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2016-08-04秦子玉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大学生

秦子玉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秦子玉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共情能力是影响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问卷的方法探讨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第一,大学生整体人际关系处于一般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共情能力存在性别差异;第二,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想象力和个人痛苦两个维度显著相关;人际关系良好和人际关系较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关系良好和人际关系较差在想象力和个人痛苦维度差异显著,人际关系较差组比人际关系良好组得分高。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共情能力

一、引言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进入大学,大学生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前言

共情又称“移情”、“同理心”等,是指分享和理解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苏彦捷etal.,2014)。共情能力强的人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感知、理解和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利益。Davis认为共情不是一种单纯的、单一的心理体验,而是包含了多个维度,包括个体能够从多个维度设身处地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进行识别、理解和应对,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及行为反应。

“人际关系”也称人群关系论。从广义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一切方面;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郑全全&俞国良,1999)。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距离和联系,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动作成分。认识成分指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动作成分指交往动作,是人际关系的外在表现和结果;情感成分指积极的情绪情感或消极的情绪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周振明&孙松屏,1984)。

共情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沙莲香研究得出排在影响人际关系前三位的因素中不被人理解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对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研究共情和人际关系的相关性。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全国在校大学生133人,有效被试118人,男生55人,女生63人。

(二)工具

1.《Davis共情量表中文版》

共22题,4个维度:观点采择(PT)、想象力(FS)、共情关心(EC)、个人痛苦(PD),采用5点计分,由“不恰当”到“很恰当”,分别给予0-5分;反向题则相反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共情能力越高。此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9。

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郑日昌编制,共28题,四个维度: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每道题作是、否回答,分别得1和0分,分数越高,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本量表经测量同质信度为0.809。

(三)程序

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8.0数据分析。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共情能力和人际关系基本情况

见表1。

表1 共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描述性数据和差异比较结果

从表中数据可知,在共情总分以及想象、个人痛苦维度上,不同性别被试存在显著差异,男性被试在共情总分以及个人痛苦维度上显著低于女性被试。人际关系困扰均分为9.20±4.86,被试整体人际关系处于一般水平,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困扰。人际关系困扰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

(二)人际关系和共情能力的相关分析

见表2。

表2 人际关系和共情能力的相关分析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结果表明,人际关系与共情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286,p<0.01),与想象(r=0.258p p<0.01)和个人痛苦(r=0.441,p<0.01)显著相关,与观点采择和同情关心无显著相关,p>0.05。

(三)共情能力在不同人际关系上的比较分析

见表3。

表3 共情能力在人际关系良好组和较差组的对比

根据问卷结果,人际关系困扰0-8分为良好,15-18分为较差,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人际关系良好组和较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04,良好组和较差组在想象和个人痛苦维度差异显著,p<0.05,良好组比较差组共情能力低。在观点采择和同情关心维度无显著差异,p>0.05。

五、讨论

(一)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大学生整体人际关系处于一般水平,在与朋友相处上存在一定困扰,与朋友的关系经常处在一种起伏波动的状态之中。大学生还未完全步入社会,在与人交往方面的经验较少,对人际方面的认知不够,也有可能跟个人的人格特点有关。

大学生共情能力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共情能力高。苏彦捷等人认为可能是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演化原型、生理基础、心理特征和社会化过程共同造成的。男性和女性在演化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可能是共情性别差异最深层的根源;不同的演化原型选择了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基础,塑造了不同的心理反应倾向;而被选择和塑造的个体又会形成相应的文化和社会规则,使得不同性别的个体接受不同的社会化过程(苏彦捷etal.,2014)。

(二)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困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困扰显著正相关,这和陈翔(2008)研究结果相同,大学生共情能力越高,人际困扰越多。

共情能力越高,越易感同身受,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洞察能力较高,自身对情绪的感受更敏感,对负面情绪情感体验也更深刻。并且,共情能力高的人对他人观点更能理解并自我采用,容易顺应他人的想法与观点,有时太过于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从而导致此类大学生产生更多的人际困扰;在个人痛苦维度上,共情能力高的人在个人痛苦方面的情感体验较强,在同等紧张情景中更易体会到紧张情感,而产生更多人际困扰。

六、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共情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共情能力比男生共情能力高。大学生整体人际关系处于一般水平,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困扰,人际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

第二,大学生共情能力和人际关系困扰存在显著正性相关关系,共情能力越高,人际关系困扰也越高。

第三,人际关系良好和人际关系较差在想象和个人痛苦维度差异显著,个人痛苦维度人际关系较差组比良好组更能体会到痛苦。

[参考文献]

[1]陈翔,张晓文.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2,40(6).

[2]李兴慧.大学生共情、人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3]苏彦捷,黄翯青.共情的性别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J].西南大学学报,2014,40(4).

[4]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21.

[5]周振明,孙松屏.社会心理学概论.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27-128.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062-02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