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

2016-08-04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基本苗主茎积温

郭 勇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业局,济宁  272199)



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

郭勇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业局,济宁272199)

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关系到小麦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有关方面的利益,它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为最高目的,以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为主要环节,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介绍了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

小麦 标准化 生产 播种 管理 技术

1 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使小麦苗期处于最佳的温度、光照、水分条件下,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土资源,达到冬前培育壮苗的目的。确定适宜播种期的方法为:根据品种达到冬前壮苗的苗龄指标和对冬前积温的要求,初步确定理论适宜播种期,再根据品种发育特性、自然生态条件和拟采用的栽培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最终确定当地的适宜播种期。

1.1 冬前积温

小麦冬前积温指标包括播种到出苗的积温及出苗到定蘖数的积温。据研究,播种到出苗的积温一般为120℃左右(播深在4~5 cm),出苗后冬前主茎每片叶,平均约需75℃积温。

这样,根据主茎叶片和分蘖产生的同伸关系,即可求出冬前达到不同苗龄与蘖数所需的总积温。一般半冬性品种冬前要达到主茎6~7片叶,春性品种冬前要达到主茎5~6片叶。如果越冬前要求单株茎数为5个,主茎叶数片为6片,则冬前总积温为:75×6+120=570(℃)。得出冬前积温后,再从当地气象资料中找出昼夜平均温度稳定降到0℃的时期,由此向前推算,将逐日平均高于0℃以上温度累加达到570℃的那一天,即可定为理论上的适宜播期,这一天的前后3 d,即可作为播种适期。

1.2 品种发育特性

不同感温、感光类型品种,完成发育要求的温光条件不同。播种过早不适于感温发育,只适于营养生长,造成营养生长过度或春性类型发育过快,不利于安全越冬。播种过晚有利于春化发育,不利于营养生长。一般强冬性品种宜适当早播,弱冬性品种可适当晚播。

1.3 自然生态条件

小麦的各生育阶段,都要求相应的积温。

但不同地区、不同海拔和地势的光热条件不同,达到小麦苗期所要求的积温时间也不同。一般我国随纬度与海拔的提高,积温累积时期加长,因而播种要适当提早。华北大部分地区都以秋分种麦较为适时,各地具体播种时间均依条件的变化进行调节。

1.4 栽培体系及苗龄指标

不同栽培体系要求苗龄指标不同,因而播种适期也不同。精播栽培体系,依靠分蘖成穗,要求冬前以偏旺苗(主茎7~8叶)越冬,播期要早。独秆(主茎成穗为主)栽培体系要求控制分蘖,以主茎成穗(冬前主茎3~4叶),播期要晚。

2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包括确定合理的播种方式、合理的基本苗数,提出各生育阶段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最佳产量结构等。大量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表明,穗数是合理的群体结构与最佳产量构成的主导因素,基本苗数是取得合理穗数的基础,单株成穗是达到合理穗数重要的调控途径。而在当前大面积中低产条件下,通过播种量控制基本苗是合理密植的主要手段。

2.1 确定合理播种量的方法

小麦标准化生产上通常采取“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方法确定实际播种量,即以土壤肥力高低确定产量水平,根据计划产量和品种的穗粒重确定合理穗数,根据计划穗数和单株成穗数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再根据计划基本苗和品种千粒重、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等确定播种量,种子发芽率在种子质量的检验中确定,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根据整地质量与墒情在70%~90%范围内调整。实际播种量可按下式计算。

播种量(kg/hm2)=每公顷计划基本苗(万)×千粒重(g)发芽率(%)×种子净度(%)×田间出苗率(%)×10。

2.2 影响播种量的因素

在初步确定理论播种量的基础上,实际播种量还要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品种特性、播期早晚和栽培体系类型等情况进行调整。调整播种量时掌握的原则是:土壤肥力很低时,播种量应低些,随着肥力的提高,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当肥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应相对减少播种量。对生长期长、分蘖力强的品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条件下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对春性强、生长期短、分蘖力弱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大穗型品种宜稀,多穗型品种宜密。播种期早晚直接决定冬前有效积温多少,播种量应为早稀晚密。不同栽培体系中,精播栽培要求苗数少,播量低,独秆栽培由于播种晚,因其冬前基本无分蘖,要求播量增大,常规栽培,播期适宜,主穗与分蘖并重,播种量居中。

3 高质量播种

在精细整地、合理施肥(有时包括灌水)、选择良种、适时播种和合理密植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基础上,要实现小麦高质量播种,必须创造适宜的土壤墒情,还要采用机械化播种,并选用适当的播种方式,才能够保证下籽均匀,深度适宜、深浅一致,覆土良好,达到苗全、苗齐、苗匀和苗壮的标准,避免出现“露籽、丛籽、深籽冶现象。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3~5 cm为宜,在遇土壤干旱时,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土壤水分过多时,可适当浅播。要防止播种过深或过浅,如果播种太深,幼苗出土消耗养分太多,地中茎过长,出苗迟,麦苗生长弱,影响分蘖和次生根发生,甚至出苗率低,无分蘖和次生根,越冬死苗率高;播种太浅,会使种子落干,不利于根系发育,影响出苗,丛生小蘖,分蘖节入土浅,越冬易受冻害。土壤肥力较好的高产农田,一般适宜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播种方式多采用等行距条播。

猜你喜欢

基本苗主茎积温
不同来源小麦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金荞麦收集系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1981—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甘蓝型油菜双主茎YD 4899的选育及表型性状比较分析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
四川省各温度范围内积温特征分析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界限内积温在三穗农业热量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