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影潮流对早期国产影片创作的影响
2016-08-01奚军秀
[摘 要] 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下,早期国产电影对欧美电影潮流有着明确的立场和审美态度,对“外来品”一贯保持着政治上的批判,然而早期国产电影的发展与这些“外来品”的隐性联系却自始至终没有脱离开。虽没得到正面肯定,却又密不可分。因此,早期国产电影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等欧洲潮流的态度,也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的即是欧美国家电影潮流对早期国产影片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早期国产电影;欧美电影潮流;创作特点
就外来影响而言,早期国产电影无疑主要受到苏联电影的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早期国产电影发展中的外来影响因素是单一的。
一、政治上的批判、艺术上的延续
因为在早期国产电影的发展道路上自始至终受到欧美电影潮流的影响,以至于在保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发展主意识之外,还主要受到两股力量的影响,一个是美国好莱坞,一个是苏联。电影相当于一部文化传播机,电影的故事内容就是该文化中的核心结构。然而,最初给国产影片带来深远影响的并非夹杂在其中的文化冲击,而是叙事手法的运用。以格里菲斯等为代表的电影人创造出了好莱坞丰富灿烂的梦工厂世界,其叙事美学的形成不仅是早期中国民族电影发展的支撑点,也是苏联学习的方向,由此可见好莱坞电影的艺术魅力。电影艺术的表现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蕴含其中之外,更为关键的要靠叙事手法将其呈现,再丰富的内容如果没有叙事美学的衬托,也会尽显苍白。由此可见,我国最初的一批电影人尽管在表象上显现出向苏联电影学习,其实始终未曾摆脱掉好莱坞电影的烙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电影原本就与好莱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该同源效应的产生却是在“一战”后,也就是1919年随着影片《党同伐异》在苏联放映的成功,自此,在以后10年中好莱坞的印痕便一直存在于苏联电影世界里。而作为基于政治立场向苏联学习的早期中国左翼电影人,自然也会被这种推崇之风所影响。
美国好莱坞是电影叙事美学产生的真正源头。尽管潜移默化中中国早期左翼电影人受到来自好莱坞的影响,却一直固执地持有向苏联电影学习的口号,而“自欺欺人”地掩盖掉间接接受好莱坞的铁定事实。好莱坞的叙事美学成就了苏联与中国的早期电影,如果将它们三者选择一个纽带进行连接就是“戏剧式电影”的叙事美学。那么不论是苏联、中国,还是美国,都在其影响下对电影文化进行着无意识传播,而这种传播恰恰是对好莱坞无意识性的延续。这既是一种艺术形态上的潜性表达,更是一种话语的转述过程,它是政治的利刃无法割断的。当中国早期左翼电影人意识到他们求助于苏联的普多夫金实际上就是学习好莱坞之时,好莱坞的影响早已遍及全世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尽管国家政治意识丝毫没有被弱化,中国、苏联也不曾正面推崇对好莱坞的学习,却依旧没有挣脱掉好莱坞叙事美学对于他们的影响。
在“反右”思想出现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产电影都与好莱坞保持着这样一种“暧昧性”关系,直到“反右”运动出现后,这种形式与规则才被打破,也使得潜在的好莱坞叙事模式被赤裸裸地抬到社会主义的桌面上来讨论。喜剧亮点、爱情桥段和叙事技巧的运用,不得不承认从专业的艺术角度来剖析,这三点的确是主导早期国产电影的重要线索,也是研究早期国产电影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关于早期国产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关系,没有通过类似于好莱坞那样的“暧昧性”桥梁来进行连接,但不可否认,早期国产电影在自身发展中的确受到了其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真实情景的再现,出现于二战后。该主义主要侧重于对意大利普通大众的生活和与之相关的东西进行主流价值观表达,并对社会中个人存在的发展状态进行深刻描写与阐述,影响意义深远。这样一种简单明了的“写实主义”,正因为它切合于现实,切合于当下,因此被誉为“进步电影”。它也因其平易近人的生活化风格描述而轻易地笼络了观众的心,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在那一时期,诸如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橄榄树下无和平》《擦鞋童》《她在黑暗中》等,将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以影像画面的方式传播,而中国早期左翼电影人也被这种具有亲和力、“真实化”的表达方式所影响,特别对“十七年”电影更是意义非凡。
电影艺术通常体现于通过叙事手段展开不同的情节,从而呈现给观众不同的故事画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影响中国早期国产电影的隐性因素,自始至终都得到过很高评价。尽管早在1957年著名导演成荫就受其影响创作出作品《上海姑娘》,甚至后来中国第四代导演在此学习基础上依旧有所延续,却依旧没能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得到相应地位的肯定。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它的“身份”标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的产物,从一开始它扮演的便是一个批判者角色,归根结底,它依旧会带有资产阶级色彩。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对资产阶级的艺术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论它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标准,它终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因此,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尽管对中国早期国产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依旧是处于备受冷落的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产电影主要以苏联的叙事结构为基础,尽管在前边我们已经提到过,苏联也是受好莱坞的影响,从侧面来论,这里边丝毫不排除对好莱坞叙事美学的探究与肯定。然而,在面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特定影响意义时,苏联并没有对其肯定。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跟风学习情绪,采取了保守的观望态度。苏联成为中国电影人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间的传播纽带,如果苏联顺畅了这条纽带,那么中国报刊就会对其艺术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反之,则会直接采取否定的态度,丝毫不顾及左翼电影与之密切的联系。尽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始终处于如此尴尬的地位,却还是诞生了如《马路天使》这样优秀的作品。这无疑再一次强化了中国左翼国产影片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间的实质性关系,也提醒人们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对中国国产影片同样构成重要影响的叙事手法,不论其地位是否被提升,都不可否认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如同分析一件作品的好坏一样,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同样需要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相对地看待。苏联电影界过多地将弊端性归结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身上,充满了固执化、刻板化的教条分析逻辑,而对于符合自身“身份”的则是强调“党性”与“人民性”。尽管这种极端的否定全部的做法并没有持续太久,也并非代表所有的电影人,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劣势形态下的文化产物的确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于是,在电影界、文艺界,一种理性的声音响起,这就是关于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平反”,认为只有不再过于执著地以错误的思维来对待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采取理性分析、辩证的态度来对待这种存在性,而不是全盘否定它的一切。用极端的发展态度来评价其艺术的“进步性”,或是刻意强调它的“局限性”都是不科学的,只有用辩证的思维来权衡它发展的“功”与“过”才是稳妥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已经不仅仅是电影艺术手法的普通身份,它更具有了政治意义上的倾向判断。这种不明的强加使得它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夹层中很难存活。苏联固执地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才符合电影艺术形式发展的标准,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吸纳采取了强硬的批判态度。这种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比较来讨论胜负本身就充满了荒谬性。于是将德·桑蒂斯和德·西卡的创作归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畴成为必然。而一直追随苏联态度的中国电影界自然顺理成章地紧随其后。于是可以说,是中国左翼电影界否定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使我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对待它。
三、新浪潮的影响
中国国产影片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延续了“不为重视”的外来文化批判思想。面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如果我们将它界定为一个词汇,用冷漠加以形容的话,那么,对于法国新浪潮的汹涌而至,则是全力地批判,决绝地拒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早期国产电影是处于独特历史结构中的产物,于是,它的主要美学特征里边政治意义占据了主导性思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属于现实主义,切切实实的存在感是其主要特征。而法国新浪潮主义被视作“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它在政治意义上有了一个划分类别的标签被强加贴附,于是,在世界分化类别严重的政治敏感时期,受到批判成为理所当然。法国现代主义脱离了社会主义生活的本质,它与社会主义的作品相比,看似生动了许多,实则为了取悦观众“几乎无例外的是色情、淫乱和犯罪行为的混合物”。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立场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作品,如果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小资情调的话,那么法国新浪潮中的现代主义却是资产阶级错误认知的阴暗面流露。而这样严厉的批判言论出现于中国全国文艺会议中,足以说明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性。
对于法国新浪潮的肯定评价并非不存在,只是存有时间不多。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政治气氛缓和的文艺形态下,对于法国新浪潮也曾有过部分的肯定,瞿白音的《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中,就试图以新的艺术思维形式促成对新艺术思潮的学习,其中包括法国新浪潮。然而,一切还未来得及尝试,随着苏联魏茨曼一篇题为“西方电影中的弗洛伊德主义”的文章被译出,关于对法国现代性的良性评价再一次开启了终止模式。该文章间接地批判了法国新浪潮主义,认为该主义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更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保守性标准,现代主义中所包含的内容充满了资产阶级“病态因素”。尤其依据弗洛伊德学说而衍生的非理性主义、生物主义等观点的提倡,更是彰显出纯粹的资产阶级腐朽论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不适合于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而中国对西方电影艺术思潮的积极性评价,至此消失。
我国早期国产电影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段西方思潮踊跃而现的时期,如果抛开政治层面的束缚与局限,那么对于西方思潮的积极探索,势必会得到很好的应用,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规限,的确很难做到让国产电影发展锦上添花。即便如此,通过少数内部放映的影片,例如《四百下》《广岛之恋》,还是让中国部分观众感受到了法国新浪潮所带来的艺术形式上的冲击。甚至作为电影人总有冲动想拍摄与之类似的作品,虽然最后无果而终,但不得不承认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与震撼是很难用政治思想所掩盖的。被称为“北影四大帅”之一的凌子风作为想要“吃螃蟹”的第一人也充分说明了此问题。法国新浪潮始终没能作为电影艺术的标榜被公开提及,即便有人挺身而出为此伸张,由于政治层面原因也很难摒弃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而公然采取宏大立场来进行西方新派艺术思想的采纳。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在如此近乎严苛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依旧可以在某些国家的某些作品中寻找到蛛丝马迹,苏联的塔尔科夫斯基和帕拉让诺夫等电影人的作品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中国的《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作品也是受到其中的影响而出现的。这种学习的浪潮被含蓄地称为“隐抑的新浪潮”。总之,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对于西方艺术思潮的不接纳,并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彻底斩除掉电影艺术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受限是必然的,而影响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周艺,饶曙光.方沛霖:早期国产商业电影风向标[J].电影艺术,2010(02).
[2] 袁庆丰.纠结:生成早期国产电影史前史回顾的文化视角与逻辑判断——以1999年中美合拍片《西洋镜》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
[3] 袁庆丰.中国现代文学和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关联——以1922~1936年国产影片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04).
[4] 任秋钢.早期国产影片中的生态元素[J].电影文学,2015(09).
[作者简介] 奚军秀(1977— ),女,陕西白水人,硕士,西安外事学院南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