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协商民主政治思想的五维解析*

2016-08-04

观察与思考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解析

高 萍 美



习近平协商民主政治思想的五维解析*

高 萍 美

提 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常态下我国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从本体论维度精准概括了其本质内涵,从认识论维度科学定位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从价值论维度明确了“人民主权”的价值指向,从实践论维度确立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实践方式,从方法论维度体现了既成体系又突出重点的战略布局。这五个维度内容的展开,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内容,而且为深入推进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更为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习近平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政治思想 解析

作者高萍美,女,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杭州310018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政治参与路径研究”(12YJC71001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课题(13ZJQN017YB)、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课题(SZJ201501)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民主政治思想。它不仅构成了现代政治系统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现代政治制度完善的主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社会实践发展的新情况,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系统梳理与科学理解这些思想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而且可以为全面提高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与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提供更为切合实际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本体论维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本质内涵的精准概括

协商民主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国内外不同流派的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内学者的认识,是指“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原则的现代民主体制,其中,自由平等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的价值诉求,通过理性的公共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①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西方学者迪戈·甘贝塔根据协商过程的特征将其定义为:“在作出集体决议之前,人们依次发表看法和聆听意见的对话。”②[美]约·埃尔斯特主编:《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乔舒亚·科恩则认为:“一种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支配的共同体。”③[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这些总结与概括无疑都从某一个方面深化了对协商民主概念的认识,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中认识协商民主的本质,他们的总结显然是不充分、不全面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这科学地概括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充分体现制度优势。其中蕴含着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有事好商量”是协商民主的基础前提,在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中,有事可以好商好量,平等对话交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事无大小,只要关涉到群众的事就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群策群力,广泛协商、共同商讨;“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协商民主的根本主旨,商量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所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所要达到的主旨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揭示了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协商民主同样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实质。

以上分析只是从几个侧面去概括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为了对这一概念有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⑤《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2月10日。此论述则进一步概括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准确定义,其中,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领导主体,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关键。坚持党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它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总揽全局、提高效率、协调统一,形成合力,符合人民意志。人民内部各方面的“两大问题”回答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商什么”的基本问题,是协商民主的基本内容。它既明确了“人民内部各方面”的内在规定性内容,又涵盖了国家大政方针与具体实际民生的外在延展性内容。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主要环节,它指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连续性、系统性、广泛性的,涉及到决策制定之前、之中、之后等各环节。“努力形成共识”揭示了协商民主的重要目标是达成共识,是协商民主展开进行的最优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精准的概念界定,将对协商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论维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民主政治是现代民主国家所共同追求的一种政治制度,但民主政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或不同政党中,它的现实实现方式和具体表现形式却是千差万别的。美国学者曾总结到:“民主政治的类型形形色色,它们各自五花八门的实践产生了一系列相类似的后果。民主政治所呈现的特殊形式因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稳定的国家结构和政策实践而定。”①[美]菲利普·施米特、特丽·林恩·卡尔等:《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页。同样,在一定时期,在一国之内,或在某一政党执政的过程中,民主的实现方式也具有多样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在我国现阶段实现民主的方式是多样的,但能够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他国的明显鉴别出来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特有表现形态则是协商民主,并且这一定位从认识论角度来分析,则体现为协商民主具有深刻的中国烙印。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的基本前提,就是既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政治截然不同,也要与中国政治历史发展传统相区别,并且要形成特有的形式并不能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推断,而必须根源于对中国传统政治历史发展与现实社会实践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站在这样的一个历史高度,从我国历史发展与实践发展的角度将其总结为五个层面:“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这五个方面的总结既具有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穿透力,又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命力,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从文化基础看,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思想中的谏言、和合、民本、仁爱等等蕴涵着丰富的协商文化因子。例如,尧舜时期的“十二牧论帝德”;《管子·君臣》中的:“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强调合理决策的重要基础是吸收借鉴老百姓的观念;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兼容并蓄、兼听则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强调虚心听取多方意见、吸纳不同政见的合理成分、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这些政治思想与实践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成的独特深厚历史文化根源。从理论基础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与创新性成果,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创造性发展与应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其中,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民主政治理论、政党理论以及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统一战线理论等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奠定了独到而牢固的理论基础。从实践基础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发展的演进进程中,在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治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形式开启了民主协商实践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前,党中央在“五一口号”中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协商民主实践的集中体现;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经协商讨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标志着协商民主实践扩展到全国范围;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三大“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构想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开启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发展的新征途。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奠定了独有而坚实的实践基础。从制度基础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推进已有近百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保障、以基本政治制度为重要支撑、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实践依据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特别是‘三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①晏永和:《认识协商民主独特独有独到优势》,《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第3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文化创新、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和制度创新,体现了党在中国民主政治制度选择上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认识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这仅仅完成了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认识的第一步,因为它只是“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而没有深入到本事物的基本价值属性,即优势所在。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认识论高度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所在。”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这一论述从五大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所在,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概览全局,总括性指出:“我们说协商民主有着独特优势,就在于协商民主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层级的。”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这从力度上挖掘了协商民主独特优势的实在性,重在实践而非停留于形式;从广度上涵盖了协商民主独特优势的全面性,重在全局而非单限度;从深度上拓深了协商民主独特优势的立体性,重在多层级而非单层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是从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在新时代,它将进一步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建设的总进程中。

三、价值论维度:“人民主权”的价值指向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其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核心价值取向,强调“人民主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商民主政治思想价值追求所欲达致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条最根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就在于它以实现“人民主权”为价值指向。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群众视为协商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主体,他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管理社会。”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失去人民群众的参与,将失去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协商就是为了既能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又能兼顾到少数群众的合理诉求。他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②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1期。“没有人民支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③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1期。人民主体的成长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政治参与权利,其目的是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要求。马克思曾强调:“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利益价值追求出现多样性,但党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如何代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呢?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落实到实处,进一步将群众利益精准化,非常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商量是在直接利益主体之间的商量,只有利益主体参与到协商中才能真正维护利益主体的权益。重视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中的主体利益需求,提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

最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是广泛的与多层次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主体,但协商民主在人民群众中实施的具体指称范畴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畅通民主渠道,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具体主体,既可以是公民个体,也可以是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或政党等;既可以是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或各个界别,他们都可以就社会公共政治事务展开平等的、自由的对话与交流。贾庆林同志对协商民主主体的认识是:“协商民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政治基础,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⑨贾庆林:《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求是》,2012年第23期。也就是说,“统一战线内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都是协商民主的主体;人民政协内各级党委和政协也都是协商民主的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居民、村民及单位职工都是协商民主的主体。”①刘亮红:《简论习近平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发展》,《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范畴由宏观层面走向微观领域,既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多元社会利益主体的政治权利,具有广泛性、多层次性与包容性。

四、实践论维度: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践的立体化架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具有的制度功能能否在政治实践中得到真正贯彻,关键在于政治参与能否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能否真正发挥效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践的重要成果与有效平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前提基础与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协商就是要真协商”。要做到实质性协商而不是形式性协商关键是将协商民主制度贯彻落实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实践中,“参与是协商民主的基础,没有参与,所有的协商就无从谈起”②李仁彬:《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地位及特征》,《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一条合理有效的实践路径。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将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在实处,既要落实在选举时的投票权,又要体现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参与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22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落实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到民主选举的进行时,而且关涉到日常公共政治生活的进行时;不仅体现于结果的民主,而且更重于过程的民主,是整个民主政治系统运转过程的参与协商。习近平总书记将没有参与权的民主非常精辟地概括为:“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22日。可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协商民主贯彻落实的实践路径,协商民主形式贯穿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全过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各方面、各环节、各层面都体现着协商民主的精神,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模式。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民主协商方式是一个立体化建构的过程,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从纵向的层级上,这些实践覆盖到了中央、地方和基层社区,是一个多层次的协商民主形式;从横向的领域来看,协商实践涉及到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更有党派和人民团体,同时还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从制度结构上看,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涵盖了立法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自治制度等等;从技术上看,既有利用规范的制度平台开展的活动,也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尝试,例如网络论坛等。”⑤韩冰:《协商民主:汇聚民族复兴正能量》, 瞭望观察网, 2014年10月22日。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立体化建构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开拓了渠道、丰富了内容、拓展了空间、增加了方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路径。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参与国家公共政治事务的范围、层次、目的、规范化水平等等既是衡量一国民主政治本质的核心标识,也是直接反映其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公民政治权利与监督权利的真正实现,是推进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与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商民主政治思想的研究超越了单纯地理论探讨与哲学思维,更为深入、更为现实地与政治参与实践相联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实践支撑。

五、方法论维度:既成体系又突出重点

中国正处于“四个全面”发展的关键期,社会内部存在着党政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诸多关系,如何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协调这些重要关系方面发挥有效作用,选择恰当的方法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这一体系的基本要求是程序合理与环节完整,最终目标是规章制度的遵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体系建立的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与深化。2013年11月16日提出了五大协商渠道、五种协商形式、四类协商类型:即“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2014年9月22日又拓展为十大协商渠道、六种协商形式、九种协商方式:“要拓宽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类智库等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等多种协商方式,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2015 年2月10日则对协商渠道做出了更为深入的进一步分析,即“积极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④《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2月10日。这里明确了协商渠道中的3个重点、3个积极与1个探索。社会主义协商体系的建立健全涉及到了协商渠道、协商形式、协商方式、协商内容、协商种类、协商程序、协商环节等各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中又有层次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在协商层级上,从中央拓展到地方和基层;在协商领域上,从国家治理拓展到社会生活管理。同时,协商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协商渠道多级化,协商形式多样化,协商方式多层化,协商内容精细化,协商种类丰富化,协商程序合理化、协商环节科学化,协商效果实际化。总而言之,这些论述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建立,推进了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系统化建设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确定了这个体系中的重点所在是基层协商民主。从方法论角度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是宏观层面的整体制度性布局,而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质性发展则需要重点突破。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如何确定?怎样去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分析到:“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22日。即协商民主的重点是人民群众中涉及到群众利益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实施,确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重点所在。如何在基层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②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6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政治公共生活的制度保障,是人民群众行使自身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其次“要完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议事协商,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22日。。协商民主是一种桥梁与纽带,基层组织就是这条桥梁与纽带的关键点,通过建立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制度,可以激活群众参与公共政治事务的活力,使中央与地方基层保持联系的畅通与彼此更多的理解包容,既汇集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又统摄全局的认识与实践。通过民主协商,集聚各方利益关切,交汇各方观点建议,汲取多方智囊结晶,达成多方彼此共识,提升国家政策实践。最后要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6日。“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稳步开展基层协商。”⑤《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 2015年2月10日。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而且需要一整套合理的运行机制。这套机制既包括基层内部的选举机制、议事机制、审议机制、述职机制、问责机制等,也包括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基层协商民主运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到政治共同体的公共事务中,有利于基层群众充分表达、讨论、辩论各种观点,有利于基层群众在对话的基础上增强理解,形成共识,提高效率。基层协商民主从基本制度的建立到运行机制的完善,彰显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真实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凸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

综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思想。其中,在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各种实际问题,广泛开展协商,努力达成共识,这从本体论维度精准概括了协商民主的本质内涵,“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从认识论维度科学定位了协商民主的地位与价值,“人民主权”从价值论维度明确了协商民主的价值指向,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实践论维度确立了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路径,既成体系又突出重点从方法论维度体现了协商民主的战略布局。这五个维度内容的展开,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内容,而且为深入推进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更为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这些政治思想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中的创造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聚合各方利益要求,汇集多方智慧力量,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创举。

责任编辑:吕小雅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解析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看破解析几何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