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的《伤寒论》六经病证用药规律研究
2016-08-01李瀛隋毅
李瀛 隋毅
摘要:目的 建立《伤寒论》六经病证药物子网,基于药物子网的拓扑性质分析,揭示《伤寒论》六经病证用药规律。方法 将《伤寒论》方剂按照六经辨证进行分类,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将药物抽象为节点,分别建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药物子网,分析各药物子网的节点度、网络连通性拓扑性质。结果 治疗太阳病、太阴病的主要药物为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治疗阳明病的主要药物为大黄、人参、杏仁;治疗厥阴病的主要药物为干姜、当归、细辛;治疗少阴病的主要药物为附子、茯苓;治疗少阳病仅小柴胡汤数据。任意两经子网间公共节点计算显示,治疗太阳、阳明、厥阴、少阴病的方剂具有较多相同药物,太阴与少阳病证药物子网数据较少,且多为其他经子网方剂添加少量新药物而组成。结论 《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用药规律存在差异,对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复杂网络;六经药物子网;拓扑分析;用药规律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8.011
中图分类号:R222.2;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8-0037-05
《伤寒论》阐述了外感病证及其并发证和变证的病因及治法,全书将外感病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六类,确立了疾病按六经辨证论证的思想。
《伤寒论》认为外感病是由于人体感染寒邪,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初始阶段寒邪侵入体表,表现为太阳病证;当寒邪由表及里传入阳明肠胃时表现阳亢热极的证候,此为阳明病证;而少阳病是寒邪已离开太阳之表,尚未到达阳明之里的阶段;若三阳阶段疾病未得到治愈,疾病就会转入三阴,而厥阴病证是正气和邪气作最后抗争的阶段,若阳气由衰而转复,则表示疾病好转,否则病势重危[1]。
《伤寒论》方证辨治规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2-6]。然而,目前鲜有根据六经辨证将方剂分类,探索不同经病证用药规律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复杂网络理论,根据六经将《伤寒论》的方剂进行分类,将药物抽象为节点,构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证药物子网,分析各子网的网络拓扑性质,探讨《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整理与规范
选取《伤寒论》[7]六经辨证部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3篇,辨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并治5篇)共8篇381段条文进行整理。条文序号依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版《伤寒论》,其中1~178条为太阳病,179~262条为阳明病,263~272条为少阳病,273~280条为太阴病,281~325条为少阴病,326~381条为厥阴病。
全部条文分为3类:A类为基础症状(提纲证)条文,如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B类为有治疗方剂条文,一般包含症状、治疗方剂以及方剂的药物组成,如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C类为其他条文,这类条文非提纲证,亦无治疗方剂,如条文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在整理时,选取A、B类条文,如条文中含提纲证,则将其一同作为该条所描述的临床症状。如上述第12条包含太阳中风提纲证和本条症状两部分。太阳中风提纲证由条文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给出;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和干呕是本条症状。所有症状均采用原文描述,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规范方剂的药物组成。现代观点一致认为为错漏者,根据公认观点[8-11]进行修正,如第14条桂枝加葛根汤去麻黄;现代观点尚有争议者则尊重原文,如第40条方后注之“去麻黄”。药物名称尊重原文,如“连轺”“黄檗”“芒消”等均保留了《伤寒论》原文写法。本研究不标注药物炮制方法,如原文中“附子炙”“附子生”均统一为“附子”。
1.2 药物网络构建方法与网络拓扑
按照六经辨证分类将纳入方剂分为6个部分,每部分分别构建药物子网,其中节点为药物,若2味药物在同一个方剂中出现,则连边。对构建的药物子网进行拓扑分析,分析其连通性及节点度,并结合药物药性和配伍规律进行分析。
将原始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R3.1.1.编程构建网络结点和连边,采用Gephi0.8.2软件实现网络可视化。
2 结果
2.1 药物网络构建示例
以条文12为例。症状为太阳中风(太阳提纲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使用的方剂为桂枝汤,该方剂中包含药物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据此构建图1所示的网络。
网络的连通性是指网络中任意2个节点均有1条路径连接。如果构建的药物网络不连通,即由2个或2个以上的连通部分组成,则说明不相连通的部分所包含的药物节点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方剂中。节点度是指该节点的邻居数,对于构建的药物子网而言,节点度的实际含义是该药物可与多少其他药物构成药对在方剂中使用,该值越大,说明该药物在方剂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2.2 太阳病证药物子网
构建得到的太阳病证药物子网由60个节点340条边组成,分为2个各不连通的部分(见图2)。赤石脂和太一禹余粮构成1个连通部分,其余药物节点构成1个连通部分。赤石脂和太一禹余粮是条文159的方剂赤石脂禹余粮汤的药物成分,该方剂治疗的病证为利不止,而这2味药均具有涩肠、止血的功能。
太阳病证药物子网节点度见表1。甘草的节点度最大,说明甘草与其他药物组成药对使用的次数最多。节点度排序前10位的药物是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半夏、人参、芍药、大黄、黄芩、干姜,其中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可构成桂枝汤,可见桂枝汤在太阳病证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阳明病证药物子网
构建得到的阳明病证药物子网由39个节点120条边组成,有1个孤立的节点,其他药物节点组成1个连通部分(见图3)。孤立节点所示药物食蜜可构成方剂蜜煎,治疗阳明病(提纲证: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自汗出、小便自利。
阳明病证药物子网节点度见表2。与太阳病证药物子网类似,甘草的节点度最大,不同的是杏仁、大黄、人参的使用比桂枝要多。因为阳明病的提纲证是不更衣、内实和大便难,杏仁多脂质润、善润肠燥,因此为治疗阳明病证的常用药物;而大黄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主要药物,阳明病证的治疗以承气汤为主。此外,当患者太阳病传变至阳明,而在太阳病阶段服用桂枝汤致大汗出,体内津液损伤,故在治疗时以人参补气固脱。
2.4 少阳病证药物子网
少阳病证部分只给出了小柴胡汤1个方剂,其组成药物(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包含在太阳病证药物子网中,故少阳病证药物子网图略。
2.5 厥阴病证药物子网
厥阴病证药物子网由39个节点、222条边组成,分为3个不连通部分(见图4)。栀子、香豉、瓜蒂、赤小豆组成1个连通部分,大黄、厚朴、枳实组成1个连通部分,剩余药物组成1个连通部分。肥栀子和香豉组成栀子豉汤,赤小豆、瓜蒂和香豉组成瓜蒂散,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小承气汤。这些药物组合只在个别方剂中出现,发挥特定功效。
厥阴病证药物子网节点度见表3。与太阳、阳明病证药物子网比较,厥阴病证药物子网中干姜、当归、细辛的节点度较大,这是因为厥阴提纲证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而干姜之温能除寒下,可用干姜辛温以救其寒,当归性温,味甘、辛,可用于补血活血,细辛性温,有祛风、散寒、温肺、行水的作用。
2.6 少阴病证药物子网
少阴病证药物子网由41个节点124条边组成,由2个互不连通部分组成(见图5)。猪肤、白粉、白蜜组成1个连通部分,剩余药物组成1个连通部分。猪肤、白粉、白蜜组成猪肤汤,治疗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症状。
少阴病证药物子网节点度见表4。与太阳、阳明、厥阴病证药物子网比较,少阴病证药物子网中附子、茯苓的节点度较大。少阴寒化证治宜温经扶阳,而附子性辛温,具有补火助阳、莠寒除湿的作用,茯苓性甘、淡、平,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2.7 太阴病证药物子网
太阴病证药物子网由6个节点18条边组成,为1个全连通网络(见图6)。太阴病条文中只包含2个方剂,分别为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都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添加新药物,加芍药治疗腹满时痛,加大黄治疗腹满大实痛。
2.8 公共节点数
两经病证药物子网间公共药物的节点数见图7。太阳、阳明、厥阴、少阴病证方剂包含很多相同药物,阳明病证与厥阴、少阴病证方剂共同药物也很多,太阴与少阳病证条文所含方剂很少,且均由其他经药物方剂添加1味或几味药物组成。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复杂网络理论,根据六经辨证将《伤寒论》的方剂进行分类,将药物抽象为节点,2味药物若在同一方剂中出现则连边,构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证药物子网,对每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节点的度、网络连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草、大枣、生姜、桂枝、芍药(桂枝汤)是治疗太阳、太阴病证的主要药物;杏仁、大黄、人参是治疗阳明病证的主要药物;干姜、当归、细辛是治疗厥阴病证的主要药物;附子和茯苓是治疗少阴病证的重要药物;而少阳病只给出了小柴胡汤1个方剂。对任意两经子网的公共节点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太阳、阳明、厥阴、少阴病证方剂包含很多相同药物,阳明病证与厥阴、少阴病证方剂共同的药物也很多,表明太阳、阳明、厥阴和少阴病证间联系较紧密;太阴与少阳病证条文所含方剂很少,且均由治疗其他经病证方剂添加1味或几味药物组成。
参考文献:
[1] 李家邦,高鹏翔,刘义海.中医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 杨涛,吴承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伤寒论》方证知识库的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9):2033-2036.
[3] 陈丽平,蔡永敏.《伤寒论》药对使用规律关联规则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2):808-811.
[4] SHAO F J, SUN R C, SUI Y, et al. Analysis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orders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C]//Proceedings of the 2013 IEICE General Conference. Gifu:IEICE,2013:19-22.
[5] 邵峰晶,周永红,孙仁诚,等.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的《伤寒论》研究[C]//张子柯,周银座,刘闯,等.大数据下复杂网络的机遇与挑战——第九届全国复杂网络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3-213.
[6] 汤尔群,任廷革,陈明,等.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伤寒论》方证知识挖掘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4):31-34.
[7] 张仲景.伤寒论[M].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8] 姜建国.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9] 熊曼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第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10]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1]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