学到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完美融入社会的要求。
四、增强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1、发挥大学生自身幸福感的主体作用。
(1)提升自我价值。从高校学生自身为出发点来讲,高度的自尊心与其主观幸福感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本人认为通过大学生自身设定合理科学的幸福目标,在实施过程当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大学生获取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并在实现过程中不断改善对自我的评价和增强自尊的方式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2)提高自我价值认知感,大学生自身可设定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预期目标,通过不断完善达成这些目标来培养自我价值感,从而肯定乐纳自己,以达到正确的评价自我。(3)积极纠正消极自我心理暗示的思维模式,之所以大学生会存在消极的自我暗示,纠其原因是其片面的夸大了外部环境影响其的困难性,而同时贬低了自我可冷静应变的自主能力。因此,大学生在面对无法当机立断的困难因素时,可通过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和内部可利用的资源来暗示自己克服消极的自我暗示的影响。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幸福的发源地是家庭。家庭存在的意义是人们自身种种需求被发掘、被聚合、被整理亦是被满足的地方。良好的教养方式与优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成员体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亦是成年人,父母在教育其过程中,应注重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实行家庭民主的教养方法则更为可取,时倾听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感受。许多教育学者通过研究后都表明孩子是渴望从其最亲近的家人之间获取情感支持,并与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孩子将获取到较多的正性情感与正向思维能力。这将能提高其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对其今后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颇有益处。
3、展开积极健康的校内实践活动。
(1)积极开展生活辅导与心理健康咨询。大学生通过情感自控制能力和心理认知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助于其明确恰当的期望值。(2)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多种身心需求,作为培养其成才的学校则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尽情发挥所拥有才能,肯定欣赏自我。(3)学校也可为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先行一步获取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社会的支持,以此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体验。
五、结论
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正确理解和感受、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能力的高低,在宏观层面来说,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能否实现,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增强对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幸福教育关注度,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更是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维度协同和作。
【参考文献】
[1] 費尔巴哈. 费和巴哈哲学著作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543.
[2]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M]. 苗力田,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