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地籍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6-08-01孙敖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资源管理土地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地籍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地籍管理》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其课程体系内容与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本领域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根据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设立了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了 《地籍管理》教学内容新体系,体现了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参考国土项目实例,以项目驱动为载体,设计综合性课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地籍管理;教学改革

《地籍管理》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是着重研究以土地产权制度、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以及地籍地理信息系统等核心内容的课程,不仅有理论,也有实际操作。随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地籍管理工作也在向着信息化地籍管理迈进,逐步实现地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地籍管理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及时调整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地籍管理实践教学,通过实务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 《地籍管理》教学实际出发,探讨 《地籍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1  《地籍管理》课程教学定位

《地籍管理》课程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土地登记代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地籍管理知识主要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分类、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以及地籍信息系统等。随着我国国土事业的发展,我国先后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不动产登记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业务,建设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地籍管理课程也应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实验。

专业课学习是综合运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如下学习技能: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信息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相关技能,不仅能让学生在课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后的各种环境,快速转变角色。

2  《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交叉重复。 《地籍管理》部分内容与 《土地资源学》、 《土地管理学概论》、《土地经济学》、 《土地调查与土地评价》等多门课程重复。如土地分类与土地调查,在 《土地资源学》、 《土地管理学概论》、 《土地调查与土地评价》等三门课程中均有相关内容,出现相同知识点反复讲解,不仅占用有限的教学课时,也会因不同课程对相同内容的不同阐述以及不同教师的不同讲解,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2.2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 《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大量枯燥的法律条款和地籍管理专业名词、术语不仅让教师讲解费力,也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极差。如地籍权属调查,涉及诸多专业名词术语的解释,若仅仅依照教材逐个解释,不仅晦涩难懂,也浪费大量教学课时,最终学生也无法真正掌握地籍权属调查。

2.3缺乏实践环节。地籍管理工作流程从收集数据、开展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到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档案管理,技术含量相当高,要求地籍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地籍管理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测绘技能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因此,在地籍管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以辅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但传统的 《地籍管理》教学仅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难以培养学生对地籍管理工作的感性认知和地籍管理实际业务能力。以地籍调查为例,其流程包括工作准备、初始土地权属调查、初始地籍测量、成果整理、成果检查和审查备案等阶段,每阶段又可继续分为若干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是根据技术路线图,向学生介绍各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要点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学生缺乏行业一线实践经验,很难理解地籍调查流程,也无法形成深刻印象。其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缺乏课程实验,学生没有经历地籍调查实际操作,仅有讲解没有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无法形成感性认识的。

3 教学改革措施

3.1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协调工作,以突出 《地籍管理》课程的目标和重点。

首先,根据课程之间的关联合理安排开课顺序。 《地籍管理》前置课程主要有 《管理学》、《土地资源学》、 《土地管理学概论》、 《测量学》、《计算机制图》、 《土地经济学》、 《遥感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已经让学生具备了相关的理论基础、法律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期开设的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调查与土地评价》则能通过知识点的相互印证,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科学布局重复交叉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地籍管理》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籍管理实施方法和实施流程的讲解,偏重技术方面的培训。如土地调查在 《土地资源学》中略讲,在 《土地调查与土地评价》重点讲解并以土地调查课程实验辅助,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土地调查项目实施全流程。在 《土地管理学概论》中重点介绍合理地籍、地籍管理、地籍管理工作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在 《地籍管理》课程中结合课程实验,让学生掌握开展各项地籍管理工作内容和实施技能;土地产权制度主要在《土地管理学概论》中讲解;全站仪的使用主要在《测量学》中培训;土地分等定级在 《不动产估计》课程中重点讲解,并辅以课程实验。

3.2改进教学方法。传统课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也无法让学生学到真本事。应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授课方式,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使用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抢答式、学生自学自讲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突出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设计综合性课程实验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讲授“地籍调查”课程内容时,设计“校园地籍调查”课程实验,由授课教师将所需工具、图件和表格分发给学生,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完成校园制定区域宗地的权属调查、指界,确定界址点,并现场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这样就掌握了权属调查的主要环节和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的团队协作,使用全站仪共同完成界址点测量作业,并绘制地籍图和宗地图,完成宗地面积量算。在“校园地籍调查”课程实验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和地籍图绘制技能,也将 《测量学》、 《计算机制图》和《地籍管理》三门课程知识点融会贯通,加深了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真正实现了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的结合,践行了学以致用。

4 结语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育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忽略甚至抑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的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社会生产实践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有合作精神的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当然,新课程体系下的 《地籍管理》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与项目实施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理论水平,通过到政府部门、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强操作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成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籍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探讨 [J].安徽农学通报,2014(13):168~170.

[2]成量,陈晓远.地籍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

实践 [J].韶关学院学报,2015(02):105~108.

[3]陈永富,尹尚军.基于行业导向的生物技术专

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2~25.

[4]华璀,韦燕飞,陆汝成.《地籍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新探讨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01):142~145.

401320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孙敖

猜你喜欢

资源管理土地课程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我爱这土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