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可以放弃新闻专业主义吗
2016-08-01谢金文
谢金文
近年来新闻媒介的日子不太好过。报刊销量大跌,许多报刊被迫出售或关闭,连《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这样的大牌也未能幸免。电视台收入骤降,有的出售,有的降低格调以迎合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也并非只有凯歌。听说过新媒体发了大财的,但没听说新媒体的新闻平台赚了大钱的。那么,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介面临哪些困境呢?
效益的困境。这里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媒体崛起后,传统媒体受众流失,广告收入也随之流失,经济效益自然好不了。更要命的是,一方面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流失,另一方面有些传媒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发展,还不惜降低品味,以低俗化、刺激化、娱乐化来吸引受众。新媒体中的娱乐平台、商业平台蒸蒸日上、如火如荼,新闻平台受众虽多,然而并没有找到很有效的盈利模式。信息技术公司等机构的新闻平台自知在严肃高级内容上不如传统媒体,故有的从受众兴趣而不是他们的根本、长远利益出发。那些耸人听闻、不顾实际内容的标题便是表现之一。于是靠新闻提升机构的美誉度、间接获利的设想也大半落空。
选择的困境。社会的质量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人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媒介。个人接触到的世界不同,作为客观世界反映的主观世界也不同。在传统媒体时代,个人接触的“媒介世界”差异较小;而在新媒体时代,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自己的选择。人选择媒介,媒介影响人,进而影响人对媒介的再选择,如此循环,会形成个人素质的马太效应。新媒体使选择媒介的自由自主程度提高,这既是好事,又不是好事。如果选择时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所选媒介和内容就会同质化,造成因“偏食”而“营养不良”;如果选择者能力有限,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就还不如由别人给他做选择。他们自己营造的“媒介世界”,有可能会更糟糕。
如何走出困境?历史上没有过数字化新型媒体,但新闻媒介遇到过与现在相似的情况。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廉价报纸兴起时,原有的主流——政党报刊受到越来越强的市场挤压,即使降价也无济于事。而廉价报纸缺乏赞助资金支持,新冒出来的同质化竞争对手又多,生存艰难,多数自生自灭了,剩下的也大都只能靠离奇、低俗、刺激、轰动性内容包括假新闻来迎合传媒素养尚不高的受众。后来美国报纸的市场,既非政党报刊卷土重来,也非低级的廉价报纸独霸天下,而是既廉价又高级的商业性报纸成为了主流。
新闻媒介创造效益的关键因素是其效用、成本和方便性。廉价报纸有过几十年的失败历史,终于借助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风,靠满足新兴工业城市中芸芸大众的效用,靠生产技术突破和广告收入增加而降低成本,获得了划时代的成功。
当今新媒体新闻平台的效用不仅基本可取代传统媒体,而且在新闻和时事评论的时效性、全面性、丰富多样性,以及信息分享、意见表达等方面,还远超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方便性,包括接触、选择、搜索、储存、检索、反馈等,更是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新媒体还将继续大大提高效用、降低成本和增加方便性,其扩大市场之快也将继续超出许多人的预料。
然而传统媒体也不是一无是处。报纸白纸黑字难以抹去,可信度高,这对于新闻传播是很重要的。广播可非专注地听,即“一心二用”地听,在许多情况下是新媒体的看无法替代的,如散步时、开车时、购物时。电视的大屏幕可有很高的清晰度、很强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
如果说,过去的结束政党报刊时期、低俗廉价报纸时期和提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建立问责机制、提倡新闻专业主义、开展公共新闻运动、发展公民新闻理论与实践等,都是从传者方面解决问题,那么现在和将来,在继续这些积极努力的同时,需更多地从受传者方面来解决。提高他们的传媒素养,包括对各种媒体的长处和短处、对新闻及其媒介的评价标准等的认识,并通过媒体品牌、媒介批评等帮助他们选择优质的媒介和内容,使市场的力量成为促进传媒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优胜劣汰的正能量。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谭峰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