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明历史环境对《西游补》创作的影响
2016-08-04王美惠
【摘要】明末学者董说的《西游补》是《西游记》众多续书中最为成功的一部,这部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董说通过迷离恍惚的梦境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反思、人生的感叹以及对于“情理”的思考,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本文通过研究晚明的历史环境,进一步探讨《西游补》成书的历史根源。
【关键词】《西游补》;晚明;历史环境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广受欢迎,在它的影响下,明末神魔小说一度盛行,并出现了许多关于《西游记》的续书及仿作,但这些作品无论从内容、思想还是成就等方面来说,都始终无法与《西游记》并肩。唯独有一部作品与众不同,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其成就丝毫不比《西游记》逊色,连鲁迅先生也称赞其“惟其造事遣词,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艳,殊非同时手作敢望也。”它就是明末学者董说所著的《西游补》。
《西游补》全书就是由行者的一个个梦境组成的。从第一回行者入梦到第十六回出梦,其间行者穿越时空,在化饭路中忽遇新唐城池,惊闻唐僧被封为杀青大将军后,又着急寻师,寻唐僧过程中又逢踏空儿凿天,突然又堕入青青世界,看放榜士子,入古人世界化身为千娇百媚的虞美人,并与项羽纠缠,机智地摆脱项羽后,又滚入未来世界审奸臣秦桧,后又返回到青青世界寻唐僧,随唐僧出征,与自己的儿子波罗蜜王决战阵前,最后在虚空主人的呼唤下猿梦方醒。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寓意深远。究其创作根源,这与晚明时期复杂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外族入侵,局势紧张
《西游补》约创作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这一时期的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既有内忧又有外患,昔日的辉煌已呈江河日下,大厦将倾之势。对外方面,后金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入主中原。崇祯皇帝继位后想要收复辽东,但是并未成功,反而在对外战争中节节失利,更是助长了后金军队的气焰,而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朝中的一些官员不思精忠报国,反而是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置天下苍生于不顾,一心只图自身利益。一代名将袁崇焕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最后却被陷害,惨遭凌迟,更可恨的是,在袁崇焕死后,那些曾经落井下石的官员们,面对清军的铁蹄,一个个胆战心惊,龟缩不出,任凭清军烧杀掠夺,当时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如同书中的秦桧一样也是一意主和,所以行者审讯秦桧一节,并非荒诞无稽之笔,而是借秦桧针贬影射这些叛臣的可耻行径。再比如说第十回提到了新古人世界有臊气,原来“这里是鞑子隔壁,再走走,便要满身惹臊。”十五回写唐僧做了杀青将军,与波罗密王混战,举玄、紫、青、黄四面旗幟。《清文献通考·兵一》记载满清“国初先编立四旗以统人众”,后立为八旗,可见作者在《西游补》中极有可能影射了虎视中原的清朝。
二、奸臣当道,暗无天日
晚明时期,统治机构涣散,皇帝经常不理朝政,泱泱大国的首脑形同虚设,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万历王朝更为突出。皇帝不理朝政,大臣们更是玩忽职守,朝廷官员们不理公务,却奔竞于朋党之争,阉党头目魏忠贤权倾朝野,残酷迫害东林党人,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而地方官员却为了巴结他不惜搜刮民脂民膏为其修建祠堂,更是尊称他为“九千岁”,魏忠贤仗着皇帝的宠信,目无王法、肆意妄为,把整个大明王朝搞得乌烟瘴气。以魏忠贤的阉党为首,从中央到地方,派系深重,官员们各有自己的羽翼,他们相互攻击报复,导致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直至明王朝灭亡。这一现象在《西游补》中也有很多体现,例如在第二回中行者入新唐,在“绿玉殿”听到一个宫人自言自语道:“皇帝也眠,宰相也眠,绿玉殿如今变作‘眠仙阁哩!”看似荒唐不羁的一句玩笑话,实则是对晚明时期皇帝大臣醉生梦死的赤裸裸的讽刺。再比如说第九回写孙悟空审讯秦桧,作者以极大的愤怒对秦桧施以通身荆棘刺之,又投入油锅,雷打电劈,泰山压顶,变马任人骑打,千刀万剐,受一字狱等种种刑罚,更显出作者对奸臣贼子的愤怒鞭挞。
三、商业繁荣,物欲膨胀
经济上,晚明是中国古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商业异常繁荣。但是伴随着商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晚明社会的变迁,导致晚明社会的商业化和世俗化,人们欲望的极度膨胀,奢靡淫乱之风盛行,这也是晚明社会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主情”成潮,私欲放纵
思想上,宋明理学是以“礼”来禁锢人们对精神之爱的追求,但在明中后期的思潮中,“心学”经王阳明和泰州学派进一步发展后,形成声势强烈的“主情”思潮与程朱理学抗衡。这种以弘扬个性、正视人欲为主要精神的“主情思潮”在明代思潮中影响很大,但其过度发展的后果是矫枉过正,于是,追求奢华享乐、纵欲放任便慢慢在社会中渗透,逐渐形成一种风气。这种不良风气导致私欲放纵、人欲横流,色欲便成了人们追求感官享乐的主要目标,整个社会上兴起了一股竟相追逐色欲的狂潮,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宫僚士大夫、平民百姓,均不以好色为耻,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情欲放纵的状态。《西游补》的作者董说对于晚明社会这种纵欲横流的现象深恶痛绝,所以书中倡导的是一种“反主情”的思想,如第七回“秦楚之际四声鼓,真假美人一镜中”,行者扮的假虞美人看到青铜古镜,慌忙照照,看比真美人何如?只见镜中自己形容更添颜色,但是镜子中看似如花似玉的虞美人,实际上却是一只猴子。但项羽丝毫不知,还为之下跪,为之落泪。镜中的虞美人所象征的便是佛教所言的“色”,是瞬息幻灭的假象,其本质是空无的,但是项羽却不能参透,反而对镜像美人执迷不悟。反映到现实中来看,对于瞬息万变的“色”看不懂参不透的人,又何止是项羽一人?第十回“万镜台行者重归,葛藟宫悟空自救”写行者在绿水池边被新古人一推,跌回万镜楼中,行者不知打哪一面镜中跳出,又见不着个楼梯,焦躁中推开两扇玻璃窗,玻璃窗外都是绝妙朱红冰纹阑干,他原以为阑干间隙足够阔大,自己能趱将过去,没想到冰纹阑干忽然变作几百条红线,把他团团绕住,动弹不得,于是变作一颗蛛子,但红线又成了蛛网,行者又登时变作一把青锋剑,但红线又成了剑匣,正无奈之际,眼前忽然一亮,空中现出一个老人,帮他扯断了红线,行者方才得脱,而老人正是行者的真神,这就叫做“自家人救自家人”。在这里,红线便是“情”的象征,行者只有挣脱掉“情”的束缚,才能跳出“万镜楼”这个世俗红尘,并在虚空主人的召唤下,离开青青世界而最终悟道。行者两入“万镜楼”,都被镜子所迷,找不到出路,这不正是象征着世人被富贵、情欲所迷而无法自拔吗?
晚明社会复杂的历史环境对作者董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大明王朝的子民,面对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局面,董说曾经无数次地想要挽救它,但是历史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所在的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末世,这座屹立在中国历史上长达276年的大厦内部已经腐朽不堪。董说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心痛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对于清军和乱臣贼子们的一腔愤恨融入书中,借助一个个迷离恍惚的梦境影射出那段腐朽而黑暗的历史,《西游补》不是一部天马行空的荒诞之作,而是一个爱国作家对于明君贤臣的深切呼唤,对于太平盛世的热切渴望。
【参考文献】
[1] 董 说. 西游补[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 刘志琴, 著. 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M].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5.
[3] 樊树志. 晚明史:1573~1644年[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王美惠(1989—),女,山西大同人,研究生学历,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