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场域下青年创新效能基因的培育研究

2016-08-04李宇靖

李宇靖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 200234)



社会实践场域下青年创新效能基因的培育研究

李宇靖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 200234)

摘要:青年创新的自我效能基因能够直观反映社会实践场域构建对青年大学生创新成功的影响。通过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社会实践场域下影响创新效能基因的主要因素,并从创新教育目标体系、创新资源整合体系和创新项目导航体系着手,提出青年创新效能基因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青年创新; 自我效能基因; 社会实践场域

一、 青年创新的教育场域和培育纽带

1. 青年创新教育的场域逻辑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文件精神强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概念,赋予其“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1]的职责。高学历青年是青年创业的主体,也是优质创业的保证。如何构建高教创新引擎,《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在开篇就直面指出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2]显然,校园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命门。

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历史场域”和“实践场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大“场域”中环环相扣的组成部分。当“历史”不断地在重复阶段性演进的过程时,“实践”同样被赋予“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特征,“是由当下现实‘场域’决定的,并指引着当下‘场域’的未来出场方向。”[3]因此,反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正确认识校园教学场域与社会实践场域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首务要务。“目前,实习实践已经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与职场的预演和练习。在实习实践中,大学生与实习单位构建了一个临时、动态的场域。”[4]站在广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历史”和“实践”永远处于辩证出场的过程中,而青年创新教育由于“场域”时空的转变,校园教学场域与社会实践场域的逻辑关系亦是同质同构的,社会实践是校园教学的同态发展,它们是高校创新培育场域的一体两面。

目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管理机制、宣传途径、保障措施等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在管理机制上,创新教育的实施主体多为学生处或团委,无法形成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合力;第二,在宣传途径上,仍然以讲座、座谈、采访等心灵鸡汤形式为主,较少涉及创新创业的实务训练和实践体验;第三,在保障措施上,创新创业课程仍无法作为专业必修课被纳入学制体系中,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和资金也难以稳定提供。校园教学场域对外延展功能的缺失已经从源头上掐断了青年踏入社会实践场域的源头活水,青年创新意识的辩证发展离开提供更多内外支持系统的社会实践场域,又何从谈起。

2. 青年创新发展的成功逻辑

依照发展逻辑关系,创新培育场域是链接教育场域和创新场域的居间场域。就教育场域而言,“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5];而就创新场域而言,“就是由创新主体所从事创新活动时的诸要素相互作用而成的、能对位于其中的主体产生作用,从而使主体表现出一定创新主观属性和创新行为的社会关系网络空间。”[6]教育场域对客观关系的倚重和创新场域对主观属性的强调,都在创新培育场域中间而体现。创业青年想要取得创业成功,主要基于物质保障和心理信念两大桩柱:一方面,个人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实施、创业资源环境和创业企业运营是成功青年创业者的物质保障,其主要指向创业青年所拥有的内外支持系统;另一方面,成功价值驱动、自主创新意识、执著创业精神和多维适应调适是成功青年创业者的心理信念,其主要就表现为创业青年的自我效能感状况。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作为青年创新驱动力培育的原生教育场域,高校应该对自己在创新教育中的阶段责任和纽带作用有深刻认识,应该义无反顾地去主动衔接并整合校园和社会的创新资源,全力培养青年创新发展的自我意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提供源头活水和初始动力。“超个人理论”是詹姆斯提出的概念,是“一种以研究整个人的心理生活为基础的经验和知识。”[7]詹姆斯以科学家为例,认为人“在作为科学家工作时,就得采用决定论;但在不扮演科学家这一角色时,就可以接受自由意志,并可以相信人应对自己的活动负责,而不应认为人似乎是环境的牺牲品。”[8]基于“超个人理论”的有益部分,高校的任务就是使有创新意向的青年尽量少受即有环境的影响,破除“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才有资本成功创业”的决定论思维。

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行为。但在现行的创新教育模式下,青年创新发展的自我意识仍然匮乏,除了场地、资金和商业环境等硬件因素制约外,创新创业的心理状态、愿景规划和能力素质等软件因素的缺失也不容忽视:第一,在心理状态上,青年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急于求成和停留理想状态的特征;第二,在愿景规划上,青年普遍尚不具备从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角度来解读创业的自觉;第三,在能力素质上,与创新创业项目成功与否休戚相关的通用技术能力和专业学科能力背景往往容易被忽视。创新成功是校园教学场域和社会实践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自我意识是链接纽带。

二、 青年创新的成功基石和价值表象

1. 自我效能基因的影响因素调查设计

青年随着创新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就会自我调适进入一种更为理性的心理状态,然后就能正确判断和思考自己未来的创新方向和行为,最终转化为对拥有创新项目实施所需的通用技术能力和专业学科能力的自信。由自在到自信,通过自我意识产生自我效能感,青年创新的成功基石在很大程度上正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成功导向的自我效能基因。在这样一个社会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青年个人价值的实现也要求他在面临现实困境和心理障碍时,展现出一种攻坚克难、无往不利的信念。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探索青年创新的自我效能基因提供了早先的概念支撑,它是指“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会做出坚持或不坚持的行为选择,而其选择的依据就是他对于自己行为的信念程度。假设这种信念是人们做出行为和改变行为的主要介入点,影响着人们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实施和坚持。”[9]就青年创新者而言,是否拥有自我效能基因,则表现为他基于心理状态、愿景规划和能力素质等内在创新条件,以及管理机制、宣传途径和保障措施等外部创新环境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对创新成功的全方位的信心程度。通过社会实践环节来丰富校园教学的内涵,提升创新成功的自信,是青年个人辩证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探赜自我效能基因对创新青年的影响程度,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来加以科学诊断,以上海SF大学创业成功和意向创业学生为取样对象,最初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91份(回收率97.75%)。

本研究采取自编量表:第一,通过查阅已有文献资料,列出影响青年创新效能感的有关条目;第二,走访有关专家、教师,与创业成功和意向创业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将调研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测量指标,根据测量指标设计调研工具;第三,将问卷编制成李克特量表,共有56个题目,其中,基本信息有28个观测变量。让被试从“极其不符合”到“极其符合”即“1”到“5”对问卷题目进行评价。调查问卷题目是创新效能感低的表现,所以整个样本分值越小说明创新效能感越好,分值越大说明越缺乏自信。第四,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进行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青年创新效能感作为一级潜在变量,受4个二级潜在变量影响,分别是个人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实施、创新资源环境和创新企业运营。

(1) 个人创新能力因素,包括7个三级变量:创新兴趣、个人性格、专业技能、价值取向、综合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往往是以“就业配置”,而非“生涯规划”为任务导向的。这导致,较优秀的毕业生会更注重眼前的实际岗位和经济利益,选择体制内单位或外企,反而是求职受挫的学生会更多地尝试创业,这些学生在个人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对比较优秀的学生往往更缺乏自信。

(2) 创新教育实施因素,包括7个三级变量:教学概念认同、教学目标认同、教学过程认同、教学载体的认同、教学评价认同、教学激励认同。目前高校的就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并不对等,学生较少会真正从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角度来解读创业的意义。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教育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实现理性就业的同时,也应该鼓励他们去主动“创新”。

(3) 创新资源环境因素,包括7个三级变量:创业信息整合、创业政策调整、创业资金储备、创业项目确定、创业项目督导、创业风险承担、创业的业态状况。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创业,比如提供创业贷款、免费的工商行政注册、免费的创业辅导,但是申请程序太过繁琐,申请创业基金或者贷款,需要抵押和担保。这就导致青年学生在考虑创业时,会存在对创业风险的担忧,担心失败之后难以回归就业渠道,甚至担心债台高筑。

(4) 创新企业运营因素,包括7个三级变量:发展心态、资源投入、经营控制、市场需求、人员流动、企业管理、业绩状况。一般的创业者为了快速扩张,常常会忽略创业企业运营方面的投入。青年创业者急功近利的赌徒心理、对外部控制的预期资源把握不利,以及共同创业者或合作伙伴的内部消耗等现象都会影响创业学生对创新创业成功的信念。

2. 自我效能基因的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一) 问卷调查报告分析

(1) 性别分布:男生的创新效能感水平高于女生。男生226人(占总人数的57.80%),均值=2.727 1;女生165人(占总人数的42.20%),均值=2.968 5。创新效能感水平高低顺序:男生>女生。男生在创业环境的判断方面,整合资源的能力要优于女生;在企业运营方面,在决策时会比女生更为理性和果断;同时,男生相比女生要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创新创业的动力会更强。性别样本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性别样本描述统计结果

(2) 年级分布:创新效能感水平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三年级。一年级99人(占总人数的25.32%),均值=2.633 1;二年级97人(占总人数的24.81%),均值=2.851 4;三年级96人(占总人数的24.55%),均值=3.153 6;四年级99人(占总人数的25.32%),均值=3.047 3。创新效能感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三年级。三年级学生是校园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一是没有了一年级刚入校时对职业理想的雄心壮志;二是没有进入二年级后的进取心;三是没有四年级之后对进入社会的憧憬期,尤需关注。年级样本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年级样本描述统计结果

(3) 学科类别分布:创新效能感水平理工类>经管类>其他类>文史哲类。学科类别涉及理工类、经管类、文史哲类和其他类,理工类135人(占总数34.53%),均值=2.794 6;经管类84人(占总数21.48%),均值=2.737 4;文史哲类118人(占总数30.18%),均值=3.154 1;其他类54人(占总数13.81%),均值=2.954 9。创新效能感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理工类>经管类>其他类>文史哲类。在目前情况下,创业项目是否具有优势,可复制率低是创业的重要条件。创业园区内的科技类公司之所以企业存活率相对较高,与创业团队的理工类背景,以及其所提供的专业技术产品或服务密不可分。因此,就专业学科背景而言,理工类、经管类等科技应用型专业的优势无疑大于传统的文史哲类专业。学科类别样本描述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学科类别样本描述统计结果

(二) 高水平效能感样本与低水平效能感样本差异性比较分析

将均值<2.5的定义为高水平效能感样本,编入第一组;将均值>3的定义为低水平效能感样本,编入第二组,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青年创新低水平效能感的比例明显高于高水平效能感的比例。经分析,青年创新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样本均值<2.5(样本均值=2.384 5)的有76个,占总样本的19.44%;研究样本均值>3(样本均值=3.467 5)的有147个,占总样本的37.60%。由此可见,在所有的样本中,低水平效能感的比例明显高于高水平效能感的比例。

(2) 青年对效能感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认知顺序为:创新教育实施>个人创新能力>创新企业运营>创新资源环境。在高水平样本中,被调查对象对于效能感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认知顺序为创新教育实施(均值=2.359 2)>个人创新能力(均值=2.216 4)>创新企业运营(均值=2.056 4)>创新资源环境(均值=1.717 3);在低水平样本中,被调查对象对于效能感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认知顺序为创新教育实施(均值=3.923 7)>个人创新能力(均值=3.637 3)>创新企业运营(均值=3.434 2)>创新资源环境(均值=3.034 6)。无论是在高水平样本还是低水平样本中,对于各创新效能感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青年的认知都是一致的。

(3) 在差异性分析中,高水平样本和低水平样本之所以存在差距主要受创新教育实施因素和个人创新能力因素的影响。比较两个组别之间的均值差,可以发现,创新教育实施因素1组的均值=2.359 2和2组的均值=3.923 7之间的差距最大。其次是个人创新能力因素,1组的均值=2.216 4和2组的均值=3.637 3之间的差距也较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青年创新效能感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教育实施和个人创新能力这两个因素。高水平效能感样本与低水平效能感样本的对比结果(见表4)。

表4 高水平效能感样本与低水平效能感样本的对比

三、 青年创新效能基因培育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的结论,在对青年创新效能基因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中,相比更受整体政策和经济环境制约的创新资源因素和创新企业运营因素,与学校教育关系更为密切的个人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实施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如何在个人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实施这两个方面着手构建青年创新的培育场域将是高校今后工作的首要目标。布迪厄在批评西方教育不公问题时,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结构,为我们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督促我们“在正视大学生惯习的千差万别的现实的同时……尽量减少与大学生以往所生活的场域间的差异,增加二者之间的交融”[10],更要厘清校园教学场域与社会实践场域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在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的过程中,优化社会实践教育的实施途径,将改革目光更多地投入到构建帮助学生身份转换,提升学生创新驱动力的社会实践场域上。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训一体两面,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高校可以通过推进融创新教育目标体系、创新资源整合体系和创新项目导航体系为一体的干预模式,来积极介入消减青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信念,切实培育其创新效能基因。

1. 创新教育目标体系

针对青年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职场经验的现状,在生涯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指导,重新解读青年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社会主义的高校不应该出现西方教育不平等的隐疾,虽然每位青年的个人情况不尽相同,在生源地、父母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会存在差异,但高校要摒除社会上关于“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的消极思潮,激励青年学子自主性创新的勇气和行为,即使不会马上创业,也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企业家精神:一要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我创造未来的价值取向,从理想信念教育出发,端正创新培育场域的教育理念;二要以提高青年专业技能为抓手,注重创新培育场域的社会实践功能,以市场需求为教育导向;三要以强化青年通用技能为旨归,以社会实践场域的发展带动校园教学场域的发展,通过社会实训和基地实习反哺青年在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教化。

2. 创新资源整合体系

借助社会资源,面向青年创新创业群体,通过开放式问卷法、排序评价法将第一指标体系嵌入并细化操作方法,推进青年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各项资源的最优化管理。具体来讲,一是注重教学课程的开发管理,诸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根据相关性研究的结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青年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生源、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实施差异化教育。二是加强孵化项目的开发管理,要整合内外的社会资源,构筑就业与创业之间的“绿色通道”,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或者为用人单位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三是落实专项经费的开发管理,在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和企业定制开发项目的基础上,为青年创业的金点子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资金支持,配套学校专项经费,做到有效监督,专款专用。

3. 创新项目导航体系

青年创新成功的信念养成除了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和资源整合体系之外,还需要专业的智力支持。据此,高校有必要实施“以创新青年需求为本,符合创新项目特点”的辅导机制,要积极建设专业化、帮带型的青年创新创业一体化导航平台。具体来讲,一方面可以整合青年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优质资源,通过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访谈法轮流收集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最后推出创新创业所需各项要素的综合指标(各因素的加权求和)及各因素权重(累计得分),帮助青年创业者自我认识和评估。另一方面,可以面向创业成功团队与高校创业社团,通过关键事件分析法、日志记录法、有条件可采用实验组比照研究,积极探索有效孵化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的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01/content_9688.htm, 2015-05-01.

[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015-15-13.

[3]孙琳. 马克思对“历史”与“实践”概念的新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场域”思想探析[J]. 北方论丛,2014(4):101-107.

[4]庄群华. 基于“场域—惯习”理论的高校校园创新文化研究[J]. 科技资讯,2012(13):217-218.

[5]刘生全. 论教育场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1): 78-91.

[6]郝永平,张国举. 构建自主性创新场域: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求索[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2):30-34.

[7]郭本禹. 威廉·詹姆斯与超个人心理学[J].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5): 99-104.

[8]方双虎. 威廉·詹姆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85-590.

[9]Bandura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Review, 1977(84):191-215.

[10] 戴卫义,黄金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探析[J]. 江苏高教,2015(1):117-120.

收稿日期:2016-01-06.

基金项目: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4-D-049).

作者简介:李宇靖(1979—),男,博士,讲师.

通讯作者:李宇靖,lijob@139.com.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16)04-349-05

Cultivation of Self-Efficacy Gene of Youth Innovative in Social Practice Field

Li Yujing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The self-efficacy gene of youth innovation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ractice field on the innova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lf-efficacy gen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fiel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system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resource and navig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project.

Keywords:youth innovation; self-efficacy gene; social practice 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