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波:纤毛虫研究的拓荒者
2016-08-02冯文波
□ 王 娉 冯文波
宋微波:纤毛虫研究的拓荒者
□ 王 娉 冯文波
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馆2号楼二楼阳台右侧,有一个约6平方米的封闭空间,这里曾是宋微波在1989年刚回国时搭建的第一个实验室。如今,从斗室里走出的中国纤毛虫学研究,已在国际纤毛虫学研究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席位。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纤毛虫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1989年初,从联邦德国波恩大学学成归国的青年博士宋微波全身心投入到海洋纤毛虫的研究事业中,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从一个人发展成为一个团队,直至成为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从这里走出的人才如一夜梨花般地走向国内外并生根、开花;一项项成果在这里形成和汇聚,无声地向世人展示着创造者的坚守。2015年12月,57岁的中国海洋大学宋微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求知:从造纸厂工人到大学圆梦
1958年,宋微波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县城——微山县。1975年,高中毕业的宋微波被分配到微山造纸厂,成为一名造纸厂工人。他所在的打浆车间经常会收到一些等待销毁的书籍,这些书籍成为宋微波那个时期的精神食粮。“到1978年离开工厂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床下堆满了各类书。”宋微波说。
在造纸厂“三班倒”的紧张日程里还要见缝插针地读书、学习的生活节奏,让宋微波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安排和利用点点滴滴时间以便完成预定的任务。这使他在此后的大学生涯和留学过程中深受裨益。
1977年秋天,宋微波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试,却名落孙山。次年,他再度出征,如愿考入山东海洋学院,大学之路由此展开。
结缘:一次选择伴随终生
1982年本科毕业时,国内研究生制度刚刚步入正轨,宋微波选择了在无脊椎动物学家尹左芬教授门下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面对导师提供的选项,他选择了跟随孟庆显教授从事对虾体表的病害纤毛虫研究。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一个弥足珍贵、一次定终身的选择,从此开启了他伴随终生的纤毛虫学研究的学术之路。
1985年硕士毕业,宋微波留校任教,又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受国家选派出国进修。在一位国际同行的推荐下,他选择了联邦德国波恩大学为进修目的地,拜读于波恩大学著名原生动物学家Wilbert教授门下。
因为国家仅提供两年的进修资助,宋微波需要用两年的时间完成3-4年的功课,于是他每天常常是一早起来去听课、采集或扎进实验室工作,午饭时路过图书馆把需要借阅的书目填表提交给图书管理员,饭后过来取走文献去拷贝,下午做水样分析、数据处理、绘图统计、邮件交流、暗室操作,晚上回到宿舍再整理白天的素材和查找准备第二天所需的文献等,直到夜深……
作为付出的回报,他以《波恩帕氏水体周丛纤毛虫分类与生态》为题的论文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这项工作第一次对富营养水体内的周丛纤毛虫的区系组成和时空变化做了全面、完整的研究。该论文后来在德国出版,并获得了国际原生动物学会主席、美国马里兰大学Corliss教授的高度赞赏,他在一封通信中评价该工作为“周丛原生动物研究做出了一大贡献”。借该论文的影响,宋微波于1992年获得了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颁发的Foissner基金奖。
科研:持续近30年犹如蚂蚁搬家
1989年,刚刚回国的宋微波只能借助中国海洋大学水产馆2号楼二楼阳台右侧一个约6平方米的小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他从学校申请获得的资助是3000元启动经费,“这笔钱在当时只能买一台针式打印机”。
令宋微波终生难忘的是,在他最困难的时期,时任水产系副主任的管华诗了解到他的困境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获的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机会全额给了他。“12000元,在当时那是一笔不菲的数额,这是我收到的第一笔驰援经费,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宋微波至今感怀自己在事业每个节点领导和同事的关怀。
上个世纪90年代,原生动物的研究不被人们重视,对于海洋纤毛虫的研究近于空白,在国际上长期以来几乎没有来自中国的声音。作为拓荒者,宋微波带领团队开展了持续近30年的围绕纤毛虫分类、区系的研究。在这些工程中,他先后组织了近30位博士生参与其中,犹如蚂蚁搬家,逐个类群、逐个海区、逐个生境地完成了我国黄渤海、南海自由生活纤毛虫所有常见类群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形成了温带、亚热带海洋中近岸各类生境中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的全面、系统的本底资料。这项工作也促成了今天国际海洋纤毛虫学研究新格局的形成,因为在全球范围内,迄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团队以这样的规模和持久的时间,全方位、高标准地针对温带、亚热带海洋的纤毛虫区系完成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
同时,宋微波还主持了对海水养殖环境中病害原生动物的探索,围绕我国黄渤海区的养殖鱼类、贝类以及对虾等经济动物体内外的寄生、危害性原生动物,出版了该领域首部专著《海水养殖中的危害性原生动物》。
壮举:完成纤毛虫细胞学领域三分之二的成果
除了纤毛虫分类、区系研究,宋微波还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纤毛虫细胞学领域的开拓上。他和学生们在过去近30年的研究中,围绕众多代表性类群,揭示了大量细胞分裂过程中结构分化、模式形成的新现象。他们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构成了国际上该分支领域的核心成果:据国际原生生物学领域5家主流刊物的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最近10年的相关文章中,宋微波及其学生所完成的工作构成了该领域相关成果的三分之二,并由此在国际上形成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最近十几年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系统学研究中,先后开展了对纤毛虫各大类群的标记性基因测序、对系统演化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成果累累,包括最近几年来的系列工作,连续9篇文章发表在领域著名刊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上。他的团队所提交的标记性基因序列形成了国际GenBank信息库中纤毛虫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纤毛虫分类学——系统学——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档案资料。
在宋微波和同行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纤毛虫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声望不断提高,中国海洋大学已经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海洋纤毛虫研究的中心。2015年9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第八次欧洲原生生物学大会上,许多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交流,搭载中国这条“顺风船”发展本国的纤毛虫学研究。
育才:上了“最牛博导排行榜”
宋微波带领的团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与他的人才选拔机制密不可分。
从1993年招生算起,宋微波的研究室只走出了50多名研究生,其中四分之三都是博士生。“每个学生进来之前,我会告知他(她),研究室不接收那些本意仅限于读硕士的学生,来这里的学生要走完硕士到博士的全程。因为要完成合格的专业培训,3年的硕士时间不够。”宋微波将他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之为“精品培养”,从他的实验室里走出的学生普遍具有了良好的成果积累和充分的学术竞争力。据统计,在所有的博士毕业生中,除去部分人到国外发展,在国内工作的学生中90%以上都在继续着纤毛虫方向的研究;国内现有的近30个纤毛虫学研究团队中,约三分之二的团队由其毕业生所支撑或组建。
“学生们都怕我。”宋微波自认是严师,因为他的学生只要有一个人犯错,就会全体受到警告。他对学生们最常讲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错误,应该成为所有人的教训;一个人的经验,应该成为所有人的收获。”
而对于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纤毛虫学的研究,宋微波表示,他会将分类学作为一个强项长久维持,“因为这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即使有一天将海洋领域做完了,还需要研究土壤和淡水里的纤毛虫,还有寄生类群等等。而任何一个学科和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维持一个连贯性,特别是在传承性要求很高的分类学领域,一旦中断了,后果是灾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