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扶贫战 各自有“说法”
2016-08-02
打响扶贫战 各自有“说法”
改革开放以来,“扶贫”一直是不断更新的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年的7017万人减少到5575万人,减少1442万人(比上年多减21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7.2%下降到5.7%,“十二五”扶贫开发圆满收官。2016年,扶贫工作仍是重中之重。领导专家围绕扶贫各有部署。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新机制,精准实施,保质保量做好搬迁脱贫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湖北专题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如是强调。
要高度重视科技扶贫工作,把科技扶贫工作摆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形势下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要根据贫困地区科技需求,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化贫困地区生动力和“造血”功能,把精准扶贫与创新驱动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依靠科技创新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2月24日江西井冈山召开的科技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如是强调。
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农业部践行脱贫攻坚使命的重要举措。各级农业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发挥部门行业优势,多方协调争取支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做好帮扶工作,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2月21日,农业部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强调。
“十三五”时期是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全国工商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重视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合力,按照市场化理念整合资源,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链条,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因地制宜抓特色。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指导。——2月22~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率全国工商联调研组赴毕节市织金县开展精准扶贫专题调研。
土地产权和农产品价格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改革完善农产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是农村改革的当务之急。
土地产权和农产品价格是“三农”问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是农村改革的当务之急。
秀野生茶成就瑶族“摇钱树”
俗话说,靠山吃山。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依托本地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对野生茶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不断整合和提升竞争力,着力打造金秀野生茶公共品牌。目前,该县建有茶叶育苗基地5个,培育茶苗达2000万株,扶持7家已通过国家级认证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图为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妇女正在茶园忙着采茶。(张玲 徐国敬 摄影报道)
西南油菜花开迎春早
春雷初鸣,万象更新。时下正值我国云南省罗平县、广西省融安县和贵州省贞丰县等地菜花盛开的季节,金色的油菜花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已将早春渲染得格外妖娆,油菜花开给这古老的村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图为江西省婺源县油菜花盛开。(张玲 徐国敬 摄影报道)
篁岭古村“晒晾”美如画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有着传统“晒晾”的民俗,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晾人家”风情画,承载着农人深情和喜悦的果实将陆续被收获,田野里的斑斓渐渐隐去,而另一道“屋顶艺术”风景在篁岭的晴空下呈现。错落有致的徽式古民居的屋顶上、屋檐的晒架上,圆圆的晒盘随意拼接,晒满了红的辣椒、黄的玉米……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饱经沧桑的土砖黑瓦层叠在一起,展示着归仓前骄人的风采。图为篁岭村的“晒晾”美景。(张玲 徐国敬 摄影报道)
数语
30.5亿元
据悉“十二五”期间,各地各部门累计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32.5万个,检查企业629.7万个(次),市场131.9万个(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5亿元,农资市场不断净化,农资质量状况呈现趋稳向好的态势。
5亿元
日前,农业部在黑龙江召开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推进落实会,据会议消息,中央财政在去年安排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又安排5亿元试点资金支持保护黑土地,目前已全部到位。
8.4%
“十二五”以来,我国草原生产力保持较高水平。据农业部监测,2011年以来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10亿吨,“十二五”年均鲜草总产量较“十一五”年均产量增加8.4%。
70%
近日,据马铃薯产业开发高层研讨暨成果发布会消息。近两年多来,我国积极推进马铃薯主粮产品的产业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筛选出10多个适宜主食加工的马铃薯新品种,成功将馒头、面条、米粉等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中的马铃薯粉占比提升,由原来的10%提高至最高可达70%。
各地
科技特派员全面启动科技扶贫春耕备耕工作
本刊讯 春节刚过,宁夏科技特派员及早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采取各种措施“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务”,全面启动科技扶贫春耕备耕工作。
各市、县、区科技局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员尽早了解移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对农户进行早春安全生产和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培训,开展种植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检修农机具,协调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组织开展春季疫病防疫等工作。
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选派800名科技特派员,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生态移民村的科技扶贫工作力度,以点带面推进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并在征求各县(市、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协调和组织宁夏新农村研究院和各地科特派工作管理部门在县、市、区基层举办培训8期,培训科技特派员和科特派企业工人593人(次)。
数语
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本刊讯 近日,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科学规划完善科技服务业布局、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和需要全面落实的综合保障等三大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
《意见》指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一环,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围绕科技服务业发展中的六项重点任务,提出了相关的推进措施。一是大力培育研发设计服务新业态,二是努力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水平,三是支持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向多元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五是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六是加快发展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其他科技服务。并在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健全市场机制、强化基础支撑、加大财税支持、拓宽资金渠道、加强人才培养、深化开放合作、推动示范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综合保障政策。
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本刊讯 由四川省委农工委、四川省科技厅牵头,在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畜科院和宣汉县开展的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三大举措”,取得“三大成效”。
“三大举措”:一是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试点方向和重大问题。省委农工委、科技厅、农业厅等省级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筹划、加强指导。各试点单位和科技人员坚决拥护,积极、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二是制定政策,充分保障。各试点单位依据总体方案,认真制定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和激励措施。省农科院5项举措、省畜科院6个细则、宣汉县4个指导性文件,确保专项改革方向不偏、措施不空。三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各试点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领办企业、技术入股、科企联合、有偿服务、技术承包等新模式新机制,积极推进专家大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三大成效”:一是探索了经验,形成了制度安排。二是激发了活力,促进了创新创业。如,省农科院近400余人(次)开展成果转化(占31.7%),兼职165人,离岗创新创业7人,创办企业3个,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转让成果项目16项;三是服务了基层,带动了增收致富。如,畜科院主持(参与)省科技扶贫专项22项,为30多个贫困县提供科技服务。
前沿
■四川历时26年育成全国首个獭兔新品种
本刊讯(记者 王雯慧) 近日,由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培育的“川白獭兔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由农业部第2342号公告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培育的獭兔新品种,标志着我国獭兔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
“川白獭兔”是以德系獭兔和美系獭兔杂交选育的四川白獭兔为育种材料,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连续五个世代定向选育而成的獭兔新品种。该品种具体型大、生长速度快、优质皮比例高、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等特点,能节约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收益。适宜在四川、浙江、河北等全国獭兔养殖区推广。
“川白獭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培育,历时26年,是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川白獭兔”的育成,填补了我国无培育獭兔品种的空白,结束了我国白色獭兔种兔长期以来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引种的历史,是我国家兔产业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目前,四川省已建立“川白獭兔”核心场1个,已在省内20余个市县及河北、浙江、重庆、贵州等省市中试应用,累计推广种兔11.30万只,改良獭兔27万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深受养殖户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国知名獭兔专家川白獭兔培育首席专家、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汉中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獭兔皮市场受国际裘皮市场价格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但优质的獭兔皮仍受市场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世界首个深纹核桃全基因组成功破译
中国科技网讯 近日,云南楚雄州召开“世界首个深纹核桃全基因组成功破译”新闻发布会,标志着中国核桃产业的基础研究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据了解,在全世界范围内水果作物的基因测序及基因组学研究已发表过不少研究成果,而坚果类基因组研究却很少,特别是种植历史久远,种植数量很大的胡桃科植物很少有基因组学研究。深纹核桃基因组精细图谱填补了胡桃科基因组测序的空白,这也是世界上首例胡桃科植物基因组图谱,将对该科植物研究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支撑。
该项目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完成。中科院昆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李唯奇博士表示,“通过比较不同核桃品种的基因信息,获取控制核桃壳厚薄、早熟、晚熟,树形高矮,抗逆、丰产等重要生物性状的遗传密码,可以为核桃良种选育、保护和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研究开发核桃的营养、功能成分奠定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对有效实现中国居民食物营养的生物强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两栖类增加第13个科——亚洲角蛙科
新华社讯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舌突蛙属物种属于亚洲角蛙科(学名Ceratobatrachidae)成员,是我国两栖动物第13个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通过近5年研究调查,解密了分布在西藏的一类可以远离固定水源繁殖的小型蛙类,其在亲缘分类关系上与中国其他所有蛙类相距甚远。这类神秘的蛙类属于分类学上的一个特定类群,即舌突蛙属。该属目前包括3个有效物种:高山舌突蛙、墨脱舌突蛙、西藏舌突蛙,三种均属于西藏特有物种,全球已知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森林中。
研究组专家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发现,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这三种舌突蛙与万里之外的主要分布于南太平洋岛屿的亚洲角蛙科物种是“近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车静分析指出:“这一研究成果把亚洲角蛙科的分布范围从南太平洋地区向北拓广至我国的喜马拉雅区域,颠覆了以往认为亚洲角蛙科物种只分布于南太平洋地区的看法,为今后生物演化和地质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车静说:“作为我国已知最小的蛙类之一、西藏最小的蛙类,舌突蛙成年个体最大长度仅3厘米,其中墨脱舌突蛙更是不超过2厘米。由于分布狭窄、生活环境隐蔽,研究人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这些独特的蛙类,而它们在分类学上的地位,也因为缺乏系统研究而长期存在争议。”
■中国的食盐和钠摄入量依然偏高
中国科技网讯 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Yongning Wu,Ph.D.和同事对中国在2000年与在2009-2012年的食盐和钠的消耗量进行了比较。2月16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对这项研究进行了发表。
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正在不断增加,它们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学意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非传染性疾病相关性目标,其中包括将食盐/钠摄入量减少30%以降低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在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正在上升,人群的食盐摄取量颇高(每人每天达12克)。然而,这一估计源自2002年的研究,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在中国大陆31个省中有12个省在2000年和2009-2011年间进行了全部膳食研究。为了扩大地理覆盖面,在2009-2012年间又对另外8个省进行了该项研究,未被研究的只剩中国的最西部地区。全部膳食研究包括对食物摄入进行称重和对代表膳食摄入的加工食品进行实验室分析。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这些省份都超出了建议的每日最大食盐摄入量(5克/天)和钠摄入量(2克/天)。“尽管在食品加工时添加的食盐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减少,但钠的总摄入量则没有减少。这些发现更新了在1990年代和2002年用不同方法所做的研究,确认了简单称量膳食食盐摄入低估了中国的钠消耗量。”
■杂交稻机插秧栽培技术获有效突破
科技日报讯 用种量大、秧龄期短、秧苗素质差、早晚季品种搭配难等,是全球杂交稻机插秧面对的共同的技术难题。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科研团队历经五年,所做的“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攻关研究,获得了在杂交稻机插秧栽培技术上的有效突破。该技术可使种子成本下降75%,秧龄延长10天,亩产增加10%左右。这既是对小蔸密植和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重大创新,也是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要发展,填补了单本密植机插技术发展之前的双季稻机插品种配套技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