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生死观在唐传奇的体现
2016-08-01马千里
马千里
摘 要:道教生死观对唐传奇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篇文章将从道教生死观在唐传奇中的体现这个点出发来进行论述,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道教生死观。第二部分将以《离魂记》中倩娘,《霍小玉》中的霍小玉,《张老》中的张老为唐传奇中主人公的主要代表,分析道教生死观在他们身上的体现。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道教生死观;唐传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一、道教生死观
广义的“生死观”是指关于一切生命的态度和观念,而道教生死观主要是指人对生死的态度和看法。程群在其《道教生死观研究》一文中指出,道教生死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是道教生死观中长生不老的思想,以及对生命的重视程度。第二个方面就是对死亡的超越,道教对死亡的超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尸解技术,二是斋酸活动。
二、道教生死观在唐传奇中的体现
1.死亡原形复活结构
死亡复活结构之原形复活这一道教生死观见诸于许多著名的唐人传奇中。即传奇中的主人公死后以其原来的社会身份复活。在唐人传奇中,这类主人公经常是社会弱势群体,以女性居多。在唐传奇作品《离魂记》、《无双传》、《崔护》、《韦皋》、《张云宽》中都可以找到毫无反抗力的主人公通过这种复活方式继续社会人的生活。这几部传奇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他们抗争封建礼教的故事。
《离魂记》,唐代汉族传奇小说。共一卷,收入《太平广记》358卷,作者陈玄佑。本篇主要讲述了张倩娘因情死因情重生的爱情故事。原文中这样描写道:
“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篇末写到倩娘的离魂与肉体相结合时,巧妙缀上其衣裳皆重这样一个细节,给人以重生的真实感。陈玄佑把道教生死观中的死亡-原形复活结构应用于该传奇女主人公倩娘的身上,从离魂到还魂的过程,体现了道教生死观中的死亡、重生的观念。
死亡重生的另一种形式是死后不以原来的社会身份重生,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抱朴子·黄白卷》说:“人之为物, 贵性 最灵,而男女易形, 为鹤为石, 为虎为猿, 为沙为 鼋,又不少焉。 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 此亦大 物之变化。”道教坚信, 人死后可以以其他的生命形式存在,或化为鹤、虎、猿,亦或变为沙石,生命与生命之间是存在转化关系的。《霍小玉传》 中的霍小玉就是这种生命间转化方式的典型代表。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又一高峰。该传奇讲述了陇西书生李益和长安名妓霍小玉凄楚动人的爱情悲剧。李益最终妥协于严苛的礼教,辜负了小玉的深情。原文中这样写道:
“我为女子,薄命如斯。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面对爱情的幻灭和李益的薄情,小玉死了,作者却让她以厉鬼的形式复活,去报仇,去伸张正义,却不是以小玉原来的身份复活,而是转化为其他生命存在形式。
2. 肉体与灵魂的永生
道教注重生命的长寿,希望生命一直延续,是道教生死观在唐传奇中的另外一种体现,追求肉体与灵魂的长生, 是道教徒的最高企望。在唐代传奇中,很多优秀作品就是体现了道教生死观中肉体与灵魂的长生。《太平广记》中的《张老》、《张果》就是典型代表。《张老》讲述了一个种园子的老头与韦家女儿婚后得道成仙的故事。文中这样写道:
“忽然听到人们佩戴的珠玉撞击的声音,这个人体型魁伟,面貌年轻细嫩,细细看去,正是张老。”
作者塑造的张老的形象,就是道教生死观中典型的肉体与灵魂长生的典型体现,张老最终成为了仙人,生命得到了延续,让原本很弱势的种菜园子的张老头,得道成仙,还帮助了韦家度过了很多家难。弱势不在弱势,赢得尊重。
三、结论
道教生死观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希望人之生命能够尽可能地得到延续,并且认为不同生命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些关于生死的观点对于当时唐代传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老》中得道升仙的张老生命得到延续并且永生,道教生死观中永生的观念这两篇传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离魂记》中的倩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并且是以原形复活的形式使生命得到了延续,这是道教生死观中原形复活的典型代表。《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因情而死,并没有以原形复活,而是以厉鬼的形式复活,这与道教生死观中生命不以原形复活,而以其它形式复活的典型体现。
参考文献:
[1]程群. 道教生死观研究[D]. 四川大学, 007.
[2]葛洪.《抱朴子内篇》[M]. 中华书局, 2011, 张松辉译.
[3]鲁迅.《唐宋传奇集》[M]. 齐鲁书社, 1996.
[4]申春载. 道教与传奇[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