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
2016-08-01谭家斌
谭家斌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这一工作的运行机理,对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各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文章也对这一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传承与保护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于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行机理;传承与保护
一、引言
中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文化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递有着重要意义[1]。但现阶段由于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理念等原因,我国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众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这一工作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理分析
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需要明确工作中各要素的运行机理,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有效发现在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①主体:非遗传承的主体指参与到非遗传承活动中,并愿意将自身技艺进行传授的个人或是群体;而非遗保护的主体则更加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个人以及社会媒体等多种群体;②客体:非遗传承的客体包括各种文化遗产的的表演形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工艺品等;非遗保护的客体指保护工作中的传承人与传承对象,这一要素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③载体:非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以人作为传承的载体,在传承过程中必须依靠非遗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来进行,因此在非遗保护中必须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④路径:非遗的传承路径主要是人民的广泛参与以及传承人的口传心授;非遗的保护路径则较为丰富,包括静态形式的保护以及对传承人的活态保护,具体包括相关法律政策、非遗教育、市场化发展等,非遗的保护路径没有固定方式,只要有利于活态传承的活动都可以被视作保护路径[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的恶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这给非遗栖息地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相比于传统的民俗文化,现代年轻人更加推崇城市文化、潮流文化,同时国外文化的不断渗透也使得极少数年轻人愿意了解、认识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给传统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次,自然灾害等非人为的破坏也是影响非遗传承的重要因素,在自然灾害中非遗将受到不可修复的严重损坏,因此也是造成非遗传承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传承链的不断中断
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因此其对于传承人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而随着非遗传承环境的不断恶化,多数非遗传承人已经属于高龄人群,但现代年轻人相比于传统技艺更加青睐现代文化,因此只有极少数年轻人愿意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这就导致了非遗传承链条在不断中断。在过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六十年间,包括戏曲、舞蹈、语言在内的多种非遗数量却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传承链的断裂已经成为了影响非遗传承的重要问题[3]。
(三)传承机制的不完善
非遗的传承工作需要依靠完善的传承机制,但现阶段国内还未形成科学、完善的传承机制,这给非遗传承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虽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陆续展开了多种传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国内的非遗传承机制仍然存在很大不足,无法对数量众多的非物质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传承,也没能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因此必须对加快对传承机制的完善工作,从而使政府、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展开更加系统、科学的非遗传承工作。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非遗保护的认识性不足
首先,政府没有正确认识到非遗保护工作中经济效益与文化效应之间的平衡关系,现阶段政府的非遗保护工作更多的是以申遗为工作重点,希望能够通过申遗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如果一味地强调非遗的商业性质而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保护将失去非遗保护工作的真正价值,为了获得非遗的经济效益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创造非遗的现象,这种非遗过热现象不但无法对非遗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会给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伤害;其次,政府在非遗保护中过度重视了对非遗形象工程的建设,地方政府为了申报非遗项目而盲目进行非遗形象的塑造,而一旦申遗通过后,非遗的保护工作将被再度忽略,这就使得申遗工作失去了其文化保护的真正意义,无法真正达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目的;同时部分区域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入了过度开发的误区,这些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缺乏科学的保护与开发意识,没有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非遗开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超负荷开发的现象,给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严重损失[4]。
(二)非遗保护机制不完善
我国非遗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审机制的不健全,二是监督机制的缺失。首先,在地方非物质遗产申遗的评审工作中,政府为了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仅仅从申报流程以及范围等方面进行,而缺少对非遗项目真实性的严格审查工作,这种做法将给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5];其次,政府也缺少对申遗通过地区保护工作的监督机制,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非遗保护全周期的监督工作,防止出现申遗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虚假申遗以及轻保护现象,从而使得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发挥其真正价值。
五、结语
本文重点分析了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主体、客体、载体以及途径四要素的运行机理,分析了现阶段非遗传承中面临的环境恶化、传承链中断、传承机制不完善问题,同时也探究了政府对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认识性不足以及保护机制不完善问题,希望文章的分析能够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而对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展开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文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 2012(03):100-105.
[2]周志勇.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湖南大学,2007.
[3]李任.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李焕.从法社会学角度浅析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与问题[D].甘肃政法学院,2015.
[5]史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 大众文艺,2015(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