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国家的绿色发展思维

2016-08-01

人民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

【开栏的话】人民智库作为人民日报社的重要智库平台,是人民论坛智库型政论传媒集团的全新发展形态。自成立以来,人民智库充分整合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以及国内外理论界、学术、思想、传媒、实业和社会各方面优质智力资源,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人民论坛测评中心为依托,致力于中国地方治理能力评价体系、中国公众思想指数(公众向背指数)、思想家5000指数三大核心指数的构建。以此为基础,人民智库研究团队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重大议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多维度测评研究。从本期开始,人民论坛开设“人民智库报告”栏目,以刊发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最新成果。

环境问题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生态危机凸显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环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现代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问题?当前世界上关于生态文明有哪些理论派别?我们从中西方古代朴素的生态观中能得到哪些有益启示?人民智库将对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对当代流行的生态观给予述评。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治理生态环境已成为很多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发展潮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现代化进程,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现代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人们享受现代性带来的便利之时,生活也增添了烦恼。对物质、金钱的推崇渗透到社会之中,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扬弃受到广泛重视。

生态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

第一,资本的逻辑。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的推崇,让商人取代中世纪的神职人员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资本的增长成为了重要的目标。在这种“资本的逻辑”支配下,经济增长(资本增值)是社会最重要的导向,不能增值的资本毫无价值,经济便会凋敝,由此,消费也就变成了推崇的对象。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不只是满足需要,而是制造需要,例如人们把自己的汽车从本田换成奔驰,已不仅仅是满足汽车的代步功能,而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消费档次。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与消费相关,整个社会都要满足这些制造出来的人类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增长,服从“资本的逻辑”。由此制造出来的消费欲望是反生态的,“每一资本单位都是‘不增长就灭亡;每一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拓展市场扩大利益,否则就会失去其在资本主义中的等级地位。在经济发展以消耗其他一切为前提的机制下,通过不断扩大领域追求利益,是自然的不断贬值,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危机”。

第二,经济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主义取代国家主义成为社会价值的主流。财富成为了人们追逐、崇拜的对象。经济价值成为首要的价值甚至决定国家的政策,其他的价值要从属于经济价值。经济主义认为经济至上,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消除贫困,提高人们的参政意识,推进民主进程,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增长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动力。

但正如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John B.Cobb, Jr)批判的那样,经济增长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非以穷人利益为中心,如果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核心并非后者,造成的结果会是富人更富,财富愈发集中于富人手中,并不能解决穷人的贫困问题。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以及大自然自身吸收垃圾废物的能力都决定了无限制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技术的发展虽然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限制性条件,因此经济不会无限增长下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策会带来环境的恶化,人们必须直面环境问题,而不是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回头解决环境的问题,那样的话环境会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经济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就是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其共同点在于,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即多赚钱,即时消费。

第三,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将对物质的占有视为人生的重心,获得财富是个人生活的目标与方式,以物质评价事物和活动的价值,拥有的物质多少也决定了快乐的程度和社会地位,用消费行为获得生活上的满足。因此,消费主义是物质主义的最明显的代表。消费的层次彰显了人的层次,消费能够带来他人的尊敬以及自身的精神满足。

虽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追求更多的物质生活、更多的消费,但过高的物质主义倾向并没有带来同等的幸福感,而在消费社会中,任何关系都被物化或商品化,商品取代人成为文化的主体。事实上,人没有什么本质可言,正如存在主义早已申明过的,“存在先于本质”,物质、消费更不会是人的本质。经济主义引领的文化培养了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与习惯,塑造着人们的生活追求与价值选择,刺激物质主义的价值追求,引领人们贪婪地追求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的运作需要消费者,只有消费大量超过需求的物品,才能够维持资本的运作,由此带来巨大的浪费和相应的环境问题。

第四,物理主义世界观。物理主义世界观认为万物皆是物理的。这种世界观与十八世纪流行的深受马克思批判的机械论同源,甚至可以说是机械论的变种。由十八世纪的“人是机器”的观点,变为“人是物理实体”。在本体论上,预设了古希腊的原子论的还原论,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基本粒子、场等物理实体,如果发现上述物理要素的规律,就揭示了世界的终极定律。例如,著有《广义相对论与引力论》《最初三分钟》《终极理论之梦》等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史蒂芬·温伯格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曾写道:“人们持久的希望之一就是,找到几条简单而普遍的规律,来解释拥有其全部外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大自然为什么会如此。此时此刻,我们所能得出的最接近大自然的统一观点是按照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来描述的。”物理主义者支持人类探索自然的奥秘,进而对自然进行征服与统治。

第五,科学万能论。科学万能论也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论调,即认为科学技术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包括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内的一切问题,不需要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科技的进步可以让一切垃圾成为资源,即使现有的环境问题,也是由于科学没有足够的发达而产生的,只要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切环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不可否认,科学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与舒适,但同时也对自然进行了大量干预,破坏了环境,产生了大量垃圾。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表明,科技的进步无法阻止大量生产产生的大量排放,这种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工业文明所无法克服的。即使相信科学万能论的人们,也无法回答如果在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自然就由于人类的过度生产而枯竭,那个时候人类该如何自处。因此,科学万能论不能代替生态文明建设。

以上观念流行的现代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其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如今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提出走出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的观点,很多国家制定了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相关的规定,我国“十三五”纲要也将给建设生态文明相当的重视,生态价值观的影响日益重要。事实上,早在现代工业文明之前,人类就已出现朴素的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历史溯源与当代理论派别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由此开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也随之产生,1987年的长篇报告《我们的未来》,让“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走入人们视野。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还是由我国首次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在现代工业文明席卷全球之前,中西方均存在朴素的生态文明。

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雏形:原始印第安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提出一个问题,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步,是否一定要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他在寻找保护生态道路时,关注原始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原始印第安人对其生活的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了解,采集、捕鱼、狩猎等活动都遵循其生活环境的规律与周期,留给自然休养生息的时间,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内进行农业活动。同时,围绕自然的生态周期安排生活,例如,印第安人的住房是可拆卸和移动的棚屋,适应生产的流动性。诚然,这种生态智慧是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下被迫产生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北美大陆,其生态智慧是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雏形。

中国儒家、道家:朴素的生态思想。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思想一直是摒弃物质主义的。二者都重视内心的修炼,而不是外在的享受。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说,道才是其人生追求的价值,而非物质、消费。道在日用常行之中,“道不远人”,对物质的依赖是内心修炼不够的体现。孔子在问及弟子们的人生理想,面对弟子们出将入相、成就霸业等诉求,只是赞同曾点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理想。对人生的超越、自由的追求才是孔子所认可的。

而道家对物质的摒弃则更明显。“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明确告诉人们过于追求感官享受会伤害自己,包含明确的反物质主义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是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含义(虽然道家的自然与自然界含义有别,但尊重自然规律是道家赞同的)。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思想,更是主张对物的超越,顺应自然,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中国儒家、道家,包括佛家的“内省”思想,都强调人内心的修炼,遏制贪欲,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这是非常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历史不断发展,今天的生态文明当然不可能重返古代文明,但从中国古代思想中吸取营养,如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仍是值得思考的。

现代生态理论派别:修补论和超越论。虽然国外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不经常出现,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实践,很多都是生态文明的范畴。有学者将现有的生态文明理论划分为两派:修补论和超越论。①

修补论肯定现代工业文明,认为由于缺失生态文明的内容而导致了环境问题,只需补上生态文明这一维度,现代工业文明仍然可以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得以延续。因此可以笼统地将之称为修补论。修补论认为,生态文明只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一种文明样态。在经济方面,认为资本主义可以“绿化”,只要诉诸市场,“谁污染谁治理”,即对污染收取费用,就可以保护环境,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而发展才是必须要坚持的,保护环境不能阻碍经济发展。在关于科学技术方面,修补论者大都相信科技万能论,认为科技是不断进步的,只要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并得到很好的应用,环境问题可迎刃而解。与此呼应,物质和消费也是不能舍弃的,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是为了拥有更多的物质,更好的消费。

超越论激烈批判现代工业文明,认为现代工业文明是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只有超越现代工业文明,建设崭新的生态文明,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这一派将生态文明看成是独立的文明样态,是与现代工业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在关于经济方面,超越论认为资本主义本身就与生态、绿色相矛盾。例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科威尔(Joel Kovel)认为,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交换,而不在使用,带来的后果就是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商品化,破坏了自然自身的生态系统运行规则,他在《自然的敌人:资本主义的终结还是世界的毁灭》一书中提出,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美国左派思想家布克金(Murray Bookchin)认为,地球生态系统承载的极限就是资本增长的极限,这与资本的逻辑即资本的无限增长是矛盾的。超越论认为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科学技术方面,超越论主张科技的生态转向,从追求征服自然到以人为本,维护生态环境。同时,超越论者也摒弃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建议

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日益严重,单纯地对环境进行治理已经不能解决生态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全方位的发展转型。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治理污染取得了积极进展、顶层设计和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给环保执法提供依据,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监督意识都有很大提升。但相较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滞后的,存在治理实践落后于理念、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环境管理体制落后、市场经济与生态治理关系处理不好、执法不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综合梳理了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提出以下建议。

转变治理主体的观念,提升生态素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公众,都是治理主体,都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摒弃现代工业文明的物理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观念,转向生态主义。明确自身在生态建设中的责任,履行职责,形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合力。同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社会达成生态建设的共识,成为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

建立成熟、完备的、服从生态学规律的制度体系。好的治理理念和明确的治理主体,需要与之相应的制度体系才能把理念落实,主体行为得到规范。生态文明治理制度不能受制于“资本的逻辑”,而是要符合生态规律。建立包括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和基于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明确生态主体的责任分工,自然资源的产权、土地开发保护制度、资源管理和节约制度等。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信息公开,完善听证会等公众参与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同样需要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探索、选择适合我国的生态治理道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城市。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集约型农业。

制定完备的生态文明法律。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国目前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必须完善法律这一最高层次的顶层设计,才能依法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现有的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缺乏统领性的法律,而且力度不够,刚性约束不足,给执行中留了大量自由裁量的空间,非常不利于生态治理的实际效果。生态文明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方方面面,必须形成完备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的全方面和全过程。

科技转变,促进生态科技发展。将追求征服的科学技术转向保障人类安全,维护地球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科技发展。鼓励企业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环保技术,加快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联合攻关节约能源、循环利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等关键性技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财政支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开展全民生态教育,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大中小学的课程,摒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采用丰富多彩,百姓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的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赵鑫洋)

【注释】

①卢风:《非物质经济、文化与生态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3页。

责编/张夏梦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
遵守规则文明出行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永不失落的文明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