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郁达夫小说的窒息感
2016-08-04洪小丽
【摘要】郁达夫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大师。他的小说中的窒息感让很多读者着迷。本论文将切入主题,从郁达夫小说窒息感的思想内容、散文化的情绪结构、自叙传方式塑造悲情主人公等方式,来描述郁达夫小说窒息感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悲剧时代;窒息感;积极与消极
纵观郁达夫的小说,首先映入就是像《沉沦》一样的自传式小說,还有他饱受争议的自我曝露和大胆的性描写。除此之外如果细细品读郁达夫的小说,会感受到小说中时时刻刻弥漫着的哀而不伤的忧郁和窒息,给人以苦闷和窒息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一、郁达夫小说思想内容的苦闷和窒息感
郁达夫是一位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的作家,他的遭遇也比常人复杂的多,它处在中国最为黑暗的时期,饱受了沧桑和磨难,因而他的作品中总是流露出某种伤感和苦闷。小说《沉沦》是郁达夫代表作,它使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达到最高峰。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这个青年有着现代人苦闷、压抑的病态心理。作品描绘了他青春的性苦闷,以及被日本人的鄙视和嘲弄,加之祖国日益腐朽和黑暗,使他的苦闷和压抑日益加深,让他在这个痛苦、令人窒息的泥淖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后使他走向了死亡。正如小说主人公最后选择去海边,结束自己生命前,所说的那段话:“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这种呐喊不仅仅是这位游子的呐喊,也是中华民族的呐喊,这个呐喊,使小说达到了最高潮,也让这种莫名的窒息感达到最高峰。同时也使这种窒息感从个人上升到了社会和时代的高度上来,使作品达到了一个让人仰望的境界。可见郁达夫深谙为文之道,扼住了小说创作的咽喉。
郁达夫的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是那淡淡的哀愁和窒息感在很多作品中都毫无意外的流露出来。像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前者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工,后者的主人公的是一位车夫,二人似乎没什么交集,但是两个人都是旧社会的劳动者,都是所谓的穷人,饱受那些所谓贵人的压迫和白眼。郁达夫用“我”这个人称,将自己置于他们的生活,用独到的笔触表现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和不公正的待遇,使阅读者心生悲悯,从而让阅读者也仿佛置身其中,那催人泪下的苦闷和窒息感萦绕在阅读者心头。
二、郁达夫小说的散文化情绪结构
许多作家都非常注重小说的情节结构,高尔基甚至把它称为“文学的第三个要素”。然而,郁达夫的小说通常没有完整、突出的事件,小说中十分重要的情节,郁达夫把它变成了情绪,加上郁达夫老辣的散文功力,运用各种描写手段,形成了能够淋漓尽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散文化情绪结构。有学者认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绪十分凌乱,但是正如他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所有看似七零八落的散文化描写,其实是在为情绪主线服务。欣赏过郁达夫小说的人会发现,总是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窒息感萦绕心头,这就是郁达夫很多小说的情绪主线。
小说《春风沉醉的夜晚》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没有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介绍贫民窟如何破旧、逼仄,而是通过对房主的刻画来渲染氛围:“我的房主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弯腰老人,他的脸上的青黄色里,映衬着一层暗黑的油光。俩只眼睛一大一小,颧骨很高,额上颊上的几条皱纹里砌着煤灰,好像每天早晨洗也洗不掉的样子。”通过这一段的描写,客观上描绘了贫民窟的破旧和穷人们的艰辛,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深同情。第二部分没有再去渲染这种哀伤的气氛,而是平稳地介绍了女工和“我”的长谈。通过叙述女工的过去,来作为一种情绪的过渡,把情绪化为情节。从结构上看,它使小说的情绪发展线索显示出曲折和波澜。在第三部分则用了一段十分精致的散文式描写,写出了大上海的繁华,反衬了“我”的寒酸、潦倒。后面又描写自己的幻想中的“我”突然被电车司机和衣铺老板无情的嘲弄和侮辱,更加深了读者对穷人们的同情,并对这种不公待遇的感到愤懑和压抑,这种哀而不伤的基调开始饱满起来。到了第四部分则是通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更使这种压抑、窒息的感觉达到了高潮:“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俩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看似美好的春夜,的确让人沉醉,但是春夜也是沉闷的,对于那些饱经忧患的穷人们来说甚至是让人窒息的。看似平淡的小说,在这一段散文化描写后,情绪得到了统一并且找到了爆发点,看似凌乱的情绪在这一刻完全被那苦闷的窒息感征服了。郁达夫通过散文化的情绪结构,使窒息感发生了很大的跳跃性,而且使之变化自如,结构紧凑、简明,却使这种窒息感成为贯穿小说全篇的一种统一情绪。
三、以“自叙传”方式塑造悲情主人公
郁达夫说:“小说家在小说中写下来的人物,大抵不是完全直接被他观察过的,或者间接听人家说或者是在报上读过的人物,而系一种被他想象所改过的性格。所以作家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知识,乃系由自身的性格心理中产生出来的。”从中看出,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有作者自身的经历,有作者自己的情感烙印,他的很多小说大多都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他小说中的很多悲情主人公,仿佛都像是自己的影子,充满了孤寂、压抑、苦闷。比如《沉沦》中的主人公,和郁达夫一样都是来自中国的留日学生,都饱尝了孤独、嘲笑,面临着肉欲的诱惑和性苦闷,深感祖国沉沦的耻辱。郁达夫和小说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匪夷所思,处处都充满了失望,处处都充满了忧伤,让人感到无比的窒息,无比的断人心肠。郁达夫小说的悲情主人公形象,有时以第三人称“他”这种称谓出现,但多是以第一人称“我”出现,变换的只是人物,而强烈的悲情色彩有增无减。如《沉沦》中留学日本的“我”,《春风沉醉的夜晚》中落魄的“我”,都充满着满腔仇怨,痛苦无助的悲伤。
郁达夫的悲情主人公形象,不注重性格刻画,而注重情感的抒发,这注定了郁达夫小说的悲情色彩让人感同身受。《沉沦》并没有从故事情节来描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而是通过大量自我曝露式的内心独白来表述他压抑苦闷的内心和不平遭遇。这种自言自语式的直抒胸臆,虽有一点病态,但却把主人公内心的窒息、苦闷、压抑,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令人触目惊心,富有感染力。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又与西方的“零余者”不同,他包含了郁达夫的经历:“五四”洪流的激荡;青春的性苦闷;国运衰微的窒息感;孤独飘零的落寞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使郁达夫小说的窒息感,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郁达夫. 郁达夫精选集[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10):133.
[2] 辛宪锡.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M]. 北京出版社, 1986.
[3 ]李标晶, 等. 中国现代作家文体论[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 季 进. 论弗洛伊德的变态心理学说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J].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丛刊, 1987,(03):174.
[5] 靳明权. 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M].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3,(08):33.
【作者简介】
洪小丽(1991—),女,河南安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传媒方向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