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分析
2016-08-04王明辉张晓梅
王明辉 张晓梅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本文将从二语习得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式等方面就二语习得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模式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主要研究人们获得母语以外的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 S. Pit 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和 S.D. Selinker在1972年创造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IL)为开端。
母语习得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二语习得研究者有着以语言学及心理学研究作为背景,二语习得的理论和研究发现广泛应用于理论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学等领域。普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进步等都能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理论来源和研究視角。
最近几年以来,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语言学界、语言教学界等领域得到公认,二语习得最初作为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为语言教学提供帮助,随后中介语假设的提出,它也从应用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理论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本质。二语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描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二是“解释”二语习得现象。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逐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二语习得乃至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国外二语习得研究有四个凸显的特点:(1)两个发展阶段。早期为“先研究后理论”阶段。今天的二语习得研究为“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2)研究重心的转移。二语习得研究已经从描述型转向了解释型。(3)研究方法的转变。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定量分析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主流。(4)多元化的理论支撑。语言习得研究从单学科支撑发展为多学科支撑。
国内研究偏误分析成果较多,尤其多见于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研究中。国内自1984年引人中介语理论以来,以鲁健骥的研究为代表,产生了一批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社会环境和语言输人与互动的研究方面成果都很少。母语迁移方面的研究很多,但缺少实证性研究;认知过程方面的成果很少,有少量关于语言能力结构的研究;交际策略方面成果很少;语言普遍性的研究则几乎没有。一般个体差异因素和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的成果都很少。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研究集中在外语教学上,以反思为主流研究方法;期间有少量二语习得理论的翻译或评介,比如克拉申的习得-学得理论的介绍和乔姆斯基转换理论的介绍;为数有限的关于中介语的研究集中在错误分析上。主要涉及中介语研究、二语理论、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习得外部因素、学习者内部机制和学习策略。
从2000年开始,二语习得研究深入发展,研究数量激增,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方法以实证(量化)为主流,并出现了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90年代涉及的所有领域都有了更深更广的发展。主要领域包括外语教学研究、二语理论、个体差异、内外部因素、认知、外部因素;外语教学包括外语教学理论、学习策略、学习者内部机制等,语音、语素、语法、话语和语用层面都有涉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内容已全面涵盖了二语习得理论基本框架中的主要方面,按其内容与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引进”性质,包括直接翻译一篇论文或著作,介绍西方现代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新动态、某个新观点或新思想,如《第二语言中的语用发展》评介(冉永平,2004),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马冬梅,2005),《第二语言习得哲学》介绍(贾冠杰,2005),《二语习得理论的构建》介绍(徐海铭,2006)的以及《二语习得理论》介绍(徐海铭,2008)。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的引进类文章大多带有或多或少评述的性质,说明我国的研究者大多已经具备了带着批判的观点加以接受吸收的科学态度。
第二类为“研究”性质,或对某个研究者的理论体系进行评注性研究,一般以“综述”或“评述”类论文为主或对不同研究者的理论、思想或观点作横向的对比性研究,以期发现彼此的异同和优劣。如贾冠杰(2004)《二语言习得理论之间的矛盾统一性》,文章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讨论和研究,对众多理论进行了重新分类,进一步弄清了各理论流派之间的矛盾性和统一性,这对正确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流派的特点、相互关系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助于外语教师全面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同类的文章还有戴炜栋,周大军(2005)、郭建国(2004)、李志刚(2008)、王立非(2000)、苏晓军(2001)、张萍(2006)。
第三类属于“创新”或“应用”性质。这类文章或著作要求研究者在充分了解和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并汲取其养料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证实或推翻某个理论上的假说。如文秋芳(2004)为了验证外语学习策略策略的有效性,开展了三方面的实证研究,最终通过实证性研究与统计分析,对对好差生的策略存在差异、学习策略对成绩有预测力和策略培训有效三个结论提出质疑,并提出研究策略有效性的方法。同类的文章还有宋尽冬(2009)、王春艳(2009)。
二语习得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从研究层面上来看二语习得研究从简单的“引进”发展到具有选择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批判地“引进”;从对语法层面的研究发展到对某个研究者的理论体系进行评注性研究或结合中国的外语教学现状对西方二语习得研究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综合性研究;从单纯地对理论的研究发展到具有“创新”或“应用”性质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80年代的研究以反思、思辨为主的非实证性研究为主,90年代开始向实证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发展,到2000年后,以量化为主的实证性研究成为了主流方法。量化研究以问卷、访谈为主,其次是实验和个案研究。质化研究所占的比例很少。此外,国外比较热门的验证性研究也没有受到我国研究人员的重视。语料库研究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变化法在国外已被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但在我国还远未受到关注。
从研究模式来看,目前以访谈、观察等材料为基础的定性研究远落后于以数据材料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而将定量法和定性法有机结合的研究还是少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纵向研究的周期较长,而研究周期较长会导致研究易受其他变量干扰以及其他问题。从数据收集方式来看,测试与问卷调查成为数据收集方式的主体,从本质上说,这种现象是由于这两种数据收集方式的便利性产生的。相对于其他数据收集方式来说,进行测试与问卷调查更易于实施与获得数据。然而,这种便利性也使得这些数据存在效度与概括度不足的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应考虑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式,从深层次上考察学习策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本文为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现状研究》(SK201407-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王明辉(1979—),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
张晓梅(1990—),河北农业大学201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