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反低俗需长鸣警钟

2016-08-04杨忠厚

记者摇篮 2016年6期
关键词:能量受众信息

杨忠厚

【摘 要】当今时代不仅信息“爆炸”,媒体也在“爆炸”,各类媒体蜂拥出现,各类信息鱼目混珠,低俗新闻不绝于耳,提升品位、拒绝无聊已成为一些媒体,特别是部分网络媒体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反低俗 “度” 大众

媒体反低俗新闻报道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之所以常谈,恐怕和一直以来低俗新闻屡禁不绝、甚至不断呈抬头之势有关。

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真可谓是个信息“超大爆炸”的时代,不仅媒体铺天盖地、种类繁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多,特别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用户的加入,更使得媒体阵容越来越庞大,各类信息海量般涌现,人们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面对着应接不暇的信息。

毋庸置疑,随着媒体种类和数量的增多,以及传播方式的变革与更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从未像今天这样多样和快捷,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但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眼花缭乱的各类信息中,夹杂着数量众多的低俗新闻和消极的不健康信息。这些信息动辄冠上娱乐新闻或社会新闻的标签,传递的却是十足的“负能量”。

格调不高的所谓“独家”

一家地方论坛上曾刊出了几幅照片,一女子坐摩托车时裙子被拖落地,穿着不整,有伤大雅。这组图片,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看不出有多大的新闻价值,集中反映的就是当事者的尴尬和不雅,以及局外人的围观和品评。好在该地区的另一家媒体就这件事作了文字报道,从安全的角度,对女性的着装、出行等问题作了提醒和警示,体现出了新闻报道积极的一面。

低俗新闻涉及方方面面,可谓五花八门,上述图片仅是其中一例。时下的低俗新闻,很大一部分是围绕明星、富豪、名人等所谓公众性人物展开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其隐私的过度关注和解读,像出轨、婚恋,和哪个异性在一起,以及高消费、“烧钱”等等诸如此类的八卦和奢侈的“吃喝拉撒”、“鸡零狗碎”,有的媒体甚至不惜一天24小时、持续十天半个月地跟踪、蹲守、抓拍,恨不得挖出明星、名人的八辈祖宗、前世今生。

隐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非公众、不公开的话题,可能涉及到伦理道德等诸多社会问题,是一个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愿为外人道的话题。但现实是,越是这样的话题,一些媒体越是趋之若鹜,在所谓的追求“独家”中赚人眼球,并乐此不疲,既可能误导受众,也容易迷失自己,其引发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追求关注度要有“度”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一些媒体热衷于低俗新闻呢?笔者分析,一为迎合受众,提高所谓的媒体关注度。从根本上说,作为媒体,希望获得受众的青睐甚至追捧,本无可厚非。必须明确,媒体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是在制造产品,新闻媒体存在市场意识既是正当的,也是应该的。但媒体制造的产品具有特殊性,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产品,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生产的。在这里,媒体既有适应和瞄准受众需求的一面,同时更有引导、引领受众需求的社会功用,给人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引领。实际上,即使是非文化产业,其生产活动也有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和规范,也是不能为所欲为的,也具有生产何种产品的底线,尽管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畸形的需求,但是,企业是不能生产经营的,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追求关注度要有“度”。

二是从众心理,怕所谓的“漏新闻”,别的媒体发了本媒体不发不好看,怕失去读者观众。实际上,就低俗新闻而言,漏了绝不可惜,不发更显担当。从受众的角度看,独特的、独家的、高端的、有价值的才是更受市场欢迎的,别人有的新闻你也有,本身就说明了,这条新闻获得渠道很宽泛、发现难度不大,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媒体知晓。因此,大可不必跟风随众,去追逐那些受众本来就不多,给人启迪、催人向上等正能量含量不高的新闻,否则,力气就有些选错了方向、用错了地方,往往得不偿失。

第三,媒体追逐低俗新闻,其背后可能存在着诸多不可告人的动机和目的,或为经济利益,或为打击报复等诸如此类,但无论哪种动机和目的,都是不可取、不能取的,有些可能要触犯社会道德的底线,有些可能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更有些可能是直接触犯了法律法规。

在“大众”身上做文章

媒体追逐低俗,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一句话,既错看了社会主流,也忘记了自身责任。社会主流永远是向上的,他们既制造正能量,也青睐正能量,更希望接受正能量,绝大多数受众是喜欢积极的、励志的、体现责任担当等类别的信息,传播这类信息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否认,低俗新闻在社会上有受众,但这个比例应该是极低的。如果媒体为了迎合这极低比例的受众而追逐低俗新闻,那只能说是自甘堕落,而且属于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那么,媒体该如何进一步反低俗呢?

首先,媒体要给自己一个很高的定位。媒体追求低俗新闻,说到底是定位不高、品位不高、格调不高造成的,这是追逐低俗的总根源。从这一点出发,才会想当然地认为受众是低俗的,受众是喜欢低俗新闻的,低俗新闻是有市场的。这就是一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定位。所以,是面向最广大的受众的精神需求,去追求积极的健康的新闻,还是以极小比例的受众为传播对象,去追逐和传播低俗的消极的信息,体现着媒体观察和认知社会发展潮流和受众精神需求的格局和格调,也体现着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对自身的定位的高与低。媒体观世界走势、看社会潮流、察受众心理的境界和深广度显然应该高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这样才能不负媒体引领、引导的责任和社会功效,否则就难堪其用。定位决定着品位和格调,这是媒体体现和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根本问题,也是反低俗最扎实、最有力的基础。

其次,好钢用在刀刃上,功夫下在大众身上。社会主流的生活、观念和意志才是挖掘新闻的富矿,大众才是传播信息的最大市场。大众社会丰富多彩,主流人群每天都发生着众多积极的有意义的新闻,这是媒体最需用力、最该用功的地方。

最后,在法律法规和新闻纪律之上,媒体还应为自己设定底线。底线不能低,否则,低俗等传递负能量的信息将如大堤上的蚁穴一般,防不胜防。

总之,尽管提了很多年,但媒体反低俗依然任重道远,仍需长鸣警钟。反低俗没有完成时。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能量受众信息
能量之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