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2016-08-04李水琴廖志平吴方超李建华
李水琴,廖志平,吴方超,李建华
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李水琴1,廖志平2,吴方超2,李建华2
1.陕西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医院(陕西延安 7160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桥式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并记录平均肌电值(AEMG)、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桥式运动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桥式运动;表面肌电图图;步行功能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美国,每年有大约79.5万新发或再发脑卒中病人[1],平均每40 s就有1人发病[2],而大部分脑卒中病人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如步行功能障碍等,并严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估技术通过采集、分析神经系统肌肉活动的生物电信号特征,反映肌肉功能变化的一种评估手段,平均肌电值(average EMG,AEMG)为sEMG中常用的时域指标,是一段时间内瞬间肌电图振幅平均值,反映sEMG信号振幅变化的特征,其变化主要与肌肉活动时运动单位激活数量、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类型和同步化程度以及不同肌肉负荷强度条件下的中枢控制功能相关,其值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肌力大小[3]。桥式运动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运动疗法之一,其主要原理为加强维持脊柱稳定的核心部位肌肉训练,与传统运动疗法和力量训练相比,本质区别在于桥式运动在治疗过程中增加一个不稳定平面因素,这个不稳定平面不仅加大肌肉力量训练中运动单位的聚集,而且相较于传统力量训练,可提高病人平衡协调以及动作灵敏度。本研究探讨sEMG评估桥式运动对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恢复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病人40例,脑梗死21例,脑出血19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8例;男23例,女17例。两组病人在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首次发病并病程≤3个月,无认知功能障碍,能够配合研究;股四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1级,下肢Brunnstrom分期≥3期,愿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病情不稳定,有认知及语言障碍影响交流;双膝关节严重骨质疏松,因外伤,骨折、组织损伤、挛缩等导致膝关节、髋关节活动障碍;双侧偏瘫、小脑病变、脑外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
1.4治疗方法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如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及Bobath技术等;重心转移训练、平衡训练、行走步态训练等;同时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等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要求病人每天训练1 h,每日1次,每周6 d,治疗4周。由于桥式运动也是一种方法,故为排除桥式运动的影响,对照组除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外,同样接受每天训练1 h,每日1次,每周6 d,治疗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
桥式运动具体训练方法:①双桥运动,要求受试者取仰卧位于治疗床上,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头部与颈部呈一条直线,眼望向天花板,屈髋、屈膝,使小腿与水平面呈90°,要求用力抬起臀部至最高点做最大随意等长收缩,挺胸挺腰,治疗师在一旁关注并辅助病人臀部抬离床面及重心的均衡;②单桥运动,病人仰卧于治疗床上,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头与颈呈一条直线,眼望向天花板,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搭于患肢股骨远端,要求病人尽力抬臀,治疗师可于旁边稍作辅助;③抗阻训练,病人做双桥或单桥运动时,治疗师将一手置于患侧髋关节前面,增加阻力与病人对抗,阻力以病人恰好能抬臀为宜。
1.5疗效评价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均有1名康复专科医生评估其下肢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及病人Barthel指数评估。表面肌电图采集在我院康复科功能评估室进行,维持室温在18 ℃~20 ℃,测试时尽量减少噪音及电磁等信号干扰,要求病人身上无任何电子仪器携带。采用芬兰Mega公司生产的ME 6 000型肌电图仪采集表面肌电信号。肌电信号采集的方案设置为带通滤过器(10 HZ~200 HZ),全波整流,采样频率1 000 Hz,共模抑制比>130 dB,增益1 000。测试前病人待测肌肉皮肤先进行酒精擦拭去除油脂,记录电极置于所测股四头肌内侧头的肌腹部位最隆起处,并与肌纤维走行方向一致,两个记录电极间距2 cm,参考电极贴于腓骨头皮肤表面。用电阻测试仪测量表面电阻,如<10 kΩ,说明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记;若>10 kΩ,则检查电极的放置位置或重新处理皮肤后贴放电极。测试前充分告知病人待测动作及测试意义,要求病人仰卧于治疗床上,做股四头肌最大随意等长收缩,重复3次,每次最大收缩持续5 s,取最大值作为所记录肌电值。步速指标采集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产自广州),通过7个传感器按要求左右两侧平行绑定在病人骶骨后正中间处、股骨中段正前方、胫骨内侧肌肉平整处和脚背平整处,要求病人在规定、不受干扰的测试走廊上直线行走12 m,实时采集病人步行时步速情况。
2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患肢股四头肌内侧头AEMG值、步行速度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AEMG、下肢步行速度及Barthel
3讨论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急性发展的脑局灶性或者全脑功能紊乱,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至死亡的临床综合征,并导致一系列后遗症,其病人常常表现为划圈步态[5]、平衡障碍[6]以及躯干肌群力量减退[7]等一系列功能障碍,这些功能障碍会增加病人跌倒风险[8]。因此,如何最大程度恢复病人的运动功能,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尽可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成为康复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研究指出躯干是支撑四肢基础,当步行时重心过度偏移会产生一些多余动作,导致平衡能力下降,进而降低步行能力,故躯干肌的控制能力对保持脊柱稳定性有重要作用[9]。
有研究表明[10]桥式运动可抑制偏瘫病人下肢的协同运动模式,促使分离运动的产生,增加对髋膝关节的控制、腰部肌群及髋周肌群肌肉力量的训练,促进病人步行功能的恢复。步态空间参数中,步速是步行的主要参数,其代表步行能力敏感、正确和可靠的指标[11],同时步速也与双支撑相密切相关,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越短[12],而双支撑相时间与股四头肌肌力关系密切,故本研究采用步速与股四头肌AEMG值作为评估病人步行功能的指标。
本研究表明桥式运动可改善病人股四头肌肌力,从而增加中枢对膝关节的控制,进一步提高病人步行速度,究其原因可能是桥式运动能激活腰部核心肌群,提高腰部核心肌群的控制能力及协调性,并且为双下肢运动建立支点,协调下肢肌肉收缩,使下肢的运动达到最佳。桥式运动有助于病人躯干及肢体感觉恢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加快病人重心转移能力,提高四肢整体运动和步行功能;桥式运动可预防压疮的发生,促进盆底肌收缩控制,有效提高病人大小便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人生活自理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通过桥式运动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有效提高病人的股四头肌肌力,增加病人膝关节控制能力及患肢支撑相时间,改善步行能力,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上排除禁忌外可尽早进行桥式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Yang Y,Chen R,Han C,et al.Trunk training exercises approaches for improving trunk performance and functional sitting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Neurorehabilitation, 2013,33(4):575-592.
[2]Roger VL,Go AS,Lloyd-Jones DM,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1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1,123(4):18-209.
[3]郑洁皎,胡佑红,俞卓伟.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功能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741-742.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 1996,29(6):379-380.
[5]Clark RA,Vernon S,Mentiplay BF,et al.Instrumenting gait assessment using the Kinect in people living with stroke: reliability and association with balance tests[J].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 Rehabilitation,2015,12(1):1-9.
[6]Kegelmeyer DA,Kloos AD,Siles AB.Selecting measures for balance and mobility to improv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individuals after stroke[J].Top Stroke Rehabil,2014,21(4):303-315.
[7]Lee JS,Lee HG.Effects of sling exercise therapy on trunk muscle activation and balance in chronic hemiplegic patients[J].Phys Ther Sci,2014,26(5):655-659.
[8]Dickstein R,Shefi S,Marcovitz E,et al.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 voluntarily activated trunk flexor and extensor muscles in post-stroke hemiparetic subjects[J].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4,115(4):790-796.
[9]Granata KP,Orishimo KF,Ah S.Trunk muscle coactivation in preparation for sudden load[J].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 Kinesiology,2001,11(4):247-254.
[10]刘钦刚,贾晓红.对偏瘫训练中“桥式运动”的定量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6):374-375.
[11]Kavanagh JJ.Lower trunk motion and speed-dependence during walking[J].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 Rehabilitation,2009,6(1):212-221.
[12]胥少汀,郭丹竹.正常步态与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1992(11):693-697.
(本文编辑薛妮)
通讯作者:廖志平,E-manl:mrliaozhiping@163.com
中图分类号:R743.3R25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2.036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12-1412-03
(收稿日期:201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