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时期“借荆州”事件中的权势制衡探析

2016-08-04乔凤岐

中州学刊 2016年7期

乔凤岐

摘 要:赤壁之战以后,荆州的归属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孙权将荆州部分土地借与刘备,刘备得以在荆州南部立足,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借荆州”的历史公案,千百年来多有争论。事实上,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只是“借”了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及其附近的城池而已,并非“借”下整个荆州。刘备通过借荆州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暂时遏制住了孙权在荆襄一带的发展,二是建立了北进中原和西图川蜀的基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虽属无奈之举,但也实现了制衡内外的两大目的,一是维持了孙刘联盟,把长江中游防卫曹操的重担转嫁于刘备,自己全力以赴抵抗曹操在东线的进攻;二是假刘备之势遏制了周瑜势力的发展,实现了其控制内部文臣武将的目的。曹操通过撤出荆州实施了渔翁之计,借刘备与孙权自相攻伐之际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借荆州”是三国鼎立过程中的谋略博弈,也是刘备、孙权、曹操实施权势制衡的政治手段。

关键词:三国时期,权势制衡,借荆州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7-0123-08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坐镇襄阳,“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①在刘表的治理下,荆州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荆州下辖“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夏、武陵、南郡、章陵”②八郡土地,加以物产丰富,民户殷实,“带甲十余万”③,也就成了东汉后期难得的一个兵精粮足的区域。从地理位置而言,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有着独特的战略地位,由于该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所以被诸葛亮誉为“用武之国”,④以致曹操、孙权、刘备等人均有吞并荆州之心。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战之后,却发生了孙权将荆州要地借给刘备的重大历史事件。虞溥《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⑤孙权之举完全出乎曹操的预料,以致曹操“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⑥。作为东汉末年三个势力较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曹操、孙权、刘备都怀有谋求王霸之业的野心,孙权将到手的荆州要地借给对手,确实有违封建统治者抢夺土地、人口的一般原则,自此之后的历史表明,“借荆州”确实是影响三国局势走向的重大事件。关于“借荆州”之公案,千百年来论述甚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现代学术研究视角来看,“借荆州”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一系列权势制衡问题,是一场高深的政治博弈。

一、“借荆州”之本末

关于刘备占有荆州所辖部分郡县之本末,陈寿《三国志》记载明确,但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又说法不一。按照陈寿《三国志》中《先主传》和《诸葛亮传》的记载,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刘备借周瑜与曹仁争夺江陵(今湖北荆州市)的机会进兵荆州所辖的南部郡县,“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⑦。刘备收复这些郡县之后,“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⑧。刘备占据的荆州南部郡县是依靠自己的实力获得的,派员管理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在《三国志》的其他人物传记中,则有荆州乃孙权借与刘备之语,这些语句多出现在东吴的人物传记和裴松之注引用的有关东吴历史的文献中。如《鲁肃传》载:

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⑨

按照一般的逻辑推断,“还”东西的前提必须有“借”在前,否则就没有“还”的后话。“借荆州”之说被载入《三国志》之后,加之裴松之注所引史料的佐证,此说得到后世诸多史家的认同。

由于借荆州之语多出于吴人之口或吴国的史书之中,而同一时期的魏、蜀两国史籍鲜见“借荆州”之言,所以清代考据学家赵翼提出:

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

此借荆州之说之所由来,而皆出吴人语也。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荆州本刘表地,非孙氏故物。当操南下时,孙氏江东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诸将咸劝权迎操,权独不愿。会备遣诸葛亮来结好,权遂欲藉备共拒操。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亮之说权也,权即曰“非刘豫州莫可敌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随亮诣备,并力拒操。

且是时,刘表之长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后,备即表琦为荆州刺史,权未尝有异词,以荆州本琦地也。时又南征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备为荆州牧。

其后吴、蜀争三郡,旋即议和,以湘水为界,分长沙、江夏、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最为平允。而吴君臣伺羽之北伐,袭荆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荆州之说,以见其取所应得,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而借荆州之名,遂流传至今,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⑩

赵翼的研究结果是东吴没有将荆州借与刘备,依据的是《三国志》和裴注中的一些史料,经过推敲考证得出的结论。赵翼否认“借荆州”之说,是古人的研究结论,近、现代学者有赞同者,也有不赞同者。李殿元先生认为:“用‘借荆州三字去概括孙权、刘备两大集团在维护各自利益的斗争中的恩恩怨怨,其实这是完全不符历史记载的。所以应该说‘借荆州确实是一桩历史错案。”B11陈显远先生等人也持此说,认为“孙权之掠夺荆州,乃乘蜀将关羽之危,落井下石而得之,反捏一借荆州之说”B12。

东汉末年的荆州牧为刘表,刘表死后荆州被其子刘琮献给了曹操,唯有江夏一郡土地在刘琦和刘备的掌管之下,这是赤壁大战前夕荆州的归属。诚如李殿元先生所言:“在赤壁之战前,东吴并未占有荆州,谈不上是‘所有之物,但刘备事实上也同样未占有荆州,荆州也非刘备‘所有之物。”B13荆州所辖郡县在赤壁之战以后归属发生了变化,曹操占据了荆州北部的南阳等郡、刘备占据了荆州南部的江南四郡、孙权占据了荆州中部扼守长江水道的南郡与江夏郡的部分土地,这种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孙刘联合抗曹的胜利。

孙权没有占据整个荆州,自然无法将荆州全部借与刘备,而刘备从孙权手里借地之事却有诸多资料佐证,陈寿《三国志》中不仅有鲁肃支持孙权借地给刘备的记载,也有诸多反对的材料,应该不会是子虚乌有的凭空捏造。刘备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与孙权相会,周瑜认为: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B14

周瑜反对给刘备土地,虽然没有说明孙权欲将何处给刘备,但从孙权“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B15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借地之事应该是存在的。

清代王懋竑说:“权既不纳瑜之言,而瑜卒后,卒从鲁肃,而以南郡借先主。”B16王懋竑认为孙权确实借地给刘备,并明确提出所借之地为南郡,也是依据《三国志》和三国时期的笔记野史等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这种表述并不准确,因为当时南郡的北部为曹操所据,如果表述为“南郡之一部”更为合适。朱绍侯先生认为:“赤壁战后,刘备先推刘琦为荆州刺史,刘琦死后,刘备又自为荆州牧,并没有征得孙权的同意,现在刘备要都督荆州,即把孙权军队占领的那部分地盘也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就必须向孙权打招呼了,于是就出现了东吴是否同意的问题。”B17朱绍侯先生还认为:“由于赵翼研究三国历史,是以蜀汉为正统,因此就有意袒蜀斥吴,这就是导致他撰写《借荆州之非》的真正原因,于是连借荆州数郡之事也完全否定了,这也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B18东吴人士所说的荆州实际上是指南郡治所所在地的江陵及其附近的一些城池,也就是周瑜从曹仁手中夺取的南郡之地。“所谓‘借荆州之事,实则仅仅涉及南郡一郡之地;其余诸郡,都是刘备在戎马征战中从曹操和刘表旧部手中夺来的。”B19

刘备去江东见孙权“求督荆州”B20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军队在赤壁大战中也经过浴血奋战,要求分得一定数量的战后成果也不为过分,孙权也会顾及盟友的情面不会使其过于难堪。刘兴彬先生认为刘备的要求有两层含义:“(1)向孙权‘借吴属南郡之地;(2)要求孙权承认他在江南数郡的合法地位。”“荆州虽原为刘表的地盘,但此时已属从曹操手中夺得,且非刘备独家之力,刘备若大部据为己有,其合理性已微乎其微,因而必须征得盟军最高统帅孙权的认可才行。”B21东吴所说的“分荆州与刘备”也不过是让程普“还领江夏”,B22将吴属南郡的部分城池和土地分给刘备,承认了刘备占据江南数郡的既成事实而已,这就是历史上的“借荆州”。

二、刘备借荆州是为了制吴图蜀

占据荆、益二州以争霸天下,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规划。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尚无尺寸之地,所居的新野还是从刘表处暂借的,诸葛亮为其分析了当时局势,也规划了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和实施步骤: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B23

兴复汉室是刘备的夙愿,所以诸葛亮占据整个荆州的建议深得刘备赞许。刘备尽管将荆州视为己物而势在必得,但由于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之时缺乏与刘表争夺的实力,所以只能作为附庸替刘表看守荆州的北方门户。曹操挥师南下打破了荆州及其周边的势力格局,也为刘备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1.刘备获取荆州的谋略

从赤壁战前的形势来看,荆州对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东吴的官员之中不断有人给孙权分析荆州的局势和战略地位,劝说孙权早日图之。甘宁说:“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B24鲁肃说:“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B25从当时军阀割据情形来看,荆州是孙权的西部屏障,也是西进巴蜀、北抗曹操的门户,对孙吴集团极为重要,占领荆、益二州也就纳入到了东吴君臣的战略规划之中。

建安十三年,曹操败于赤壁,刘备和孙权转危为安,如何占据荆州成为刘备考虑的首要问题。刘备没有自领荆州,是不是因为担心孙权的干涉史无明言,但这种担心应该存在。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合取得的,刘备要想占据荆州必须有适当理由和策略,否则就会遭到孙权的反对而引起争端。因为刘备和刘琦的军队较少,孙权的军队才是击败曹军的主力,如果刘备接管荆州之后受到孙权的武力干涉,刘备根本没有军事实力与之抗衡,这大概是刘备最为担心的事情。所以,刘备在赤壁大战之后“表琦为荆州刺史”B26,让刘琦出面掌管荆州。刘琦是刘表的长子,刘备举荐刘琦接管荆州名正言顺,这种做法符合东汉末期父业子承的惯例,这和“策薨,以事授权”B27的职位交接类似,所以孙权尽管自己想占据荆州也没有公开提出反对意见。刘备举荐刘琦遏制了孙权谋图荆州的计划,达到在联合孙权的同时制约东吴的政治目的。

另外,刘琦性情软弱,当时已经病入膏肓,没有治理荆州的能力,刘备与刘琦有同宗之谊,可以以宗亲的身份谋取自己的利益。曹操虽然在赤壁受挫,但实力尚在,“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B28。孙权与曹操争夺荆州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周瑜与曹仁争夺江陵耗时一年有余。刘备避开曹、孙之间的军事冲突,“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周瑜行动,自己从周瑜处借得“二千人”B29,打着刘琦的旗号向荆州南部进军。由于四郡长官都是刘表旧部,在刘备军队到来之时相继归降,也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占有了荆州南部的郡县。不久,“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B30。刘备通过举荐刘琦,阻止了孙权图谋荆州的计划,自己取得了荆州牧的职位,获得了立足之地,走出了兴复汉室的第一步。

2.刘备借荆州以图川蜀

赤壁战前,刘备虽然被称为“枭雄”,但却无地盘,在群雄逐鹿的夹缝中四处流亡。从赤壁战后荆州的郡县归属来看,刘备占据的土地最多,是最大的获利者。究其原因,是由于刘备和孙权在赤壁战后采用了不同的军事方略,以致双方占有荆州郡县的数量悬殊较大。周瑜火烧赤壁之后,率军与曹军在江陵激战一年,以较大的代价占据了南郡治所江陵城,周瑜自己也身负重伤。B31东吴虽然名义上占据了江夏、南郡二郡,但两郡的大部分土地在刘备和曹操手中,东吴所占有的只是这两个郡的少数城池。为了确保在荆州的既得利益,刘备于是“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B32。刘备举荐孙权为徐州牧,只不过是自领荆州牧以后送给孙权的一个画饼,因为徐州在曹操之手,对孙权而言并无实际意义。

刘备的目的是先占荆州,再图益州,然后北伐中原以定天下。孙权虽然占据荆州的城池不多,却遏制了长江水道,隔断了刘备与中原的联系。对刘备而言,联合孙权是抗曹的需要,但如果被孙权阻于江南而不能北进,则不利于以后向中原发展。于是,刘备冒着极大风险前往东吴会见孙权,请求得到都督荆州的事实。鲁肃认为,如果刘备能够与曹操正面交锋,对东吴来说也未尝是件坏事,所以刘备能够在联吴抗曹的幌子下借得江陵等城,在打开北进通道的同时也切断了东吴西进川蜀的通道,解除了自己西进川蜀的后顾之忧。

三、孙权出借荆州以制衡内外

荆州是孙权的西部屏障,也是西进巴蜀、北抗曹操的门户,地处荆州中心地带的南郡治所江陵城,遏长江中游水道,被顾祖禹誉为:“控巴、夔之要路,接襄汉之上游,襟带江、湖,指臂吴、粤,亦一都会也。”“盖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东西之强弱系焉,此有识者所必争也。”B33孙权虽然借给刘备的土地不多,但毕竟存在“借”的事实,而且是被看作兵家必争的江陵等城所在的南郡要地。孙权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为许多人所不解,但从东吴当时所面临政治、军事、外交等问题来看,这是孙权为确保东吴整体安全做出的选择,显示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

1.孙权出借荆州乃势之所迫

赤壁大战之后,荆州郡县分属三家,孙权占据了遏长江水道的江夏、南郡二郡的部分土地,曹操占据了南阳郡、章陵郡的全部和江夏、南郡二郡的一部分,刘备占据了长江以南的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以及江夏郡和南郡的部分城池。东吴虽然名义上占据了江夏、南郡二郡,但两郡的大部分土地在刘备和曹操手中,东吴所占有的只是这两郡的少数城池。应该说,孙权之所以把江陵等地转交刘备管辖具有被迫性,一方面,江陵处于刘备的包围之中;另一方面,曹操在襄阳、合肥都驻有重兵,孙权军事实力不足,难以东西兼顾。

赤壁大战以前,刘琦为江夏太守、镇夏口(今湖北武汉),“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B34。赤壁战后,孙、刘两家并没有在江夏郡一带开战,邻近的“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B35投奔刘备,也说明此时“江夏郡之鄂县、夏口仍在刘备手中”B36。曹操任命的江夏太守文聘镇上昶城(今湖北省云梦西南),“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B37。这条记载说明,江夏郡的北部掌握在曹操手中。孙权任命的江夏太守程普“治沙羡”B38,而没有进驻夏口,也说明东汉末年江夏郡的原治所夏口不在东吴手中。

事实上,东吴所占据的南郡之地仅有江陵附近的少数城池和土地,而这几座城池已处于刘备军队的包围之中。刘备乘周瑜与曹仁激战之际,占据了江南四郡,自己“立营于江油口,改名为公安”B39,形成从南面对江陵等地的包围之势。又“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B40;“以飞为宜都太守(治今湖北宜都市)、征虏将军”B41;在军队部署上,刘备从南、西、北三面形成了对南郡的包围。

另外,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兵力损失不大,又兵不血刃地收复了江南四郡,实力比战前有较大增加。相比而言,在赤壁战前孙权划归周瑜、程普指挥的军队也仅有“三万人”B42,在赤壁大战中虽然损失不大,却与曹仁在南郡进行了历时一年有余的苦战,曹军虽然放弃了江陵退回中原,周瑜的兵力损耗是无法避免的,加之长期得不到充分的休整,战斗力已无法与刘备军队相比。唐庚评论说:

汉时荆州之地为郡者七,刘表之殁,南阳入于中原。

曹仁既退,关羽、周瑜错处南郡,而备领荆州牧,居公安,则六郡之地,备已悉据之矣。其所以云借者,犹韩信之言假也。虽欲不与,得乎?B43

孙权出借荆州,虽有迫不得已之嫌,但却起到了内外制衡的目的。

2.孙权假刘备牵制了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消灭孙权成为他的夙愿,双方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曹操攻打孙权的军队通常分为东、西两路,赤壁大战前后均是如此。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西路大军讨伐荆州,试图在消灭刘表、刘备之后顺江东下,与以合肥为重点的东路军遥相呼应,一举消灭割据江南的孙权。在周瑜率军进入赤壁战场之时,孙权则在合肥一带北上,抗击东线的曹军。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谴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B44。从当时的军事态势分析,孙权尽管兵力远远少于曹操,但也不得不分兵抵御曹操军队的进攻。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战败,却没有放弃已经占领的荆州中部、北部的郡县和城池,“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B45;又“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B46。为了保障与江陵的交通,曹操在南阳至江陵一带留下了众多军队,这些军队如果顺江东下,将会对孙权构成很大威胁。周瑜全力以赴争夺南郡,也是为了确保西线安全。周瑜经过为期一年的苦战赶走曹仁,虽然最终占领江陵等城,反而隔断了曹操与刘备的直接联系,成为刘备的挡箭牌,达不到联刘抗曹的目的。

荆州虽然重要,但曹操似乎不愿意与孙、刘在此地耗费更多的时间缠斗下去,因为曹操已经认识到这两个人是他真正的对手,B47在二人联手的情况下不会得到便宜,所以兵败后便退回北方。建安十四年三月,曹操“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B48曹操针对赤壁之战中北方军队不习水战的弱点,积极训练水军,稍后又把数十万大军调往合肥,做好了从合肥进攻东吴的准备工作。“孙权让出江陵,实际就是把长江中游的防务移交给刘备,而把自己的军力集中东御曹操。”B49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撤出江陵,既加强了孙刘联盟,也避免了两面御敌的不利局面,因为加强淮南防务更直接关系到东吴的安危。

3.孙权出借荆州给刘备以遏制周瑜

孙权忌惮周瑜虽然史无明言,但从东吴的人事安排和某些重臣的言语之中,可以窥出其端倪。周瑜与孙策乃少时好友,其军事才能在孙策时代已经显露,在东吴的文臣武将中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被任命为抗曹主帅却不是孙权的最初意愿,而是在鲁肃的竭力推荐下,“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B50。

面对曹操的数十万大军B51,周瑜请求调拨五万军队抗曹,孙权仅给三万,其理由是: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B52

孙权任命程普为副都督并非完全因为他是德高望重的老将,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B53。

在军队的部署和人事安排方面,孙权并没有将军事大权完全交给周瑜,他明明知道程普与周瑜不睦,却依然让二人共事,以致“几败国事”B54,可见有其深层的用意。周瑜名义下的前部三万兵马是与副都督程普分掌的,“各领万人,与备俱进”B55,显然是为了牵制和防范周瑜。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这使企图统一天下的刘备、曹操都对他心有忌惮,二人不谋而合地开始诋毁周瑜,离间孙权与周瑜的关系。曹操先是派蒋干劝降周瑜,后来又在与孙权的书信中写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B56如果说曹操的离间还有些含蓄的话,刘备则是直接挑拨孙权与周瑜的关系。《江表传》记载:

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B57

史籍没有记载刘备的离间之语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但作为一方诸侯,孙权早已存在防范周瑜之心。从后来孙权“欲令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的人事安排以及吕蒙的反对言辞中可以看出,孙权对执掌一方兵权的将领均有疑忌之心,B58自然不可能对名望日盛的周瑜完全放心使用。曹操、刘备的离间言辞,应该会使孙权的猜忌有所增加。

刘备入吴与孙权相会,周瑜建议: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B59

周瑜滞留刘备、消灭关羽、张飞的计策应该说是可行的,但说的不合时宜。因为周瑜在赤壁战后的声望如日中天,昔日与之不睦的程普也对他敬服有加,自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B60。周瑜在东吴将士心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大有盖过孙权之势。在孙权疑忌之心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周瑜架空刘备、消灭关、张的方案也存在架空孙权、扩张个人势力的嫌疑,这使孙权不得不考虑周瑜是否别有用心而加以防范。因此,不能让周瑜在江陵坐大,就成为孙权的重要内政目标。

周瑜有大功于东吴,孙权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制裁,否则有可能会失去人心。江东已经没有可以制衡周瑜的力量,借助刘备不失为最佳选择,毕竟刘备是东吴的盟友,整个计划可以在“联合抗曹”的旗帜下进行,也会让周瑜与东吴诸将无话可说。鲁肃的理由就是:

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B61

鲁肃主张借地给刘备,最堂皇的理由就是让刘备成为曹操的敌人,双方才能共拒曹操。

东吴夺得南郡之后,“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B62。周瑜在赶走江陵一带的曹军之后,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消灭刘备势力,占据整个荆州。B63但是孙权并不支持周瑜的计划,因为周瑜一旦掌管荆襄之地,也就拥有了与他分庭抗礼的资本,这可能是孙权最为担心的事情。在刘琦死后,孙权向朝廷举荐“刘备为荆州牧”,不仅把管理荆州的权力拱手让与刘备,又让“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刘备”,B64承认了刘备占据江南四郡的合法性。

建安十五年,孙权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将南郡“借”给刘备。对周瑜而言,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留在荆州,以南郡太守的身份听从刘备的调遣和驱使;二是离开荆州,解除孙权对自己的猜忌。周瑜明白孙权的意图,无奈之下选择了离开荆州,可能是不愿意回到东吴被同僚讥笑,因此请求“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B65。孙权答应周瑜的请求,是因为他已经答应将南郡借给刘备,而刘备也坚决不会让东吴染指川蜀,B66这意味着周瑜伐蜀之后的粮道将会被切断。深谙兵法的周瑜自然知道伐蜀的时机并不成熟,越荆伐蜀是孤军远征,实属兵家大忌,很有可能成为笑柄,在回归江陵途中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周瑜之死说成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显然是艺术创造,因为并没确切的史料可以佐证。从赤壁战后的情况来看,周瑜之死应该与孙权和鲁肃将南郡“借”给刘备有一定关系,郁郁而不得志对有雄心抱负之人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

汉初名士蒯通说过: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B67

在中国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被杀者不计其数,蒯通之语称得上是对君主专制时代功臣名将最终结局的较为恰当的概括。清代王懋竑认为:

大抵吴之诸臣,周瑜雄略似孙伯符,有并吞中原之志,而不专于自守。”B68

周瑜的志向高远,以东吴三军统帅的身份执掌东吴兵权本已使孙权感到了威胁,又在赤壁大战中联合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使东吴转危为安,并且夺取属于荆州的南郡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城池和土地,为东吴构筑了西部的安全屏障,其功劳之大已非一般的封赏能够与之相酹。在这样背景下,孙权对周瑜有所忌惮也是专制君王的共同心理,利用荆州的战后归属来遏制周瑜,可能为孙权的目的之一。

四、曹操放弃荆州乃渔翁之计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北撤,留下了曹仁、徐晃、乐进、满宠等大将驻守荆州北部的郡县。当周瑜与曹仁等争夺江陵诸城时,曹操并没有增兵援助,江陵失守以后他也没有出兵再战,而是于宜城县置襄阳郡作为防范荆楚之兵的前沿重镇。对于曹操而言,襄阳地形复杂、物产丰富,地理位置重要,“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北接宛许,南阻汉水,其险足固,其土足食”B69;所以曹操放弃江陵而于“襄阳置戍屹为藩捍”B70,也能起到攻守兼备的目的。荆州北部的三郡土地已经为曹操构筑了许昌、洛阳两地的南部屏障,汉江水道也足以从西线构成对孙权的威胁,所以曹操“把作战的重点放在突破皖北,切断孙权军队的东西联系上”B71了。

曹仁兵败江陵北撤以后,曹操在荆襄一代采取了守势,暂时放弃对荆州中部的争夺,并非缺乏与周瑜争衡的力量。按照裴松之的说法,就是“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B72。曹操可能认为,与其与孙权争夺江陵,还不如让孙权和刘备相互争夺,自己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

从建安二十年起,孙刘争夺荆州的斗争逐渐展开,“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B73。曹操利用孙刘争夺荆州之机,夺取了汉中之地,建立了进攻川蜀的桥头堡,说明其渔翁之计逐渐见效。

孙权与刘备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制约和防范对方的原则不会改变,正如裴松之所说:“荆、吴虽外睦,而内相猜防。”B74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从荆州率军北上,攻曹仁于樊城,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B75关羽一旦北伐成功,就会对孙权构成威胁,孙权果然背盟出兵袭夺了荆州,“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B76由此而引发的夷陵之战,导致孙、刘两家均元气大伤,曹操则坐收渔翁之利,巩固了其在中原的统治。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分郡县,得以在荆州南部立足,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随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荆州的归属方面展开了博弈,充分显示了他们相互制衡的权谋和政治远见。刘备“借”了江陵等地之后,不仅暂时遏制住了孙权在荆襄一带的发展,也建立了北伐中原和西图川蜀的基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既维持了孙刘联盟,又收到了遏制周瑜势力发展的目的。曹操撤出荆州以后,孙刘两家相互攻伐,损失惨重,曹操最终获得了渔翁之利,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借荆州”不仅是三国鼎立过程中的谋略博弈,也是刘备、孙权、曹操权势制衡的政治手段。

注释

①②③范晔:《后汉书》卷七四下《刘表传》李贤注引《汉官仪》,中华书局,1965年,第2421、2420、2421页。

④⑧B23陈寿:《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912、915—916、913页。

⑤⑦B26B30B34B35B39B42B73陈寿:《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879、879、879、879、879、879、879、879、883页。

⑥⑨B20B25B50B61陈寿:《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270、1272、1270、1269、1270、1271页。

⑩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借荆州之非》,中华书局,1984年,第139—140页。

B11B13李殿元:《“借荆州”的是是非非》,《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

B12陈显远:《刘备“借荆州”质疑》,《成都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B14B29B52B53B56B57B59B60B62B65陈寿:《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264、1264、1262、1264、1265、1265、1264、1265、1264、1264页。

B15陈寿:《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吕蒙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281页。

B16B68王懋竑:《白田杂著》卷四《吴蜀分荆州及取刘璋始末》,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59—706页。

B17B18朱绍侯:《“借荆州”浅议》,《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B19杜建民:《刘备实未“借荆州”》,《齐鲁学刊》1995年第2期。

B21刘兴彬:《刘备借荆州考析》,《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B22B38陈寿:《三国志》卷五五《吴书·程普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284页。

B24陈寿:《三国志》卷五五《吴书·甘宁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292页。

B27B32B45B55陈寿:《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115、1118、1118、1118页。

B28陈寿:《三国志》卷九《魏书·曹仁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75页。

B31《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周瑜传》载:“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中华书局,1959年,第1263页。)按:此段记载说明,周瑜与曹仁争夺江陵的战斗是非常惨烈的。

B3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荆州府》,中华书局,2005年,第3652页。

B36徐澄、徐海松:《论“借荆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B37陈寿:《三国志》卷一八《魏书·文聘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540页。

B40B74B75B76陈寿:《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羽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940、942、941、941页。

B41陈寿:《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张飞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943页。

B43唐庚:《三国杂事》卷下《鲁肃劝权以荆州借备周瑜言备枭雄不宜以土地资业之》,中华书局,1985年,第10—11页。

B44B48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1、32页。

B46陈寿:《三国志》卷二六《魏书·满宠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22页。

B47《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载曹操语:“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中华书局,1959年,第875页。)又,卷四七《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历》载曹操语:“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中华书局,1959年,第1119页。)今按:曹操的言词说明,曹操只认为刘备和孙权是其真正的英雄人物,其他人不足为虑。所以,笔者认为曹操将二人看作成真正的对手。

B49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中华书局,2007年,第78页。

B51《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载:“及会罢之夜,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中华书局,1959年,第1262页。)按:以周瑜的估算,曹操军队没有八十万,但也不会少于二十万,曹军的人数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故称数十万。

B54陈寿:《三国志》卷五一《吴书·孙静传附子皎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8页。

B58《三国志》卷五一《吴书·孙静传附子皎传》载:“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7—1208页。)按:吕蒙对孙权相互牵制的人事安排策略是非常反对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孙权在用人之时存在疑忌心理。

B63《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裴注引《江表传》:“初瑜疾困,与权牋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中华书局,1959年,第1271页。)按:这段记载说明,周瑜把刘备看做是最为危险的敌人,必须将其消灭。

B6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六《汉纪五十八》献帝建安十四年十二月,中华书局,1956年,第2099页。

B66《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载:“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中华书局,1959年,第880页。)按:刘备军事部署说明,刘备是不让周瑜染指川蜀之地。

B67司马迁:《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25页。

B69房玄龄:《晋书》卷七三《庾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23页。

B7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九《襄阳府》,中华书局,2005年,第3698页。

B71张东华,刘伟:《荆楚之争与吴蜀关系新探》,《成都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B72陈寿:《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贾诩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页。

责任编辑:王 轲

Abstract:After the battle of Chibi, Jingzhou had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related parties forces. Liu Bei was able to get a foothold in the south of Jingzhou after it was borrowed from Sun Quan, which was the bas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re was an argument around "Jingzhou"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fact, Sun Quan lent "Jingzhou" only the cities near Jiangling, not the whole Jingzhou area. Liu Bei temporarily suppressed the actors of Sun Quan, and saw it as the base for marching to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north and Sichuan in the west by borrowing Jingzhou. Although Sun Quan was upset, but also achieved two goals: lasted the union between Sun Quan and Liu Bei which defenced against Cao Cao, also suppressed the actors of Zhou Yu. Cao Cao had consolidated his rule in the North China by withdrawing from Jingzhou. In a word, "Jingzhou" is the strategy and the political means of Balance of Power among the Three Kingdoms.

Key words:Three Kingdoms Period; power balance; Ji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