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宾县 跨越的轨迹

2016-08-01刘鹏娜李洪伟

活力 2016年9期
关键词:开发区全县建设

刘鹏娜++李洪伟

宾县历史上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计划经济时期也曾有过“两酒一巾糖”的辉煌,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转型,县域经济进入相对徘徊期。2001年,财政收入仅为1.26亿元,人均财力208元,名列当时哈市12县(市)的末位。发展速度、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购买力、人均储蓄额这些直接反映经济实力的指标,均位居全市各县(市)的平均线以下。穷则思变,弱则图强。2002年初,为了寻找宾县发展出路,县委、县政府把握时机、果断决策,搭建平台、辟建园区,从此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十四年的建设发展,宾西开发区充分发挥政策、体制、功能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宾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历史进程,坚定信心、凝聚合力,转型升级,引领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认识宾西开发区的重要地位

1.开发区是宾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开发区始终把谋发展作为使命,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勇于探索、艰苦创业,自2002年辟建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园区经济飞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5年,宾西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97.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2亿元,以不到全县0.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县22%的地区生产总值、82%的规上工业总产值、58.8%的工业固定资产投入、91%的工业税收、95%的工业总产值、99%的进出口总额,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引领宾县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巨大转变。从2002年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从43亿元上升到287亿元,增长6.7倍;规上工业总产值从6.3亿元上升到360.7亿元,增长57.3倍;财政总收入从1.4亿元上升到13.8亿元,增长9.9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8亿元上升到111.7亿元,增长38.9倍。三次产业比由2002年的38.1:31.9:30,调整到2015年的17.2:36.1:46.7。在每两年一次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2014年,宾县在全省64个县(市)从2002年的第23位跃居第7位。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的大幅跃升充分证明,没有开发区的强势拉动,就没有宾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今天。

2.开发区是宾县产业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开发区为产业项目建设提供了优质空间,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已经成为宾县产业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建区以来,始终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抓手”,一边广泛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力促项目建设强力推进、达产达效;一边举全县之力推进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建设区内道路28条63.7公里,形成了一弧、十纵、十七横的路网结构,铺设地下给水管线118公里、地下排水管线75公里、地下通讯光缆60公里、燃气管线10公里,架设电力线路58公里,种植草坪37万平方米,栽植树木5万余株,亮化道路30余公里,实现了由一片荒原向“七通一平”的转变。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吸引了143家企业相继落户,已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0个,投产项目99个,形成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包装、对俄贸易物流和新材料4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80%以上的产业项目都聚集在开发区,为宾县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攒足了后劲。

3.开发区是宾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对外开放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宾西开发区作为宾县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承担了全县的进出口业务,累计利用外资5.38亿美元,内联引资242亿元,出口创汇3.78亿美元;集聚了今麦郎、大北农、长春大成、奥瑞德光电、宏瑞包装、洋河股份、远东木业、松杉木业、大森林地板、五洲丰肥业等一批知名企业,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到2家,上市公司控股企业达到7家;培育了高泰系列食品、宾西系列冷鲜肉、吉庆大豆油、虎鼎水泥等一大批省市知名品牌。宾西开发区的发展壮大,不但引领宾县走上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也使宾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得到投资者的充分认可,更使宾县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形象得到集中展示。随着宾西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社会各界,都对宾西开发区和宾县的发展倍加关注。宾西开发区由原来的省级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被确定为东北地区最大、黑龙江省唯一的现代包装产业园区,被评选为“美丽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园区”,开发区已成为宾县对外开放的崭新名片和展示形象的靓丽窗口。

4.开发区是宾县城镇化建设的有力依托。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在开发区的强势带动下,不仅全县的产业项目实现大发展,所在地宾西镇也成为全县城镇化建设的先导区域。目前,宾西镇已建设22万伏变电所1座,两万吨供水厂1座,一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天然气项目2个,集中供热项目1个,供热面积达170万平方米,标准化商服住宅小区26个,引进民营医院1所,引进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超过万人,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以服务业为标志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与建区前的2002年相比,目前宾西镇有餐饮、运输服务业商户近2600家,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亿元,增长近10倍。镇区面积已由建区前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22.9平方公里,全镇人口由3.9万人增加到6.9万人,外来就业人口达3万人。正是因为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宾西镇城镇规模合理扩张,人口加速聚集,实现了由单一的生活功能向产城融合综合功能的转变。宾西镇被确定为国家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建制镇试点示范镇,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百镇建设重点镇,在哈尔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宾西被确定为哈尔滨都市圈四个卫星城之一。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齐备完善的市政功能、舒适宜居的居住小区,与十几年前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宾西开发区也带动了周边乡镇和地区的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旅游等产业发展迅猛,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有力带动了全县城镇化发展。

5.开发区是宾县改善民生的根本支撑。改善民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宾西镇的民生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破除了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更多的居民和产业工人分享到了园区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开发区累计动迁安置群众1800多户、7000余人,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了住房、生产、经商、户籍、就医、就学等方面优惠政策,确保群众失地不失业、生活有保障,部分群众围绕开发区建设积极创业,率先实现了发家致富的夙愿,过上了富裕生活。建区以来,开发区已累计实现财政收入54.5亿元,在开发区的强力支撑下,县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02年的1.1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7.8亿元,增长7.1倍。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财力,县委、县政府才能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推进一大批民生工程建设,解决了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全县各项民生事业的长足发展,真正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也让广大干部职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仅从财政工资支出看,我县财政供养人员2002年以来累计工资性支出为56.1亿元,开发区实现的财政收入就基本保障了全县的工资开支。设想,如果没有宾西开发区的强力支撑,我们靠什么来维持干部工资,靠什么来发展社会事业,靠什么来改善民生?现在,宾县一天天壮大了、一天天变美了,实力增强了、知名度扩大了、美誉度提升了、百姓生活富足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宾西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和根本支撑。可以十分肯定和非常自豪地说,没有开发区,就没有宾县的今天。

二、弘扬开发区精神,凝聚干事创业强大力量

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精神。开发区的建设历程,不仅蕴含着全县人民不屈奋斗的艰辛与汗水,更寄托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梦想与激情;开发区的发展壮大,不仅收获了丰硕的物质成果,更通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形成了面对发展困境勇于开拓、面对艰巨任务埋头苦干、面对困难考验敢于担当、面对崇高使命甘于奉献的“开发区精神”。“开发区精神”是开发区十几年发展成果的心血凝结,是全县上下良好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的集中展示,是宾县干部群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继承发扬,是县委、县政府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的充分体现。“开发区精神”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源泉。今天,当我们立足新起点、谋划新跨越,更需要凝练和发展“开发区精神”、传承和弘扬“开发区精神”,同心同德、勇往直前,为开发区乃至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汇聚更强大精神力量。

1.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图强求变的开拓精神。宾县用十余年时间从省市排名比较靠后的传统农业大县,成功转型跨越,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省“十强县”,其根本原因在于宾县人能够突破常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 2002年到2010年,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宾西开发区就成功进入“国家队”,而我曾经所在的利民开发区晋升国家级用了近20年的时间。说句实话,当时的宾西开发区在综合实力、经济体量、财力支撑、硬件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短板,和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有很大差距,甚至和利民开发区也没有可比性,但宾县人却硬生生的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化腐朽为神奇,变不行为可行,并以遇到压力不动摇、遇到问题不推诿、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坚定信念,以不甘落后、不惧艰险的勇气,打破常规,超常运作,在极短时间内推动了开发区发展壮大。宾县人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开拓精神,不得不让人们佩服。如果当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宾县至今还是积贫积弱的农业县份;如果当初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宾西开发区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事实证明,正是思想解放、开拓进取的旗帜高扬,才创造了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共赴时艰的良好局面,也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才创造出今天值得铭记的工作业绩。当前,开发区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着在前期基础上的“二次创业”,更需要全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创业激情,坚决破除“守摊子、保位子、混日子”的思想,牢固树立“平庸就是错,无功即是过”的理念,坚持高标准、激发新动力、提振“精气神”,努力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2.大力弘扬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是广大干部积极主动想事、谋事的过程,更是广大干部矢志不渝苦干、实干的过程。开发区创建之初,条件非常艰苦。上下班十来个人挤一台面包车,办公在不足百平方米的小二楼,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发区人绘就了第一张规划图纸、签订了第一份项目合同、竖起了第一个施工塔吊,也吹响了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进军号角。修建兴宾大道时,为了节省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管护新铺路面、清理车辆散落残土,都舍不得雇人雇工,全部由开发区干部自己动手,亲自上阵,为了躲雨季、赶工期,经常和建筑队伍一道连夜奋战,渴了一瓶矿泉水,饿了两包方便面,就是凭着这种尽职尽责、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态度,开发区在较短时间内上了轨道、出了规模、有了形象,也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最可靠保障。同样,在引进项目过程中,我们的干部更是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冷落,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执着。用华龙集团董事长范现国的话说,之所以选择把华龙方便面落户在宾西开发区,是因为宾县的领导和干部是招商的“疯子”。当时正值“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县领导亲自带领招商团队,戴着口罩、备着消毒液、体温计,六赴长春、四上河北,洽谈引进项目,甚至有一次洽谈回来,按照防治非典规定,被隔离观察七天。毫不夸张的说,那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去招商,靠的是一份真情打动了企业,凭的是一片至诚换来丰硕的招商成果。十几年来,在困难重重、遍布荆棘的招商路上,我们的干部不知饱尝了多少苦辣辛酸,不知历经了多少雨雪风霜。正是因为我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汗水,换来了开发区的大发展、快发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十三五”开局、开发区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我们心无旁骛,狠抓落实,对承担的任务,一抓到底,务求实效;更需要我们讲求效率、雷厉风行,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立刻干、马上办、快落实,努力抢抓新机遇、赢得主动权、开创新局面。

猜你喜欢

开发区全县建设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寒露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