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整体设计

2016-08-01钱啸寅付奕

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

钱啸寅 付奕

摘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一体化贯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贯通培养将专业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升学只需通过重要核心课程考核和专业技能水平等级测试的转段审核即可。这种模式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和考核,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一种新型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贯通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这一实践进程的问题、经验及难点,有助于提出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思路与具体的路径实现方法。

关键词:贯通培养 职教体系 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

上海积极稳妥探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了各种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贯通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与上海城市科技学校开展了中职—高职贯通试点,已于2014年正式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探索该专业的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贯通试点,今后,有望进一步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通道、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1]

一体化贯通培养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给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同时提供了一个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技能可持续学习的机会。贯通培养将专业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升学只需通过重要核心课程考核和专业技能水平等级测试的转段审核即可。这种模式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和考核,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一种新型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一、旧的教学体系与贯通人才培养的矛盾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课程均是传统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贯通后,若按此理念设计课程,则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会接触到许多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等,而且课程要求高,内容较难,课程的理论性强,也不利于学生“工程师素养”的培养,“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人才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让学生早些接触专业,培养专业素养。在现阶段,对有些专业大类,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认为要早些接受专业教育,如对艺术人才素养、音乐人才素养、外语人才素养的培养,而且从选拔制度来看,这些专业大类除了基本的文化课程考试外,也要进行专业素养的选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建筑工程师”的专业。[2]工程师素养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能够早些接触专业,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控制难度,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符合教育的规律。如果开始课程理论性过强,是不利于工程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的,因此必须打破原有中职、高职独立的课程体系。

二、建设“四方共育”培养机制,做好教学体系整体设计

如何做好教学体系整体设计?做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

从国外的经验看,不论是美国的职业大纲衔接模式、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模式,都有一套国家认可的、用以认定和评价技能的职业教育标准和职业资格的体系,由国家级别的行业咨询委员会研发,分为不同的层级,与教育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间都相互联系,形成教育目标明确、层次清楚、衔接配套合理的标准化体系。

做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要依据专业岗位的要求,重新梳理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特点,进行一体化的重新设置课程。学校按照国家地方的政策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制定试点方案,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从一体化培养的角度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建筑企业的龙头——上海建工集团合作,建立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制订专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组织专业教育教学。企业方上海建工集团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及考核标准制定的参与、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评价。企业支持学生进行主要岗位的轮岗培训、顶岗实习,人才的培养尊重行业、企业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贯通培养的学生具有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优势,以尽可能形成教育目标明确、层次清楚、衔接配套合理的标准化体系。

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职业岗位群为基准,以施工管理典型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学习方向,优化教学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构建一体化贯通的新课程体系。[3]

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对专业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形成岗位调研报告;其次,企业分析专家和课程专家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邀请企业专家对他们所熟知的工作进行解剖和分析,分析出某个岗位包括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形成能力标准;再次,以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由课程专家和中高职教师共同分析课程结构,形成专业教学标准;[4]最后,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由课程专家和教师共同对学习项目进行设计,学校在新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工作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为标杆,强化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在调研的基础上,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三、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习实训不是仅仅作为学生掌握相应知识而设置的一个环节。在“目的—手段”关系下,从“建构”的视角来看,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利用已有知识,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关键。[5]基于此,实习实训是学生解决问题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习实训在工程类人才培养阶段必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处于不同学习时期的学生要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不同种类的实习。

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训练周期长、技术含量高、复合要求高的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向施工现场,根据岗位需求,重视工学结合,把工程知识技能的训练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有课程内的实验、实习、实训(力学、建筑材料实验实训);有工程专项技能训练(工程测量技能训练、工程绘图技能训练、工程计量计价技能训练、工程质量验收技能训练等),有针对综合工程项目的综合实训(施工组织实训、钢筋工程实训、模板工程实训、砌筑工程实训)等,有企业顶岗实习,并鼓励学生一专多能,考取职业技能证书。[6]为创建良好的学风,学校定期开展工地参观实习、专业认知、专家讲座、实训基地实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连续不间断的、递进式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可以牢固扎实地掌握职业技能。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属不同的学历阶段,但从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有着必然的客观联系。从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贯通的视角出发,探索建筑工程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建设,将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找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钱啸寅.“高本贯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3).

陈效民.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的外部质量保障框架设计[J].职教论坛,2013(24).

钱啸寅,刘颖.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中高职贯通与人才培养方案——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5(3).

张园,李玲.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潘红霞.“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与设计思路[J].上海城市管理,2016(2).

李珏.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规范管理研究[J].职教论坛,2013(25).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职业技能竞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