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也需“无为而治”

2016-08-03何珊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应试功利

何珊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要像煮小鱼一样,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教育也一样,无需对学生过多干预。

“无为”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在顺应规律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个人天赋各异,有的人生来语感就好,有的人天生就对数字敏感,很多事情其实是基因决定的。鱼生下来就会游泳,但你却怎么也不可能教会鱼飞翔。可我们的教育恰恰就是要鱼学会飞翔,让鸡学游泳。

我们的教育须要回归自然,回归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才的,不像流水作业的机器加工出来的产品,都是一模一样,毫无特色的。你的孩子所擅长的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你就对他强行干涉,让他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而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可能做得更好,也更快乐。孩子的成长要符合自然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化有痕教育于无痕,适当地点拨和影响,但绝不要有斧凿的痕迹。

在什么都讲求高效的时代,我们慢条斯理地顺应学生成长的规律,难免会让教育变得功利。教师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功利,就连学生也变得功利起来。“诗的功夫在诗外”,应试能力的修炼自然也在考试之外。语文教学更是应该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搞题海战术。可是当我在尝试着跳出应试的“樊笼”,回归语文的本真时,却发现最大的阻力竟然是来自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这个考试考吗,要是不考就别讲了。”听到这些我不免心里为之一震,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是完全为考试服务,培养考试机器吗?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而我认为教育是守护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替代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当的浇灌、护理。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就是为了能更好地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吗?而在具体的实施进程中,我们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了吗?家长认为在学校教师讲的太少,作业留得不够多,于是又把孩子安排到各种补课班。这种看似关心子女学习的方式,却往往适得其反。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事无巨细,而子女的学习成绩却总是达不到他们的预期。任何事,管得太具体,就会毫无希望。

教育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因势利导。这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而不是一味的提问。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教师需要把学生的困惑梳理清楚,着力调动学生来解决问题。正确答案也永远不是教师说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启发下说明白的。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育人”。强调的是人对人的影响,不能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应试功利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