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炳洙的战后小说作品浅析

2016-08-04王倩倩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摘要】考察韩国50年代小说的历史地位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战争。因为50年代不仅是人为造成的战争灾难时代,同时也是战争体验与战后气氛并存的苦难年代。宋炳洙是韩国50年代小说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小说内容同战争体验乃至战后意识密切相关,突出描绘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民众受到的迫害,伸张了丧失的人性温暖和人文主义、和平主义。

【关键词】宋炳洙;战后小说;战争体验

韩国的战后小说是指1950年韩国战争爆发以后出现的以反映战争和战后状况为主要题材的小说作品。 朝鲜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是灾难性的。一般来讲,韩国的战后小说可以分为传统派小说和战后派小说。传统派作家的共同特点主要是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技法进行创作。战后派则主要由在战争期间或战后登上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组成,他们经历了战争,面对战后残破的家园和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们发出了他们的呐喊。这一批年轻作家中有一部分人继承了上一代作家的传统,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主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和战后混乱的各种社会现象。宋炳洙就是新一代传统派作家的主要代表。

宋炳洙(1932年3月7~2009年1月4)出生于京畿道开丰,汉阳大学毕业。1957年通过在《文学艺术》新人特辑上发表《肖利·金》登上了文坛。随后发表了短篇小说《22号》(1957)、《被遮荫的向阳地》(1959)、《人的信赖》(1959)、《还原期》(1959)等作品。宋炳洙在1960年开始了他的创作活跃期,特别是1964年以短篇《残骸》获东仁文学奖后的5、6年间,可谓是宋炳洙的创作全盛期。这时候他创作了《残骸》(1964)、《对话》(1966)等短篇小说,《倦怠》(1968)、《陷井》(1969)等中篇小说,《大汉独立军》(1970)、《在那巨大的拥抱之中》(1972)等长篇小说。宋炳洙的小说特征和作者个性是通过其短篇小说表现出来的。他的作品素材多样,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宋炳洙在创作初期主要描写战后世代的现实,近来注重揭露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现实;创作后期展现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荒诞现象和现实矛盾。在作品中一贯反映人类的爱情和信赖,即使是在描绘黑暗郁闷的内容,也展现了人们感情的珍贵。在宋炳洙的作品中,流露出一贯的现实主义手法和人文主义思想。但与以前的现实主义不同,他从现实中为找出超越日常意义以上的东西而努力。下面我们以宋炳洙的三篇小说为例来分析一下其在不同时期战后小说的不同特征。

一、对社会底层女性和战争儿童的关注——《肖利·金》

1957年宋炳洙发表于《文学艺术》杂志的短篇小说《肖利·金》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韩国战后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宋炳洙的《肖利·金》通过对在前方美军部队周围的“洋公主”和流浪孤儿的战争生活的描写,真实反映了朝鲜战争给人民,尤其是给女性与儿童带来的苦难与绝望。小说摆脱了前一时期小说中普遍存在的主观偏见和悲痛、绝望的感伤情绪,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在痛苦中挣扎的朝鲜人民勇敢地继续生活。

《肖利·金》中的达玲姐姐,是在战争的无奈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进行性买卖的女性。性买卖所导致的身体上的不适,远不及精神上的折磨。但尽管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美军士兵的凌辱,达玲姐姐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与战争孤儿肖利·金相依为命的她,决心攒钱和肖利·金到一个安静美好的地方开始崭新的生活。她没有被战争带来的灾难打倒,也没有被周围人对她的鄙视态度而走向堕落。相反,她的心中仍然保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

可见,《肖利·金》中的达玲姐姐虽然因为从事着性买卖而被人歧视,但她坚持下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让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继续生活。虽然达玲姐姐身体和心理上受到了折磨,但她生活仍然充满了希望,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爱人强颜欢笑。所以达玲姐姐的人物性格总体是积极向上的。

另一方面,宋炳洙的《肖利·金》通过对孩子的描述,展现了儿童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的悲剧性认知和觉醒的过程,体现了对战争时期儿童的关注。

《肖利·金》的主人公肖利·金是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整日在美军基地附近流浪的孤儿,他过早地看到了人世和社会的弊端,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肖利·金失去父母之后曾在汉城沿街乞讨过,后来碰到了外号叫“凸眼”的战争孤儿。但不幸地是不多久两人又被警察抓住送进了孤儿院。半个月后两人因为饥饿逃跑来到了美军驻扎的基地。当他们来到前线偶尔得到美军吃剩的食物时,肖利·金便对美军产生了一种好感,甚至认为“虽然前线地区连一座象样的房子也看不到,但离开汉城来到这里还是来对了”。“凸眼”成了美军上尉的童仆,在美軍军营里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小主人公之所以满足美军军营的寄生生活一方面是因为年幼无知,但真正的原因应该归咎于当时韩国的现实社会。

肖利·金在美军军营时碰到了善良的达玲姐姐,并每天到军营附近,为达玲姐姐寻找“客人”。找到“客人”后便在防空洞外面放风,以防美军的军警的巡查。然而肖利·金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可见,这些战争孤儿在战争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过早地踏进了成人世界,体会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宋炳沫通过塑造肖利·金的儿童形象,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

但在《肖利·金》中,宋炳洙对人物的描述不是消极黑暗的。他笔下的人物骨子里都有一种潜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宋炳洙对达玲姐姐表示出同情与理解,所塑造的形象也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正面人物。达玲姐姐是一个身份卑贱的洋公主,但宋炳沫给予了她言语的能力,使她“说出”了自己的痛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展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精神。另外,战争强制性地把孩子推人了社会黑暗的火坑,但少年仍然向往着“山那边的太阳”,保留了儿童的纯真本性。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暗示即使在因战争而变得黑暗不堪的社会里,人们始终不会放弃真诚的价值追求。这体现了宋炳洙创作的特点:在作品中一贯反映人类的爱情和信赖,即使是在描绘黑暗郁闷的内容,也展现了人们感情的珍贵。

二、在战争现场直面死亡的人物存在意识——《残骸》

《残骸》是宋炳洙的短篇小说,1964年发表在《现代文学》杂志上,荣获该年东仁文学奖。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被称为“不死的灰鹰”的飞机驾驶员金镇浩中尉,是个幸运儿。他的生活只是出击、酒、女人、玩耍的反复,令人不安的战争生活造成了他这种单调的机械式生活,他想利用这种方式回避战争的意义。有一天他完成任务归来,见到了怀有遗腹子的同事的夫人。他一时感情冲动,便把特意来告诉他怀孕的女友美爱给说哭了。之后他怀着不安与内疚自告奋勇地执行夜间任务,结果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却在回途中被敌机击中被迫在敌方势力圈降落,飞机坠落到离自己两三千米的山头上。对于这种情况,金镇浩一点准备也没用,但他观察周围的形式发现,为了安全必须尽快逃离这里,于是他带着一些药品和食粮继续出发。为了获得救援,他发射了无线电信号但是仍然没有什么反应。由于饥饿、寒冷、疲劳、紧张,金镇浩逐渐失去了精力,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无谋。这时他发现了路过编队走后留下痕迹,他用发报机发送了危机信号,发射了信号弹,但编队没有任何反应。在山里徘徊了一段时间后,金镇浩突然发现了编队长在山里走过后留下的痕迹,但寻找了一段时间后,他仍然没有发现编队长。这时他的粮食已经不多了,疲劳侵袭了全身,金镇浩想起了爱自己的美爱和美爱肚子里的孩子,他决心要活下去。在寻找编队长的过程中,金镇浩发现了一个小木屋,趁着主人不在,他偷偷地进入主人的厨房偷了几个地瓜便快速地跑了出来。这时他发现在山的对面有直升机降落,穿着飞行服的友军坐着直升机离开了。金镇浩朝飞走的直升机不断地呐喊、奔跑,不小心掉进了沟里,这时他感觉到手边触摸到一些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飞机的残骸,他怀抱着这些残骸不断抽泣着闭上了眼睛。

《残骸》中的驾驶员金镇浩作为军人、人类对自己的问题毫不关心,在侦查飞行中被迫降落的他和自己飞机的残骸在敌方基地被孤立起来,从这一瞬间起,他不得不面对自己曾经不断试图回避的死亡问题,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他必须认清楚自己的存在意义。小说展现了在每分钟都要面对死亡的战争状况下,曾经尽力回避自己生存意义的金镇浩对逐渐笼罩的死亡恐怖气氛的预感和对自己存在意义的认识过程。飞机的残骸则是预见金镇浩死亡的象征物。对他来说,女性和酒、赌博一样只是消费品罢了,性行为也只是摆脱死亡恐怖的工具,但怀孕的美爱在主人公直面死亡的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金镇浩想起美爱和孩子后,开始鼓起勇气逃脱困境,直面自己所处的绝望困境。曾经对自己的存在意义毫无关心的金镇浩在死亡面前软弱下来的原因正是作者所描写的战争。

在战争情况下,人们的生死变得不再确定。金镇浩厌恶新生命的出世,但通过自己的孩子和心爱的女人,他突然认识到战争中的死亡不是一般的、客观的死亡,而是个别发生的情况。金镇浩之所以会自告奋勇地要求执行夜间任务,是因为他想要逃避在战时条件下守护自己女人和孩子的责任,他没有信心在战争中成为新生命出生的承担者。在战争中人的生命转瞬即逝,他自己也是在酒、赌博、女人之间麻醉自己,回避战争和死亡。但当金镇浩被困在敌人基地时,他想到自己的女人和孩子之后,重新燃起了活着的希望。

“我必须离开这里,我必须下决心离开这里,活着离开这里。美爱,等着我,不死的猎鹰一定会活着回去的……”

金镇浩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不是个人的,对自己的爱人来说,它是特别的存在,这种想法使他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曾经消沉的金镇浩之所以能够燃起了生存的强烈欲望,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责任和意义,正是因为爱。在《残骸》中,被困的金镇浩的危险境遇是现实,但比起必须战斗赢得胜利的战争本质来讲,宋炳洙更想强调的人在死亡面前激发起的存在意识。

三、混乱的城市生活和扭曲的性欲——《还原期》

《还原期》(1959)描绘了在战后的首尔,年轻人特别是女性为了维持生计从事性交易和因为妊娠、分娩、流产等问题经历的痛苦生活。俊参加朝鲜战争3年后由于受伤退伍,这期间俊的妻子一直辗转于各种酒吧和旅店之间从事性交易。俊的妻子在性交易的过程中怀孕;战死战友的妻子和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发生关系后生下了一个孩子,但孩子最后还是饿死了;在结婚前与俊相爱的宝盈为了生计也在卖淫。由此可见,在战争漩涡中,性是女性维持生计的唯一手段,这种现象导致了女性的意外妊娠和分娩。

“话说刚才那个年轻人,你就和他一起住一个月吧,他是我今天在舞会上刚刚认识的,很是满意呢,他给的价格也很合适……”

“……”

“他说会给20万韩元呢。原价本来是10万,加上孩子。其实孩子男方是不承担责任的,是他坚持一定要给20万。”

战后,人们每天都要担心自己的生计,对力量弱小的女性来讲,性交易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战争爆发后,宝盈三次怀孕三次流产,最后宝盈做了绝育手术之后,陷入了终身不孕的绝望当中。小说中的三名女性因为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怀孕,但到最后谁都没用正常分娩。俊曾经深爱着的宝盈因為无法为俊繁衍子嗣而痛苦,俊的妻子则试图打掉自已与其他男人的孩子重新回到俊妻子的位置上去。这些女性陷入了意外的妊娠、流产、不孕等混乱当中,甚至妊娠和分娩成为决定自己身份正当性的保证。小说中赋予女性的“性决定权”,是女性迫于生存的无可奈何之选并建立在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上,但女性自己却独自要为这种行为负责。战死战士的妻子虽然生过一个小孩,但最后产妇因为营养不足去世了,出生的婴儿作为象征战争苦难的附属品被留了下来。作为伤残军人的俊扔掉拐杖抱着婴儿去寻找妻子,表现出了对由于不正常男女关系出生的新生命的关爱,展现出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作者试图通过俊的行动说明,只有人类解放和人文主义才能结束战争的苦难。由于战争导致社会秩序和观念混乱不堪,曾经社会禁止女性发生婚前、婚外等性行为,在战后女性的性行为则开放了许多。曾经女性被认为是男性性行为的附属物,但在战争的社会氛围下,女性变成了积极性行为的主体,性交易成为女性的生存手段。

在《还原期》中作者比起参加战争的男性,更关注战争后方女性的生活,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战争的结果而不是战争的过程。被留在后方的女性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中被迫进行性交易,那些由于不正当男女关系而出生的婴儿则由幸存者承担养育责任。由于新生命的诞生,那些把女性作为性玩物的男性、把男性作为生存工具的女性,他们作为战争的幸存者,开始将战争视为作为生命的孕育而不是生命的结束。女性向自己的爱人表达性要求或是为了生计进行性交易,这些都是人们在寻找生命真正价值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

在混乱的战争中,女性像男性一样提出自己的性要求,是人类在极端情况下准确认识自己的结果。战争对年轻人的冲击,比起精神和观念上的爱,首先诱发的是他们本能和肉体的欲望。另外,年轻女性性欲的表露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爆发这样混乱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受到了外国情欲电影的影响。

四、结论

宋炳洙是战后的重要作家,在他的重要作品中通过描绘战争现场、或是展现在战后废墟中战争孤儿和洋公主的苦难生活来展现战后的惨状。战争孤儿和洋公主由于同被抛弃的身份结下了友谊,从他们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惨状和人文精神。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人民群众当中,这是宋炳洙作品的一大特点。之所以描写军人在战争现场直面死亡的作品很少,这因为比起战争的原因,作者更关系战争的结果和战后社会的变化。

宋炳洙在描述战争场面的《残骸》中通过直面死亡的驾驶员金镇浩的形象表现了存在意识;对不理解战争意义的无知百姓、刻意忽视战争本质的冷嘲热讽的人、由于理念或政治目标发动战争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对那些忽视战争目标而参战的知识分子来说,战争就是死亡、絕对孤独、对无意义行为的追根究底。作者通过作品人物表现了其人文主义思想。

对在朝鲜战争中受伤的知识分子,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女性的形象、激进的性意识进行描述是宋炳洙战后小说的另一特征。作品中描绘了战后丧失一切的女性或为了生计卖淫、或因为婚前会后与别人发生性关系而怀孕,面临生存的危险并不断摸索生活的方向。作者认为由于战争后遗症造成了家族的分裂,女性在促进家族成员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作者对母性和女性的信赖。在这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情怀,表现了人文主义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唯一方法的作家意识。

【参考文献】

[1] 牛林杰. 论韩国战后文学中的少年战争体验小说[J]. 东岳论丛, 2009.

[2] 牛林杰. ‘韩国的战后小说[J]. 现代文学, 2009.

[3] 金丽花. ‘女性与儿童难民形象背后的东西方文化差异[J].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07.

[4] ???. ‘??? ?? ??, ?????????, 2006.

[5] ???,‘??? ??? ??? ??? ?? ??, ????????, 2008.

[6] ???, ‘???(宋炳洙)???? ??, ????, 2010.

[7] ???,‘??? ??? ??? ??? ??? ??, ????????, 2012.

【作者简介】

王倩倩,女,山东大学韩国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