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典》中的德政之美
2016-08-02日童
□ 刘 日童
《尧典》中的德政之美
□ 刘 日童
“《尧典》可以观美”说中的《尧典》在今本《尚书》中被分为《尧典》与《舜典》两篇。典,作为一种文体,主要用于记载君主治理国家的大道与准则。《尧典》《舜典》就是记录上古圣王尧帝、舜帝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所阐释的大道、准则及其主要功德、言行的重要文献。通观《尧典》可以看到德政之美渗透在每一字每一句中,体现在尧、舜治政的诸多措施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尧典》德政之美有三个部分:也就是中和王道之美、顺天应人之美、德贤慎刑之美。
先来看中和王道之美。所谓中和王道,也就是称赞尧、舜中庸的美德、仁行和王道,具体涉及《尧典》中多处内容。《尧典》开始便以尧帝处理政务敬慎节俭,明察四方,善于治理天下,思虑通达,宽容温和,对人恭敬,能够让贤等内容来赞美尧的品德和功绩。舜帝也是如此,舜慎重地完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使人们都能认真遵守;在明堂四门迎接四方宾客,四方来朝的宾客也肃然起敬;还亲自担任守护山林的职务,即使在暴风雨的天气中也可以不迷路等。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高度评价尧的盛德和王道,认为尧帝真是很伟大啊,就像天一样,只有尧帝才能效法天道,他的恩惠也真是广博啊,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赞颂他,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尧禅让给舜之后,舜也秉承尧的传统,对内推行人伦德化、亲睦九族,对外勤修王道、怀柔抚远,很好地体现了《尧典》的中和王道之美。那具体来说中和王道之美又是什么呢?第一是亲九族,明人伦。尧帝推行教化,首先就是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因此也就友好和睦起来。作为君主,先将自己的氏族团结起来,为天下人做好表率,继而推向全国,国家才能上下一心,精诚团结。《三国志》记载了一个故事,魏国皇帝的亲戚曹上书说,古代先王,必任用同族之人来昭明和睦家族之心,必培养外族的人来昭示尊敬天下贤士之意,并引用《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来说明非贤无与兴功,非亲无与辅治的道理。其次是施德政,扬王道。主要表现在尧、舜处理政务敬慎节俭,明察四方,善于治理天下,思虑通达,宽容温和,对人恭敬,能够让贤,治理天下有计谋。无论是尧还是舜都怀着一颗仁人之心,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信实恭勤,德政治国,所以他们的名声广为传播,丰功伟绩也传达后世,成为历代帝王借鉴学习的瑰宝。《论语·尧曰》里有这样一件事:子张问孔子:“怎么做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就可以。”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孔子回答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舜二帝便是怀仁德、敷仁政、尊五美、屏四恶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尧典》中和王道之美。
接下来说说顺天应人之美。顺天应人表现在《尧典》中尧、舜观察天象、制定历法、指导百姓农耕的事迹上。如尧帝命令羲氏与和氏,严肃谨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历法,通告百姓;协调春夏秋冬四时的月份,确定天数,统一度量衡、音律;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等等。在古人看来,观天象而授民时是神圣而智慧的,而《尧典》便体现了这种智慧。所以观天象、定节气、制历法也是君主施政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董仲舒说:“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此话说明了遵循天时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要做的第一步。《尧典》中帝尧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命令羲氏与和氏,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敬慎地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指导农事,奠定社会稳定的基础。舜也十分重视天象历法,关注民生,顺应民愿,表现出强烈的天人意识。《尚书·舜典》就记载了舜通过观察天象变化来指导七政、治理国家的故事,秉承了尧顺天应人之美。
最后来看看德贤慎刑之美。德贤慎刑顾名思义:一是德贤,二是慎刑。德贤,就是指尧、舜高明贤德,知人善用,知人善免,重用贤人。尧、舜这样贤明的君主,同样需要贤德之人的协助,这是治国之重。读读《尧典》就能发现尧、舜是善于用人的贤君。如尧便是从下层人群中选拔出舜,经过反复试探,明确舜确实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故最终禅位于他,成就了中华政治史的典范。尧帝选贤任能不分贵贱。清代名臣胡林翼曾说过:“办事全在用人,用人全在破格。”《论语·泰伯》记载,孔子说:“古时候,舜的手下有了五位大臣而天下大治。周武王也有十个善于治国的大臣。人才难得啊!”这难道不是孔子对尧舜以及文王武王用人之道的赞扬吗?值得注意的是《尧典》中“德贤”的范围除了善于发现有能力的人之外,还体现在如何考察选用人才,要善于从言行两方面来进行考察。尧、舜时代选贤任能,舍“询事考言”而无他。故为政之道,唯在识才;识才之要,重在慧眼。只有听其言,观其行,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商汤对其妻陪嫁的奴隶能够观其行、听其言,并委以重任,而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成汤之治”。常言道:言为心声,行见其能。尧、舜时期还注重实绩考察,对德政者给予赏赐,即“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对于舜制定的对上任三年的官员进行考核的制度,《宋史》曾这样赞扬舜提拔奖赏贤明爱民良吏、罢免昏庸害民恶官的用人美政:三年进行三次考核,考核后重用有能力的人,罢免庸官,这种善政制度始于《舜典》记载的那个年代。从《尧典》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尧、舜时期宽爱礼让的和谐用人伦理思维。如尧在选拔其继承人时, 四岳所说的“否德, 忝帝位”,舜的“让于有德,弗嗣”;舜任命伯禹为司空时, 伯禹的“让于稷、契暨皋陶”,任命垂为工官时,垂的“让于殳暨伯与”,任命益为虞官时, 益的“让于朱虎、熊罴”,任命伯夷为秩宗时,伯夷的“让于夔、龙”等, 这些礼让记载都再现了上古“官人”中的宽厚礼让的和谐关系。可见,选贤任能工作,在重用善于协调者的同时,要善于营造宽厚礼让的和谐用人环境。
慎刑,即慎用刑罚,就是要明察案情,处理公允。这个观念在《尧典》中有非常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尧还是舜都具有仁德之心,采用德以刑补的宽大怀柔政策,德刑并用,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告诫官员刑罚要谨慎公允,不要给百姓造成过度的伤害,强化刑罚的警戒作用,这就是《尧典》“慎刑”之美。舜在器物上刻画五种常用的严刑,五刑各有使用的方法,五种方法分别在野外、市、朝三处执行;五种流放各有处所,分别流放到三个远近不同的地方来宽恕犯了五刑的罪人。用鞭打作为官府的惩罚,用木棍敲打作为学校的刑罚,小罪可用罚款相抵,过失犯罪则赦免他,只有凶恶不知悔改的人才加以刑罚。舜把共工流放于幽州,把兜流放于崇山,把三苗驱赶到三危山,把鲧流放在羽山,处罚了四个罪人后天下咸服。《汉书》记载成帝河平年间,法令过于繁杂,以至于连研究法令的人都不知道它们的来由,更难以明白开导群众,使无辜的人受害身亡。成帝认为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故下诏命令明白熟习法令的人讨论减免死刑、精简律条,使其简洁易懂,并且成帝引《舜典》中的“惟刑之恤哉”来告诫人们要宽以用刑,慎以用刑,实践了《尧典》“慎刑”的善政。
总之,《尧典》作为中华古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其记载的中和王道、顺天应人、德贤慎刑的德政之美,一直被后世称颂流传。现代中国,疆域比尧、舜时代巨大,人口比尧、舜时代众多,民族构成比尧、舜时代复杂,更应该从上古先贤那里汲取营养,推进适合当代中国的明人伦、施德政、重天时(环境)、慎刑罚的大美德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