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6-08-01惠黎平
摘 要:“仁政”思想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仅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当前的道德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儒家;仁政思想;和谐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惠黎平,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广州工商学院基础教学部专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学、文学创作与评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2
中国传统文化常被简称为儒家文化,一方面缘于其在官方支持下罢黜百家,长期居于独尊地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于其明显的现实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特点,适应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理性资源。儒家思想精深而广博,在先秦儒家的政治文化学说中, “仁政”是其核心部分, 其中,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基和立国之本是其重要特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对于我们当前的道德建设和为政理念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儒家的仁政思想符合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诉求,对中国和谐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由“仁”和“礼”两大部分组成。“仁”是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标准;“礼”是克己复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则和工具。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二者相互结合一直是统治阶级推崇并奉行的治世良策。仁是目的,是治世的纲领;礼是手段,是治世的原则,即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1]概而言之,儒家学说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即是社会,而关注社会的核心则是“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共性的人都要求以“礼”来修身养性,强调在“克己”的基础上“爱人”,反映到政治上则为“仁政”治天下。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儒家仁政思想的萌芽阶段,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代表。这二者立足点是“己”,标准是“己”,就孔子生活的那个“春秋无义战”的争霸时代来说,这的确是个空前伟大的思想创举:当时盛行的是“争城一战,杀人盈城;争地一战,杀人盈野”,己所欲,强施与人;己所不欲,专施于人。以己欲而倒人,甚或毁人,以毁损他人的方式,来实现“己欲”的私欲目的。孔子针对当时那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弱肉强食的社会时弊,以无私的品德和无畏的精神,首次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宣言,是何等的高尚和勇敢!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孔老夫子的这些名言,仍不失为发人深省、引人向善的座右铭。在精神领域,它是人们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应成为工于心计、勾心斗角、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者的鉴戒;在政治经济领域,它是法治社会的教化补充,应成为培养行业道德、优质竞争、共同发展的行业规范。
第二阶段是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相对孔子的“己说”来说,曾子已由己推众,开始用“民好”、“民恶”来规范统治者的“好”和“恶”,角度、立场、标准都有了质的改变与飞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要真正获得民心由衷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把民众的喜恶和冷暖需求放在首位。对照今天频频见诸报端的官场“打老虎”事件和利用职权谋私利的经济政治丑闻,广大民众的反应拍手称快的一致反应即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阶段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仁政思想发展的顶峰。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立场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由“民好”、“民恶”变为“民本”,由俯视变为仰视,由恩赐变为服务,站在了民的一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没有民,何来国,更遑论君。君不善,则杀之、推之、换之。孟子对“民”之重视,之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学者指出:“仁政的实质在于以民为本。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十分重视民的地位。”[2]然而,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孟子的“民本”思想,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孟子的仁政学说尽管兼顾了民众的利益, 但是它绝对不是带有民主性质的政治学说”。[3]从立场上检验,孟子对仁君的夸奖,对暴君的疾恶,其态度之真诚,感情之真挚,绝非资产阶级政客的口是心非、假仁假义所能比。正因为如此,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孟子都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尊其圣,弃其仁,打其旗,违其训,一代又一代扮演着政治骗子的角色,所以中国的封建王朝一再更迭。[1]而今,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对政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实行“仁政”思想,以民为本,所以是否真心为民,切实为民众谋利益,把“民本”思想落在实处,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起落给我国现政府提供了现实的借鉴标杆。儒家的“仁政”思想不该只流于口头上的解读与承诺,实践才是最好的检验标准。
二、儒家“仁政”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就我国当今社会来说,尽管儒家学说中的很多观点已不尽适用于政治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儒家的仁政思想亦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国现代社会的内政外交方略开始更多地融汇出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子。
(1)“仁政”思想与和谐社会
儒家强调入世,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和合”关系。而其仁政思想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社会,关注社会的核心对象即是人。正如《论语·雍也》中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认为社会良好法则确立的关键在于己与人、内与外、身与物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共存、共生、共处关系,进而达到“天人和合”、“群己和合”、“人人和合”、“身心和合”的理想境界。要从个体的修身、内省、克己做起,并通过自身自觉的内在道德修养来摒除人类那些不好的“私欲”与情绪,从而修身正己、克己达人、扬达明善、“己欲”与“他欲”相统一。儒家“仁政”思想要求人们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原则, 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完善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这同我国现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儒家“仁”中的“和为贵”的思想,就是强调社会各不同阶层、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4]这种和谐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中庸”思想在为人处世、治国理政中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先秦儒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其最高境界是大同世界。“仁”是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和谐,“礼”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障。“仁政”思想既关注物质生活的发展,又关注民众的精神追求;既强调道德的自觉,又强调礼制的强制规范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说,“仁政”和谐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2)“仁政”思想与和谐世界新理念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最高境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依次推广,先秦儒家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理想乃是和谐世界。这与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所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的。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国基于传统文化的系统观所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和谐世界新理念,不仅契合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也有利于推动求同存异、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面对当今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不仅有力地反击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周边安全及稳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及实践根基,而且对构建世界新安全观的世界新秩序起到了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儒家“仁政”思想在几千年后得到了由“乌托邦”向现实主义的一步步蜕变。
三、儒家“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摧残,中国人的信仰一朝轰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破坏冲击像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连续发生。改革开放后,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儒家“仁政”思想经过千年的沉淀,在今天重又大放光彩,如果我们能够很好悟其精髓,将其应用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当我们面对今天极度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内心的世界将不会再荒芜如沙漠。
虽说儒家“仁政“思想着眼于巩固封建统治,但其民本思想对现今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仁政”思想中的“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对于当前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以民为主、制民恒产、养民之教来真正做到为民服务,才能提升自身执政的合法性,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在面对当前房价居高不下,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农村医保社保问题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时真正做到“官民一体”,真正向和谐社会迈进。
一个社会的整体道德素养的提高,不仅仅依靠当权部门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自身首先要做到“仁”,学会站在百姓的角度真正去爱人。只有这样,当广大百姓面对“药家鑫事件”在慨叹道德沦丧的同时,亦不会紧揪药家鑫背后的官员家庭势力不放;面对“温州动车追尾”铁道部掩埋车体却无法给公众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及媒体不断爆料出的中国高铁隐秘产业链等等一系列丑闻,当公众对政府失去最起码的安全感的时候,中国到底会走向何方呢?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自始至终离不开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儒家仁政思想所弘扬的传统道德及人文价值观念,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传统文化都有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儒家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方能在现今社会中绽放其彩。中国空军某部上校戴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现今的矛盾根本在于不同系统互不兼容:意识形态上的共产主义化,经济运作上的资本主义化,行政管理上的官僚主义化,精神道德上的儒教主义化。”[5]这话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深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无疑是智慧的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立足点,都应能够从中领悟可以借的精神财富。或许只有儒家的“仁政”思想真正走进中国人的信仰深处并逐步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候,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将真正迈入梦想中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金莲.《儒家仁政思想客观价值浅探》.法制与社会,2009-06-15.
[2]丁小萍.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第61页.
[3]曹德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57页.
[4]吴立群《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的建构》[J].船山学刊.2008,(3).
[5]中华网论坛 中国空军上校戴旭震惊国人的演讲稿(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