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观音形象看《西游记》作者的母性崇拜意识

2016-08-04吴佩如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游记

【摘要】《西游记》中除了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之外,观音也是作者浓墨重彩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将观音从顶礼膜拜的符号变成了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在《西游记》中,观音不仅是整个取经队伍的组织者,也是取经过程中师徒四人的释厄者。取经路上,观音对孙悟空像对儿子一样,一路爱之助之,反观孙悟空对待观音也如对母亲一般恭敬,观音形象充满母性光辉,作者的母性崇拜意识也随之彰显无遗。

【关键词】《西游记》;观音形象;母性崇拜

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一个氏族的强大首先就要依赖氏族成员数量的增长,女性有别于男性的身体结构使她们先天地背负着延续物种的责任。原始时期的群婚制使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孤雌生殖”信仰使女性拥有至尊的地位。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女性成为男性附庸而存在,父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占据绝对性优势,但是“母亲”这一角色却是例外。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母亲,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还是艺术作品中有关母亲的题材,如《白蛇传》许仕林祭塔寻母,《宝莲灯》沉香劈山救母等,无不体现着传统的母性崇拜情结。文明社会男权文化虽然强大,母性崇拜却作为一种“种族记忆”沉淀了下来。《西游记》中,作者把观音塑造成一个具有母性情怀的女性形象就是这种母性崇拜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吴承恩笔下的观音对待孙悟空的态度如同母亲对待儿子一样爱之助之,护之容之。从收服孙悟空的过程看,观音一出场就对悟空有着怜悯和疼爱之心。第六回提到捉拿孙悟空时,观音不像其他天兵天将想置悟空于死地,而只是想管制他。太上老君用的是金刚炼制、水火不侵的“金钢套”,菩萨用的兵器是“净瓶”,是瓷器。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里,孙悟空打杀六个毛贼,不耐唐僧的责备,一气之下一走了之。观音化身为一个年高的老母,对唐僧说:

我有这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原是我儿子用的。……长老

啊,你既有徒弟,我把这衣帽送了你罢。”

后来现出真身,传授唐僧“紧箍儿咒”,在这里作者似乎有意无意间暗示出观音看待悟空如“儿子”,甚至还隐藏着一片希望悟空走正道,跟随唐僧完成取经大业的“慈母心”。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孙悟空因为在观音院遇到黑熊怪偷袈裟,跑到观音处论理。

行者道:“我师父路遇你的禅院,你受了人间香火,容一个黑熊精在那里邻住,着他偷了我师父袈裟,屡次取讨不与,今特来问你要的。”

菩萨道:“这猴子说话,这等无状!既是熊精偷了你的袈裟,你怎来问我取讨?都是你这个孽猴大胆,将宝贝卖弄,拿与小人看见,你却又行凶,唤风发火,烧了我的留云下院,反来我处放刁!”

两人之间的对话就像不懂事的孩子犯了错误仍在胡搅蛮缠,而母亲却明察孩子的行为与品行,对其进行训斥。类似描写在小说中出现次数甚多。取经路上,观音多次出现帮助取经师徒四人排忧解难,而且只要孙悟空遇到困难,观音必定如同母亲一样有求必应。反观孙悟空,他对待观音的态度也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恭敬诚挚。第五十五回遇上敌毒山琵琶洞的蝎子精。

三人正然难处,只见一个老妈妈儿,左手提着一个青竹篮儿,自南山路上挑菜而来。沙僧道:“大哥,那妈妈来得近了,等我问他个信儿,看这个是甚妖精,是甚兵器,这般伤人。”行者道:“你且住,等老孙问他去来。”行者急睁睛看,只见头直上有祥云盖顶,左右有香雾笼身。行者认得,即叫:“兄弟们,还不来叩头,那妈妈是菩萨来也!”慌得猪八戒忍疼下拜,沙和尚牵马躬身,孙大圣合掌跪下,叫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第八十四回《难灭伽持圆大觉·法王成正体天然》

行者火眼金睛,其实认得好歹——那老母搀着孩儿,原是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慌得倒身下拜,叫道:“菩萨,弟子失迎,失迎!”

这种合掌跪下、倒身下拜的态度仪式也似旧时代常见的儿子拜见母亲的方式,而小说中屡次写到观音是以“老母”、“老妈妈”的化身出现,或许也是作者有意安排。悟空生性顽劣,对自己的前途茫然无知,极需要一个人能给他支撑与指点,而他也从观音身上找到了心理上的依托。观音则运用她的母性感化、教化頑劣的孙悟空,使他走上正道。正是观音的母性使孙悟空完成了自然性向社会性的顺利过渡,同时也折射出华夏民族对母性的依赖与信仰。由此不难见作者的母性崇拜情结。

对母亲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心理学上称为“恋母情结”或者“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人类最初的情感萌动。荣格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形象,这不是某个特定女人的形象……而是我们祖先有关女性的全部经验的印痕或原型,她仿佛是女人所给予的一切印象的积淀。”小说人物形象必然充分反映作者的社会经历和内心感触,吴承恩笔下充满母性光辉的观音便烙印着深深的母性崇拜印记。

作家进行创作必然会受到所处时代以及自身经历体验的影响,因此《西游记》虽然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却也能折射出人间百态,充分反映吴承恩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感触。在《西游记》中,作者别有深意地把观音塑造成充满母性情怀的女神形象,不仅显示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更彰显了作者的母性崇拜意识,使观音这一人物形象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意义深远。

备注:学界一般认为世德堂刊本(1592 年刊行)《西游记》是《西游记》小说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版本,也是流传较广的本子,本文以此作为论述的文本

【参考文献】

[1] 马珏玶. 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源流考论[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周秋良. 观音故事与观音信仰研究:以俗文学为中心[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张锦池. 论《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兼谈作品本旨及其他 [J]. 文学评论, 1997,(02).

[4] 宁 珍. 明清神魔小说中的观音形象研究[D]. 河南大学, 2008.

[5] 荣 格. 《荣格文集》第十七卷第198页. 荣格心理学入门[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54.

【作者简介】

吴佩如(1988—),女,广东揭阳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中毒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