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对比与分析

2016-08-01高磊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习语对比翻译

摘 要:习语是词汇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等。习语对文化有传承与记载的作用并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为英汉翻译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本文将从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中英文习语翻译作一些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习语;对比;翻译

作者简介:高磊(1982-),女,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1.引言

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制约着习语的产生与存在,他一方面反应地域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民俗民风特色信息,所以习语本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孤立地看待习语的存在,往往会难以理解或误解他们的含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所以产生出大量的音节优美,音律协调的习语,它们不仅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而且妙趣横生。

2.影响英汉习语的因素

2.1不同的地理环境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习语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人们在劳动中发现规律并悟出真理,从而创造出耐人寻味,比喻贴切的通用习语。我们知道,英国在历史上是一个航海业发达的岛国;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汉民族长期以来生存在亚洲大陆上,土地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至关重要的因素。西方人习惯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形容挥霍钱财,花钱大手,而汉语的表达方法则是“挥金如土”。在汉语的表达中,“东风”指“春天的风”, 辛弃疾有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因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往往是包含褒义,它多代表和煦温暖的。而英国地处岛国,濒临大西洋,属于北温带,西风从大西洋吹来,为英国人民带来春天的消息。雪莱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一位英国著名的诗人,他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用英国人眼中的西风歌颂了春的美。

2.2传统习俗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英汉习俗差异表现在多方面,例如在对待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他们的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受儒教思想的束缚,狗在汉语中往往代表着一种贬义,其贬义形象扎根于汉语文化中:如人们用“狐朋狗友”形容那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用“狼心狗肺”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的人、用“狗眼看人低”形容一些高傲自大的势利眼、用“丧家之犬” 形容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等等,就连鲁迅先生都曾声称带领人们要“痛打落水狗”,狗的待遇可见一般。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西方人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2.3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英汉习语中,很多习语与宗教有关。 在中国,人们相信“佛”的存在以及在人世间的能量。因此,民间盛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中国人一直视“天”为最大,皇帝被尊称为“天子”,封建王朝被称为“天朝”。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是上帝(god)创造了一切,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3.习语翻译所存在的问题

中外翻译理论家关于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瞿秋白提到的“等同概念”,及美国翻译家Eugene A·Nidar提出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翻译标准在不断地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有时,一些看似合乎逻辑的习语极易导致人们凭借直觉从字面或比喻意义去联想,造成理解以至表达的错误。

3.1切勿被表层含义所迷惑

例如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同中国成语“知子莫如父”很相近,但其实意义相反。中国成语“知子莫如父”强调父亲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而英语却用“It is (a wise father) that…”这种句型来说明即使作为父亲也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孩子。又如: there is no love lost between them.很容易被理解成“他们彼此恩爱,感情从未破裂”,而实际意思却是“他们相互憎恨,毫无爱情可言。”

3.2 具有口语化的表达法

例如:英语习语The man is the black sheep of family. 如果直译会被理解为“那人是全家的黑羊”这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无法理解。若翻译为“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

还有些成语要转换喻体才能被汉语接受,比如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like a hen n a hot girdle(像热锅上的蚂蚁),The leopard cannot change his spots(狗改不了吃屎)等等。

4.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 它是文化传播的方式,而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它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承载着不同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特不同的民俗民风等文化信息,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拥有丰富大量的习语,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正确理解英汉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差异,能够使我们在翻译中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林佩汀:中英对译技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7.

[3]冀一志: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原文传递 外语教学,1993.

[4]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习语对比翻译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