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编程:环境自生境规则及运行机制

2016-08-04唐代兴

鄱阳湖学刊 2016年4期

唐代兴

[摘 要]破解环境危机,须学习掌握环境编程规则及运行机制。环境编程乃环境自为地生成性构建(自身)。环境编程,既需要接受其自为逻辑运演体系的规范,更需要展开其运演体系的操作工具,此即以环境常量和环境变量、环境自变量和环境因变量、环境渐变量和环境突变量等要素构成的编程变量体系。启动这一双重编程体系的动力机制,恰恰是环境自组织力量,其核心机能是环境自催化,它构成环境自组织编程的内隐行动方式。发动这一内隐行动方式的原动力机制,却是环境序参数和环境支配原理的共生发力,或可说是环境随机变量与环境本性的融合性涌现,它敞开了环境自生长、自繁殖、自涨落、自建构中解构或自解构中建构之自在编程运动。

[关键词]环境编程;环境空间张力;环境自催化;自组织编程;环境随机变量

不敢远离海岸线,就别想发现新大陆。

——纪德

进化是最自然的编程方式。

——凯文凯利

在讨论“环境悬崖”①时,笔者曾提到“环境编程”这个重要的新概念。要真正体认到环境悬崖对存在的严酷性,并由此唤醒整个社会的自救意识,需理解环境编程及其规则与运行机制。

一、什么叫环境编程?

(一)“环境”及其运动取向

理解环境编程的逻辑起点,是定位“环境”。所谓“环境”,意指被人们所意识的存在世界,它是由大地、生物、江河、海洋、山脉、气候、温度、阳光、空气、水等要素构成的动态生成性的存在整体,这个存在整体构成我们安全存在的土壤和可持续生存的先决条件。一旦它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存在,并越来越难以满足我们的可持续生存时,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关注它,它由此成为我们所有意识地关注的“环境”。

作为被我们所有意识地关注的环境,既是整体的,也是开放的。环境的整体性,揭示了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组分组成的网络,不存在中央控制,通过简单运作规则产生出复杂的群体行为和复杂的信息,并通过学习和进化产生适应性”②。复杂系统的这些特征亦构成了环境的自身取向及其内隐机制生成的自动力因素。

首先,环境是整体动力学与局部动力学的整合运动。这种整合整体动力对局部动力的统一和局部动力向整体动力的回归的环境运动,始终呈现为复杂的集体行为。在这里,“复杂的集体行为”这个短语是指:(1)环境的自身运动;(2)环境自身运动的实质是构成环境之各要素的共同行动;(3)构成环境之各要素——个体生命存在物或个体非生命存在物——总是遵循其“简单的规则”而形成集体行为,而且这种集体行为模式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难以预测,因为构成复杂的环境运动的单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一旦有变化,都会导致整个复杂的环境系统之集体行为的变化,这就是“环境条件的微小变化将引起总体结构中的大变化”①。

其次,环境这个复杂系统虽然由众多要素构成,但构成环境运动的所有要素都是等质的,没有主次之分,并且都呈现出平等性。也就是说,环境是由不同生命性的或非生命性的个体所构成的充满生之意向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没有控制因素,没有领导力量,每个个体、每个要素以及每个偶然的变化,都可能获得其控制性,形成其主导力。但即或如此,该个体、该要素或该偶然变化所获得的控制性或主导力,也仅仅是其整体运动进程中的偶然状态。环境运动的非控制性、非主导性倾向源于构成环境的各个体遵循“简单的规则”,而集体行动的最终动力非他,乃是环境的自组织(self-organizing)力量,这种自组织力量往往是以涌现(emergent,即“整体做功”)的方式展开的。

第三,以自组织为动力机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环境运动,其所要实现的是自创造和自创生,前者意指自我创造能量,后者意指自我创造生机。这就涉及自然选择、竞争与适应问题,即环境运动亦是自然选择、相互竞争、相向适应的运动,这一运动进程带动其所有构成要素、所有存在个体必须相互学习或向外学习,以求对整体性运动本身的适应。

从整体来看,环境的复杂性既因为其整体性,更在于其开放性。环境的开放性,既揭示了环境的随机性和无序性,更揭示了它的未完成性,即环境运动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它始终处于未完成、待完成和需要不断完成的运动进程中。环境的整体性,当然体现在它的有序性上,但更源于它开放的生成性。

环境的生成性源于它的生命化。环境的生命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就是生命,比如构成环境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命存在物。其次,构成环境的存在物之间具有生命转换的功能,即环境具有将无生命的存在物变成有生命的存在物的能力,也具有使有生命的存在物变成无生命的存在物的可能性。因为“生命存在于混沌的边缘”②,所以环境所展示的这个复杂的存在世界,其表象是有序的,但其本体却呈混沌状态,生命与非生命均存在于混沌之中,混沌构成了它们的土壤,也成为它们无以边界的边界。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这种混沌关系,几千年前就被亚里士多德触摸到了:“大自然逐渐将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动物,其间的界线无法分辨。”③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生命的直观认识,再次为现代协同学所揭示:自然世界因为无生命存在物与生命存在物之协同才可共生。并且,无生命存在物与生命存在物之所以能够协同共生,源于它们都接受“为生存而斗争”和“为适应而选择”的自然规律,这不仅是生物学原理,也是物理学原理,因为它既符合生命存在物存在的根本要求,也符合非生命存在物存在的根本要求,比如无论是激光放射还是流体中的滚卷运动,都存在着竞争①。或许正因为如此,洛夫洛克才用“盖娅”来指涉存在世界。“盖娅”,即生命,它揭示了世界是生命化的世界,环境是充盈着生命的环境。生命,构成环境的本体;生命化,构成环境的存在朝向。没有生命灌注其中,没有生命化朝向,环境无法自我编程。

(二)“编程”的功能与要件

定位“环境”概念及其生成性特征,这仅为理解“环境编程”奠定了认知基础,还须以此为起步考察“编程”概念。

所谓“编程”,是指为了进行人机对话而编辑程序,以让电脑执行人的意志的过程。作为一个计算机概念,编程就是编制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工具,或者说使用其工具的方法。作为工具论,编程就是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按照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方式编制一套解决问题的程序代码,人们只要掌握了这套程序代码,就可以操作计算机来执行自己的指令,完成其意愿性任务。作为方法论,编程就是设计一套具备逻辑运演功能的可控体系,它最终以程序代码的方式呈现,以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

编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即编程的主体能力、程序设计语言和逻辑规则。其中,主体能力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和逻辑规则的能力;二是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由此来看,编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既充分释放创造主体的个性,又必须无条件地满足其共性。

1.环境编程能否成立

要将一个计算机概念运用到环境科学领域,提出“环境编程”概念,其所涉及的首要问题是:环境编程是否成立?

衡量环境编程是否成立,应从环境角度看它是否符合环境运动本身,即是否揭示了环境运动的自身规律和特征。环境运动的自身规律,是指构成环境的个体要素遵循简单的规则而展开集体行动,蕴含了整体动力学与局部动力学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的真正力量来源于环境之内在本性要求;并且,统一其整体动力与局部动力的运作机制,也是环境以自身本性为要求的自在方式,这种自在方式的具体敞开式就是环境自组织。

概括地讲,凡是以自身本性为原发要求和自在方式为根本规范并具备自组织功能的存在物,其存在敞开运动都体现自我编程,所以编程并不仅限于计算机领域。客观地看,人间所有智慧和方法都源于自然界,计算机编程的智慧和方法同样是发现并运用自然界编程智慧的体现。自然世界本身就是以自我编程方式而展开其存在的,即凡是以自组织方式敞开自己的活动,就是自我编程。以此观之,所谓环境编程,就是环境自组织运动:气候的变换运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地震、海啸、龙卷风等,其生成运动无不是自我编程的体现。

环境编程不仅指向自身,也指向他者。首先,环境编程造就了地球生物的存在方式,包括种群、群落方式和个体方式。也就是说,地球生物的种群、群落方式和个体方式,均是环境编程的呈现形态。达尔文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也是环境编程法则:“物竞天择”讲的是环境对生物及其所有存在个体的编程;“适者生存”讲的是个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程序设计才可生存。其次,环境也在为人以及人所缔造的社会编程,人和人组成的社会实质上是按照环境编程的方式而存在的。人和人所缔造的社会,不仅按照环境编程方式而构建起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其科学发展、文化创造、思想探索等也必须接受环境编程。比如自然界的能量,不论以什么方式出现,都具备能够保存下来的特性。但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销毁,它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能量编程,这一编程智慧和方法事实上为人类社会的能量开发、储存、运用提供了根本的法则。再如“热不会自发地从较冷的物体过渡到较热的物体”①,克劳修斯所发现的不过是能量编程必须遵循的法则,即能量自我编程必须接受温度的调节。人们发现了自然世界能量编程的这一智慧和方法,然后运用它来开发出各种保温技术和制冷技术。但所有这些保温技术和制冷技术,都需要外部能量(这是人类热衷于开发能源的根本原因)的供应才可运作和实现自身,原因何在?就在于“热”的能量不会自发地从较冷的物体过渡到较热的物体,只能是从较热的物体过渡到较冷的物体,这是自然界能量自我编程之程序规定,人类社会必须遵守这一编程规则,服从能量传递这一既有的自然程序。

在人类世界中,不仅科学发现和技术开发最终都是对自然世界之自我编程智慧的发现和运用,而且学术思想的创造与运用也是如此。比如中国文化思想包括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生存方式,它与西方文化思想包括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生存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追溯这种不同形成的最终原因,恰恰是各不相同的环境对东西方人和东西方社会所进行的原初编程方式的差异,即不同的地域环境对生存于其中的人和社会进行了特定的存在程序的编制,由此使存在于其中的人和社会获得了体现自身特征的生存程序,而这些不同的生存程序又各自上打了独特的环境的自性智慧和自在力量特征的烙印。梁启超先生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一国之学术思想发展、伦常道德构建包括政治智慧之形成,均在深刻的存在论维度上接受自然环境的编程——“弱地苦寒硗瘠”的北方环境,编制出了北方学术发展以经验为取向,侧重于政治、伦理、天文、历法、历史的学术范式;而“气候和”“土地饶”的南方环境,却编制出南方学术发展形成以超验为取向,侧重于形而上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探讨智慧和方法②。

2.环境编程之特征与类型

所谓环境编程,就是环境以自在方式进行生成性构建。

如上定义简单而清晰,但其含义却深刻而奥远。首先,环境编程是自为的,也是为自己的。这意味着环境编程的原动力机制蕴含在环境自身之中,环境编程体现了自然之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最终实现环境自身:环境编程是自为地存在方式,更是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其次,在其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框架中,环境编程是为了实现构建,但这个通过自我编程运动来构建的对象却是环境本身:环境编程不仅是自为的存在方式,而且是自为地创造存在的方式。其三,环境编程所为之实现的构建,必是一种生成性构建,这意味着环境编程必须遵循共生原则:环境作为整体与作为其构成要素之个体的共生,同时也包括作为构成要素之个体与个体的共生。唯有共生才生成,只有生成才构建,唯有构建才实现编程本身。因而,自为性、生成性、共生性三者构成了环境编程的自身特征。

根据其定义,环境编程存在两种可能性,并由此形成两种类型:当环境以自在方式进行生成性构建,这就是环境自在编程,亦可称为环境顺向编程;反之,当环境以他在方式进行生成性构建,那就是环境他在编程,亦可称之为环境逆向编程。

环境自在编程是环境编程的原生方式,它展示了环境自我生成构建的生生个性和生机倾向。反之,环境它在编程是环境编程的继生方式,它展示了环境逆生成构建的衰变个性和死亡取向。

二、环境编程原理

环境编程不是人的主观臆想,而是存在世界自为地生成性构建的运动方式、运动状态和运动进程。所以,被我们所意识的存在世界以自我编程方式敞开其存在和生存的事实,一旦被我们所发现,就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前的所有自然观念。在这所有被颠覆的自然观念中,最根本者有三:一是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二是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的观念;三是洛克“自然无生命”的观念。这三种自然观念都是人在自然世界面前的自我虚妄。首先,自然是生命的自然,环境也是生命化的环境,生生构成自然的本质,亦构成环境的本质。其次,不是人为自然立法,而是自然为人立法。再者,自然创生万物生命,万物生命进化而产生人。从使用角度看,人可能成为取舍万物的尺度;但从存在论讲,人永远需要接受万物的尺度规范。如此三者,构成了我们探讨环境编程原理所必须具备的正确认知出发点。

环境编程是环境自为地生成性构建存在世界的运动方式,据此,环境编程必须接受环境立法原理、环境生生原理和空间张力原理这三大普适原理的规范。

(一)环境立法原理

环境编程的首要原理是环境立法原理。环境立法原理意指环境既是其自我编程法则的创造者,也是其自我编程法则的执行者。就后者而言,环境编程必须接受环境立法原理的引导和规范。就前者而论,环境立法包含三层语义指涉:首先,它意指环境是自己的立法者,并为自己确立自我编程的法则。其次,它意指环境是生命的立法者,并为生命确立编程的法则。其三,它意指环境是人和人所缔造的社会的原初立法者,并为人和人所缔造的社会确立编程的法则。其理由是:人是地球生命系统之一种,既构成环境之基本要素,也构成环境之存在主体,既要接受地球生命系统的编程,更要接受环境的编程。

环境为自己立法、为生命立法、为人和人所缔造的社会立法之成为可能,是因为内外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环境立法有其内在依据,这就是环境本性。环境是自己的存在者,因而必须按照自身本性而自为地存在。其次,环境立法有其外在依据,这就是生命存在物——包括非生命存在物、人以及人所缔造的社会——都是环境的构成要素,并且都必须通过环境而获得存在土壤、平台、条件。

环境立法的最终依据是自然,自然是自己的立法者,也是存在于其中的一切存在者的立法者。环境既是自然的构成内容,又是自然本身。作为前者,环境必须接受自然法则;作为后者,环境立法就是自然立法。

(二)环境生生原理

环境本身是有生命的,环境因为其生命而存在,也因为其生命而编程其存在。环境立法的内在依据是环境本性,它意指作为充满生命的环境本身始终不渝地以己之力倾向生的朝向:要求生、渴望生并求其生生不息,这就是环境本性。概括地说,生生即环境本性,生生原理就是环境编程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

环境立法原理揭示了环境编程的自为法则、自为要求和自为规范,其内在依据是环境本性。环境生生原理则揭示了环境编程的动力源泉和目标意向,即自为地生成性构建(自我)之原动力是为自己,并进一步揭示出环境本性之内在本质和生存内涵。如果说立法构成了环境编程的主体原理的话,那么生生则构成了环境编程的动力原理和目标原理。

生生之所以构成环境编程的动力原理和目标原理,是因为生生乃宇宙的生成法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源泉。宇宙大爆炸理论揭示:宇宙的本原是一个至密炽热的奇点,它经过漫长的自我膨胀之后于137亿年前自我爆炸而形成。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自我膨胀的过程,就是宇宙本原之自我生生过程。这个自我生生的过程,不仅通过现代宇宙学借助精密的观测和逻辑的推演而发现,而且早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哲人的直观而得到把握。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讲的“道”,其实就是宇宙生生的另一种表述。在老子看来,“道”是其生生不息的成果,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者,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①。“道”者,就是“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也,这其中贯穿了一个“生”字,即整体由个体所生成,但首先是个体生成个体。在个体生成个体而踏上个体生成整体的道路上,无数的个体就生成出“万物”来,这个“万物”其实就是既由个体所生又包含个体于其中的环境,它不仅“负阴以抱阳”,而且还“冲气以为和”。由此不难发现,环境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形成这个对立的统一体的恰恰是生,是生生。

(三)空间张力原理

环境编程,既要以自己为主体,也要以自己为动力和目标,更要以自己为规范和边界。这个规范和边界环境编程的基本原理,就是空间张力原理。

要真正理解环境编程的空间张力原理,须从还原环境之构成性入手:环境作为被我们所意识的存在世界,是由各不相同的个体所构成。从现象论来看,存在世界原本是一个物理世界,由于物理世界的个体构成性,所以物理世界又是一个数化的世界,数才是物理世界的本体呈现。两千多年前,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世界的本原,宇宙及其万事万物都是由1、2、3、4……10这些基本的数构成的。因为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宇宙及世间万物的生成过程恰恰朝着两个方面敞开并生成出两类东西:一是朝向形体生成的方向敞开,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体、由体而形成可感的形体,产生水、火、气、土四种元素,这四种元素生成出万物;二是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体、由体而产生抽象的实体,即正义、婚姻、友谊、爱情、完满等。在毕达哥拉斯看来,数学不仅是数的问题,还是情感、伦理、政治问题。人间的一切情感都是自然情感,人间的所有伦理都来源于自然伦理。比如汉语中“伦理”的“伦”之本原语义是“辈”,“辈”字蕴含血缘、等级、自然秩序等意,由此,生物学与之相通了。并且,“伦理”之“理”乃“治玉”之意,即将具有内在纹路的璞石打造成美玉。无论是血缘、等级、自然秩序之“辈”,还是物理之内在纹路之“理”,均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始终与他物之间构成其最低限度的空间距离,由此形成边界、权限,它恰恰包含在数学的数量与顺序之中,更构成物理学的自身规定,然而又成为政治学的基本准则。所以说,人性主义的政治学始终是边界与权限的政治学。

换言之,政治、伦理所张扬的边界和权限,其实蕴含在数学的数量与顺序之中,或者说是对数学之数量与顺序中所蕴含的空间张力原理的发现与社会化运用而已。客观论之,数学关注空间性问题,是探讨空间生成与展开法则的科学,“度量”和“顺序”构成数学的一般特征。如何使数学中的一般特征变成世界的普遍方法呢?笛卡儿发现,原来“度量”本身就蕴含着性质和程度的涵义,对数学中“度量”的哲学界定可以扩展其“度量”的“性质”和“程度”领域,而找到不同事物之间在性质方面的相似和程度方面的差异。并且,在笛卡儿看来,数学中的顺序有两种:一是从简单到复杂,它蕴含综合的方法;二是从复杂到简单,它蕴含分析的方法。综合与分析这两种方法是相逆的,所研究的对象是同质的;然而数学以外的科学,比如形而上学,其所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不同质的,如何将数学的“顺序”扩展到所有的领域而构成其普遍方法呢?这就需要从哲学高度来重新界定数学的“顺序”。无论是从简单到复杂,还是从复杂到简单,其实它都包含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即因果关联性。这种因果关联性既使同质的事物产生顺序成为现实,又使异质的事物之间形成顺序成为可能,由此,数学中的“顺序”特性构成了推论世界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之知识的基本方法。

物理世界可以抽象为数学世界,而数学世界亦可还原为物理世界,但贯通这种抽象与还原并使其相互转换的桥梁,恰恰是空间距离张力,简称为空间张力。

物理世界中,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蕴含着数量关系,它的抽象表达就是度量;并且,由存在物与存在物所构成的度量关系中,还蕴含着性质定位与程度取向。比如以树为座标,第一棵树下有一头牛在吃草,第二棵树下有两头牛在吃草,第三棵树下有三头牛在打架。树与牛在其数量关系上存在着程度的区别,但在性质上却等同。不仅仅如此,在物理世界里,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所形成的数量关系又蕴含着顺序,这种物理顺序的数学表达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和从复杂到简单的关系,前者即“1、2、3、4……”,后者即“10、9、8、7……”。并且,无论从简单到复杂或从复杂到简单,都内在地蕴含着一种生成性关系。正是这种生成性关系(即因果关联性),才构成了存在物与存在物、个体与整体以及环境与生命之间的亲缘性的生生关联。

进一步看,数学中的度量与顺序还原为物理世界的存在关系,其性质上的等同蕴含着普遍的平等意趣;其因果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顺序,蕴含着秩序的意向;其因果关系所蕴含的生成性关联,揭示出存在物之间的共生本质;其程度上的等同性或差异性,却展示出实际存在关系的空间边界诉求。整合地看,在物理世界中,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的秩序取向、平等意趣、共生本质,都要通过其空间边界的明朗与确定才可获得落实。所以,空间边界构成物理世界的存在论规范,没有明确的空间边界,既不可能有平等,也不可能产生秩序,当然更不可能有共生,因为共生的前提是平等,共生的平台是秩序。

数学世界的度量还原为存在世界的物物关系,就是空间边界。物物之间的空间边界,实际上是指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它是存在物根据自身之内在本性对自在存在的最低空间场域的要求,这一空间场域构成了此一存在物的绝对自为的边界,一旦这一自为边界遭受自身之外的其他存在物所侵犯或占有,它就面临着自为地生成性构建的危机(一棵树下三头牛为草而争斗的现象即是最平常的例证)。因为,在被我们所意识的存在世界即环境里,物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空间距离所形成的空间张力。空间张力决定着物物的存在能否持续。空间张力是物物共生的前提条件,也是物物共生的基本准则。“我们决不能看到这些细节而忽视全貌。通常决不是只有两三种动物相互竞争或共生。事实上,大自然过程是牙磕着牙似地紧密联系着的。大自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协同系统”①。协同共生的前提是必须有相应的空间距离:物物存在的空间距离的消解或空间距离太近,物物共生就必然丧失其基本条件;反之,物物存在的空间距离太远,也会丧失协同共生的条件。前者揭示了物存在、物物共生的前提是必须各自成为独立的存在者。享有独立的存在空间,这一能够使物存在的独立存在空间是任何其他存在物都不能被侵犯的,一旦遭受侵犯,物就丧失独立存在的最低条件,协同共生就成为空话。后者揭示了物物相依。一物的存在是以他物的存在为支撑,离开了他物的协助,其物不在。他物的支撑之根本体现,就是此物存在需接他物之气。所以,对任何存在物来讲,其存在最需要的是他物,如同人的存在最需要的是他人一样。或者说,人最需要的是他人这一存在法则,源于“物最需要的是他物”这一物性法则。这一法则来源于物物共生的空间距离张力原理。“如果一个生命,其周围的同类过于稀疏,生命太少的话,会由于相互隔绝失去支持,自身得不到帮助而死亡;如果其周围的同类太多而过于拥挤时,则也会因为缺少生存空间,且得不到足够的资源而死亡。只有处于合适环境的细胞才会非常活跃,能够延续后代,并进行传播”①。

三、环境编程工具

环境编程意指环境以自在方式进行生成性构建。这一定义揭示:要讨论环境编程问题,还需先掌握其必备的编程工具。环境编程所必需的工具有两类,即宏观认知工具和微观操作工具。

(一)环境编程的宏观认知工具

环境编程的宏观认知工具就是编程环境所需要的认知或者说概念工具,它主要指环境能量、环境生产、自然选择、生存竞适、生境逻辑。

1.环境能量

根据定义,环境编程需要自为性动力。其自为性动力源自环境作为整体所蕴含的存在能量,它最终来源于构成环境之各要素的自在能量。环境编程行动展开的必要前提,就是环境自组织、自调节这两个方面的能量,使之形成整体动力能量与局部动力能量的有效整合而生成编程所需要的具体能量。

环境能量即环境编程能量。“环境能量”和“环境编程能量”这两个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来定义和描述环境力量或者说环境能力。从环境力量或环境能力的自在性角度观,环境蕴含着使之成为自身的存在力量和能力;从环境展开自为地生成性构建活动角度讲,环境展开自为地生成性构建运动,必须集聚和整合其自在力量,使之成为发动、强化和完成其生成性构建的编程活动的实际能力。

2.环境生产

环境编程的自为性努力是实现自我的生成性构建,这一自我生成性构建的努力过程,就是环境生产,也即环境编程就是环境自我生产的基本方式。

环境生产是环境编程的本质。基于实现环境自生产之本质要求,环境编程必须遵循环境之自性原理。环境编程之自性原理是环境成为环境的自我规定性,它既蕴含在环境之中,构成环境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又表现在环境编程运动之中,构成环境编程的根本规则。前者即环境本性,后者乃环境自在方式。环境自在方式是环境本性的运作方式和生成性构建(环境自身)的尺度、规则,环境本性是环境自在方式的本质规范、方向要求和动力之源。

如前所述,环境本性即生生,它敞开为两个方面:一是生己,二是生他。由于环境作为整体既呈现构成性取向,又呈现敞开性取向,形成生己与生他的多元性与互动性。环境的构成性,既体现环境作为整体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相向生成,也敞开为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向生成,这种相向生成可表述为在生己的过程中实现着生他,亦在生他的过程中实现着生己;环境的敞开性形成了环境在微观、宏观、宇观层面的相向生己与生他。然而,环境本性所呈现出来的如此多元的生己与生他,其实质仍然是自为与为他的互动生成。换言之,环境在构成性和敞开性两个维度上呈现出利己与利他的对立统一本性,恰恰对生物世界之自私理论①和利他理论②进行了内在编程,也为人类社会之利己与利他的伦理矛盾与对立统一编写了反道德、道德与美德这三道普适性程序。客观地讲,人类社会探讨和构建人性伦理,必须符合环境本性。以此来看,一切不符合环境本性的道德或美德,都成为破坏环境的异己力量。

生生之环境本性的存在敞开就是其自在方式。环境一旦无视其自身本性的内外要求,那就意味着其自编程失性。环境编程失性,这是环境编程向衰变方向滑动或沦陷的具体呈现。但是,环境编程无论朝向生生方向展开,还是朝向衰变方向展开,都体现其生产本质。或可说,环境编程的生生朝向和环境编程的衰变朝向,乃环境生产的两种方式,前者呈现为增长的、充满生机的生产方式,后者呈现为衰弱的、渐进消亡的生产方式。

3.自然选择

根据环境的生性要求和自在方式,环境编程必然面临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狭义地讲是生物进化概念,但广义地论却是自然进化概念。在狭义层面,每个种群以及每个生物个体,其存在必须接受自然选择;在广义层面,每个群落以及个体存在物,其存在必须接受自然选择。环境编程亦如此。环境编程接受自然选择,源于环境本身的构成性特征和敞开性特征所生成的多元可能性。

从环境的构成性角度看,环境呈现三个维度,即作为整体的环境、作为其整体构成要素的环境和作为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互动生成的环境。在其构成性层面,每个维度的环境编程必须接受自然选择,比如山脉或河流、平原或丘陵、地面性质与大气环流等的自我编程,均要接受宇观、宏观、微观层面的自然选择。比如气候变换运动是地球生命和人类存在的宇观环境,但气候变换运动却要接受宇宙运行、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的编程(即选择),否则,气候无法展开其变换运动,更不可能呈现其变换运动的周期性时空韵律。

从敞开性角度讲,环境形成了微观、宏观、宇观等层级上的区别,这种区分使环境编程同样获得了层级性,即环境的微观编程、宏观编程和宇观编程。比如环境的微观编程始终面临着接受宏观环境和宇观环境的选择问题,宏观环境编程亦不得不接受其宇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选择,当然,宇观环境编程也要接受其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参与。从现实来看,今天的雾霾、气候灾害频发,都是气候失律所致,但前提恰恰是:生物活动、地面性质以其逆生化方式编程了大气环流,使大气环流逆生化;逆生化的大气环流又编程了气候,使气候失律;失律的气候才编程了肆虐的雾霾和频繁爆发的气候灾害。

4.生存竞-适

环境编程接受自然选择,亦是自然选择环境编程。从自然选择环境编程角度讲,自然选择必须遵循环境本性,体现环境自在方式,因为环境编程的实质就是实现环境本性,张扬环境自在方式。唯有如此,环境编程才可形成自为的生成性构建,否则就会逆生化。从环境编程接受自然选择角度看,环境编程必须接受竞-适规范,因为自然选择编程环境的实质,就是其竞争与适应的对立统一,并且唯有其竞争与适应达向对立统一,自然选择才实现了环境编程,环境编程才接受了自然选择。

环境编程所体现出来的竞争与适应之对立统一,具体展开为三个维度:首先是构成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与适应的对立统一;其次是环境之整体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竞争与适应的对立统一;再次是在宇观环境或宏观层级上,以群落为基本单元的微观环境之间的竞争与适应的对立统一。在环境自为地生成性构建运动中,如上任何一个维度的竞争都仅仅是手段,其相向适应才是目的。并且,这种生存竞争与适应对立统一的原发动力是生生,其最终的规范是空间张力域度。

5.生境逻辑

环境能量、环境生产、自然选择、生存竞-适等宏观认知工具,最终要构成环境编程的逻辑运演体系的构成内容。与计算机编程一样,环境编程同样是在构建一个逻辑运演体系,或者更准确地讲,环境的存在敞开本身就蕴含着只属于自己的逻辑,即环境编程将自身的逻辑予以系统化呈现;并且,对自身逻辑的系统化呈现,构成了环境展开自我编程的必需前提。换言之,构建逻辑运演体系,是环境编程得以展开的必要前提。

虽然计算机编程之智识与方法最终源于环境编程,但环境编程与计算机编程有其根本不同。从整体论,计算机编程所努力构建的运演体系,必须接受观念逻辑的规范。观念逻辑是人造的逻辑,具体地讲是人基于思维和认知的需要所创造的逻辑,是如何更为有效地展开人的思维运演或者认知运演的逻辑,它的基本类型有三,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这三种类型的逻辑形式体现了人的思维和认知运演的三个不同的抽象层次以及三种不同水准的方法。以此来看,计算机编程是人根据自造的逻辑方式——具体地讲是人根据自造的数理逻辑方式——来进行人机对话的程序编写方式。与此不同,环境编程所遵循的却是自然逻辑,即自然如何呈现自身本性并张扬其自在方式的逻辑。进一步讲,环境编程的逻辑是自然如何自为地生成性构建(环境或世界之)生生的逻辑,我们将其称为生境逻辑。“所谓生境逻辑,是指事物按其自身本性而敞开存在的逻辑。生境逻辑的宏观表达,就是宇宙和地球遵循其自身律令而运行,自然按照自身的法则而生变,地球生物圈中的物种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而生生不息。生境逻辑的微观表达,就是任何具体的事物、所有的个体生命、一切具体的存在,均按照自己的本性或者内在规定性展开生存,谋求存在。比如平澹而盈、卑下而居则是水的本性,水总是按照其自身的这一本性而流动不息,生生不已;起于地平线而直耸云霄,这是高山的本性。”①概括地讲,存在世界、自然宇宙自身所彰显的逻辑就是生境逻辑,即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它构成了人造的观念逻辑和道德逻辑得以构建和运用的基础逻辑②。

(二)环境编程的微观操作工具

环境编程不仅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运演体系,更需要一套自为地展现其逻辑运演体系的操作工具,这就是环境量变体系。

环境量变体系是其环境常量与环境变量的有机构成。环境常量是指环境自为地编程的不变因素,它主要有土地、江河、湖泊、山岭、海洋等地面性质内容以及地球之地形地貌等;环境变量是指环境自为地编程的变动因素,它主要有人类行为、地球生物活动、降雨、日照、风云、大气环流、气候变换运动等。其中,核心的环境变量因素是气候。气候是将环境常量与环境变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有效编程的宇观变量,从这个角度讲,气候编程环境。正是因为如此,气候决定论才构成最早的环境决定论,并且气候决定论才成为环境决定论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决定论思想。不仅伊壁鸠鲁等人阐发了气候决定论思想,“代表了希腊人地理思想的一个时代”①的亚里士多德,也在其地理学著作中明确提出了气候编程环境和气候编程人类生存的气候决定论思想:“居住在寒冷地带和欧洲的民族虽然具有大无畏的精神,但是缺乏智慧和技术,因此他们虽然保持着相对的独立,但没有政治组织能力,不能统治其他民族。亚洲民族虽然十分聪明,但缺乏勇敢的精神,因此他们永远处于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但是居住在他们之间的希腊民族,性格具有两者的共同优点,具有勇敢的精神,也有智慧。至今它是独立的,并且最能够统治其他民族。如果它能够形成一个国家,就能够统治世界。”②

在环境编程的量变体系中,环境常量是环境编程的基本工具。客观地看,环境常量虽然是环境编程的不变因素,但它只是相对变动不居的环境变量而论。就其自身论,环境常量也存在着变的问题,但环境常量的变,不是表象层面的、当下能够感觉得到的具体尺度的变,而是本体性的、看不见的大尺度上的变,这是一种影响环境编程性质和朝向的变。所以,体现其隐性的、缓慢变化的环境常量,形成了存量性环境常量和负量性环境常量的区分。这里的“存”与“负”,是以环境自身(之构成内容)在生境性生成进程中其收支是否保持动态平衡为依据。一般地讲,环境常量构成了环境编程的基本倾向。无论是从宇观或宏观来看,还是从微观来看,环境常量如果处于存量状态,那么其自为性编程倾向于生境性构建;反之,环境常量如果处于负量状态,那么其自为性编程则倾向于死境性构建。

在环境编程的量变体系中,环境常量无论以存量方式变化或以负量方式变化,它相对环境变量来讲都是缓慢的、看不见的变化,所以环境常量也可称之为环境慢变量。与此相反,环境变量却是环境快变量。在环境编程的量变体系中,最根本的操作工具是环境变量,它构成环境编程复杂化的根本因素。

从整体来看,环境变量因其环境的多元要素的构成性取向和多元层级的敞开性方向而形成两种基本形态,即环境自变量和环境因变量。环境自变量是影响环境自为地生成性构建的变量,它构成引发环境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比如大气环流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就是温室气体与水蒸气。在大气环流中,如果增加其温室气体,那么水蒸气就更多,也即温室气体是空气的自变量,温室气体的变化会导致其因变量“水蒸气”的变化。与此不同,在环境编程中,其具体的环境要素因另外的(一个或数个)环境要素的变化所引发的变量,就是环境因变量。比如编程汶川地震的重要环境要素是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板块运动,却意外地遭受了三峡水库和紫坪坝水库蓄水相继达到设计水位所形成的巨大挤压力和重压力冲击,从而将汶川地震的震中点撕裂成为一个震中带,大大加剧了汶川地震的烈度和强度。

在环境编程运动中,环境自变量和环境因变量的区别在于其变化的直接动力不同。环境自变量的直接动因是环境(或环境要素)自身,环境因变量生成的直接动力是环境(或环境要素)之外的因素,由此形成环境自变量与环境因变量之功能发挥对环境编程的影响亦不相同。一般地讲,环境自变量推动环境编程难以超出其自为地生成性构建的生境轨道,而环境因变量则有可能推动环境编程突破环境生态临界点而展开逆向构建。

在环境变量中,无论是其自变量或因变量,都潜在地具有两种可能性取向,这就是环境渐变倾向或环境突变倾向,并由此形成环境渐变量和环境突变量之区分。前者是指缓慢地改变环境编程的波动空间的变量,后者是以突变方式改变环境编程的空间边界和性质方向的变量。一般地讲,环境渐变量发挥环境编程功能,更多地促进其自为地生成性构建;环境突变量发挥其环境编程功能,往往推动环境编程突破其生态临界点而滑向逆生化道路。

四、环境编程运行机制

(一)环境编程的融合性涌现

环境编程运行的形态机制是随机涌现。要理解环境编程的随机涌现机制,需从两个层面入手。

首先是对环境编程的形态类型的认知。

认知环境编程的形态类型,须从环境编程的构成要素入手。环境编程的展开分微观、宏观、宇观三个层次。在静态意义上,每个层次上的环境编程的构成要素各不相同。在微观层面,环境编程的基本要素是个体存在物,包括个体生命存在物和个体非生命存在物,比如一棵树、一头猪、一株草、一块稻田、一个人等。在宏观层面,环境编程的基本要素是地形地貌、陆地海洋、江河湖泊、山川平原、森林草原、种群群落等。在宇观层面,环境编程的基本要素是宇宙运行、太阳辐射、地球轨道运动、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等。

构成环境编程的基本要素的层级性,使环境编程构成一个完整但却又绝对开放融合的梯级形态体系,它由环境的物际编程、群际编程、域际编程和宇际编程构成。在环境的物际编程中,其“物际”中的“物”,是指存在物,包括生命存在物和非生命存在物,它们构成环境物际编程的基本要素。环境的物际编程之“物际”,是指物物之间所构成的存在关联。环境物际编程是指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自然形成的存在关联,就是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按照其“简单的规则”进行相向编程的进程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朝向。

在环境编程的形式规则构成中,物际编程是最低一级的编程形式,但也是最基本的环境编程形式,一切其他形式的环境编程都是建立在其物际编程基础上。环境物际编程构建起了环境群际编程的基础,环境群际编程就是在环境物际编程平台上展开其自为的编程运动。

环境的群际编程中的“群际”,是地球生物圈中的种群及其群落。种群和群落都是生物学意义的,但种群是物种性质的,而群落不仅具有物种性质,更具有地域性质,即特定地域中多样性种群的集聚性存在状态。所以,种群是嵌含在群落之中,群落却又嵌含在更大的环境之中。从联系物际编程看,存在物之间的相向编程自为地生成性构建起种群,种群之间的相向编程自为地生成性构建起群落,群落之间的相向编程又自为地生成性构建起更大的环境域,这就是域际环境。

域际环境是环境域际编程的产物。环境域际编程中的“域”,既指区域,也指地域。环境域际是指具体的环境地域、环境区域,比如海洋环境、江河流域环境、山地环境、平原环境等,也可指亚太环境、太平洋环境、中东环境等。

宇际环境是指宇观环境,宇际环境编程实际上是指气候编程,气候编程不仅仅是域际环境之间的编程运动,更是宇宙运行、太阳辐射、地球轨道运动、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的相向编程运动。

从动态层面看,环境编程是一个运动进程。这个运动进程将各种环境要素带入其中,使各个层次的环境自为地生成性构建形成相互融合的涌动体系。因为从本质上看,无论在宇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或微观层面,其各要素之间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里,每个要素都既是自变量,也是因变量,并且每个变量都没有固定的位态,更没有运行的固有轨道性,每个变量都处于随机状态。随机性构成了环境编程运动中各个要素的行动方式,并且这种随机化的行动方式又在其网络化的平台上任意敞开,由此形成交叉、整合、变异的涌动运行状态。所以,网络化的涌动呈现的实质,是各环境整体的做功,也即环境编程是环境自为地生成性的整体构建。所以,网络化的涌现运动构成了环境编程的行为机制。

(二)环境编程的动力机制

环境编程运动既由其构成性的各要素以自在方式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编程网络,又将其物际编程、群际编程、域际编程、宇际编程嵌入纵横交错的编程网络之中,从而形成随机化的涌现行为机制。然而,这仅仅是从现象观之。透过其眼花缭乱的网络化涌现现象,则呈现其本体状貌。各种要素交汇融合随机涌现的环境编程行为得以发动、持续和敞开的持久动力机制,却是环境之自组织机能。

环境是充盈着无限生命张力的生成状态和生生进程,使环境始终涨满其生成状态和生生进程的恰恰是环境的自生境能力。环境自生境能力的动力机制就是自组织机能。环境自组织机能就是环境之自生长、自繁殖、自涨落、自建构中解构或自解构中建构的力量。这种力量虽然最终源自环境之生生本性,但它却在其生生本性之内在规定和自在方式之外在规范的双重规训下,形成自组织的内秩序机能。

环境自组织的内秩序机能的核心机制是自催化,“物质自行催化的反应叫自催化”①。自催化是一个化学概念,但它的功能却超出化学领域而对整个存在世界发生动力作用:“自催化概念所具有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化学领域。在这个意义上,流体中的滚卷运动也具有自催化的特性。不断发展的滚卷运动,即使开始时运动是微弱且纯粹是偶然形成的,也将得到加强。自催化和集体运动不稳定性不断增加,二者是一回事。这表示大自然显然一再应用同样原理来造成各宏观有序运动或模式。”②由此,我们将由自催化构成环境自组织机能的核心机制简称为环境自催化。环境自催化是环境自组织编程的内隐行动方式,发动这一内隐行动方式的是环境序参数和环境支配原理。

序参数原本是一个热力学概念,它是物理现象中处于涨落临界点的一个物理量,也是复杂的事物或者说存在世界得以自组织的动力因素:“我们将认识到,单个组元好像一只无形之手促成的那样自行安排起来,但相反正是这些单个组元通过它们的协作才转而创建出这只无形之手。我们称这只使一切事物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为序参数。”③从环境编程角度讲,推动环境自催化以实现其自为地生成性构建的动力因素即环境序参数,就是环境随机变量,它既可能是隐藏于环境编程运动进程之中的随机变量,也可能是游离于环境编程运动之外的随机变量。如果属于前者,环境序参数就是其环境随机因变量;假如属于后者,环境序参数就是其环境随机自变量。

以随机变量为本质内容的环境序参数,构成环境自催化的动力机制。但仅有环境序参数这个动力机制,还不能形成环境自催化的方向性敞开,以推动其生成性的自组织编程。因为以随机变量为本质内容的序参数,只解决了环境自催化的动力问题,却没有解决环境自催化的方向问题。在环境编程的敞开运动中,环境自催化到底朝着哪个方向推动其自组织编程,还需要接受环境支配原理的规训。环境支配原理即物自性原理。所谓物自性,就是存在物之内在本性及其所敞开的自在方式,它是环境随机变量的自身规定与自我释放的方向性定位。所以,以环境随机变量为本质内容的环境序参数,是环境自催化的动力机制;以物自性为本质内容的环境支配原理,却是环境自催化的秩序规范。只有当环境随机变量与物自性此二者相向合力时,环境自催化才可产生,其自组织编程环境的网络化运动才由此实现。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