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孔子家语·入官》谈官道思想与当代政德建设

2016-08-01任松峰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2期
关键词:为政者为官者政德

□ 任松峰



从《孔子家语·入官》谈官道思想与当代政德建设

□ 任松峰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所蕴含的丰富政德思想资源有益于今天的政德建设。《孔子家语》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与《论语》相比,《孔子家语》内容更丰富。《入官》篇是《孔子家语》中的第二十一篇,记录了子张问孔子“为官之道”的问题。孔子就如何为官而达到“安身取誉”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本文试对《入官》的官道思想加以梳理,以期能形成对孔子为政思想的整体认知,为当前我国的政德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所谓官道,即为官之道,包括为官从政的目标要求和理念方法。《孔子家语·入官》中蕴含了丰富的为官目标与理念方法方面的思想。《入官》开篇即言:“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孔子认为,对为官者来说,使自己地位稳固,获得好的声誉是为政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为政目标呢?

孔子认为,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行六路”“除六弊”。《入官》中写道:为官者有优点和长处,不能独自占有,要与别人分享;教导别人学习,不能松懈怠慢,要持之以恒;对自己已犯过的错误,要努力防止再发生;自己说错了话,不要进行开脱辩解,要实实在在地承认错误;对不好的事情,要设法阻止,不让其继续发展下去;对该做的事,不要拖延或停滞下来。为官者心中怨恨太多,对别人过于挑剔,苛责于人,就容易招致牢狱之灾;拒绝别人的规劝,思虑就会受到阻塞;行为不庄重谨慎,对人傲慢轻浮,就会失礼;做事情松懈懒惰,就会丧失时机;办事情奢侈浪费、挥霍无度,国家的财政就不会充足;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就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所以,为官者必须要践行“六路”,去除“愤怒”“拒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这样才会地位稳固,获得好的声誉,民众也会服从其政令。

当然,为官者要实现“安身取誉”之目标,在孔子看来,除了“行六路”“除六弊”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为政理念。具体来说:

为官要树立“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为政思想的重要基础,其内涵颇为丰富。在《入官》中,孔子将“民本”思想具体阐释为“重民”“爱民”“知民情、达民性”“恕民”和“取信于民”五个方面。

其一,要“重民”。孔子认为,老百姓虽然地位是卑微的,却有神一样的力量;老百姓热爱你,你就能够统治长久;反之,老百姓厌恶你,你就会灭亡。所以,为官者一定要重视百姓。其二,要“爱民”。孔子告诫为官者,不要用凌虐的方式去对待百姓,不要用冒犯的言语去说服百姓,不要用欺诈的言辞去揣测百姓,不要用违背农时的方式去养护百姓,不要用放宽刑罚的方式去爱护百姓。他还说,为官者在管理百姓的时候,不能用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不能引导百姓去做那些与他们不相干的事情,不要苛责百姓去做那些他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也不要强迫百姓去做那些没有能力做的事情。其三,要“知民情、达民性”。即为官者要统治百姓,不可以不去了解老百姓的本性,通晓老百姓的实际情况。只有既了解了他们的本性,又熟悉了他们的实际情况,老百姓才会听从其命令。其四,要“恕民”。在《入官》中,孔子多处强调为政者要宽恕百姓的过错。孔子认为,贤明的君主一定要宽容地对待百姓,用慈爱之心去安抚百姓,那么百姓就自然会去拥护他们。他还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比喻,说明水如果清澈到了极点就会没有鱼儿,人如果明察到了极点就会没有跟随者了,也是意在说明为政者要学会宽容民众。其五,要“取信于民”。在《入官》中,孔子说,如果没有忠诚和信任,也就没有可以用来使百姓感到亲近的了。朝廷内外没有相呼应的,就无法取信于普通百姓了。可见《入官》中,孔子反复强调为官者一定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是为官从政的出发点与归宿。

为官要做到“以身作则”。对于官民关系,儒家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官为民仪”,认为官员是老百姓学习的榜样。其实,《入官》中,孔子也反复表达着这一思想。他说,为政者若能以身作则遵守法律,那么民众就会以其为学习的榜样;如果为政者能够正大光明,那么民众就自然会去颂扬他。他还说,为政者如果想要让政令能够快速地实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首先以身作则。君主是老百姓的榜样,各级政府官员是老百姓的表率,如果榜样不正,那么百姓就会失去方向;如果表率不正,那么百姓就会混乱。

“正人先正己。”若要想以己去正别人,那么前提应该是要自己先正。如《论语》中所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在《入官》中,孔子就特别强调为官者要“以德修身”。他说,君子要培养自身道德,恢复合理的行为。同时,还告诫为政者要“贵而不骄,富而能供”。也就是说,为政者尊贵而不要骄傲,富有而要恭谨。为政者要做到把德性贯穿在心中,蕴藏在志向里,呈现在表情上,透露在言谈里。

为官要坚持“慎择左右”。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人才的得失,关乎到国之兴衰存亡。孔子深谙“政在选臣”的道理。所以,在《入官》中,孔子就强调说“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他还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选贤的重要性。他说:“女子必自择桑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孔子认为,贤明的君主一定要亲自去挑选大臣。选取人才的过程虽然非常劳累,但在治国理政的时候,往往就会省去很多麻烦。除了“选贤”,为政者还应坚持“任能”,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入官》中,孔子就说,为政者应汇聚天下人才,根据每个人才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去合理地任用人才,人尽其才了,治国理政当然就不会混乱了。孔子的这一“选贤任能”思想打破了宗法制下“任人唯亲”的传统,开创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中“任人唯贤”的先河。可以说,孔子的“选贤任能”思想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永恒价值,也是为官从政实现“安身取誉”之目标的重要保证。

《入官》对孔子官道思想进行的具体阐述,为后来的封建官吏们为官从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为官参考,堪称是先秦时期一篇重要的“官箴”之作。但囿于阶级与时代的原因,《入官》中的官道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借鉴《入官》中的“以民为本”“以身作则”“以德修身”“慎择人才”等官道思想,为今天的政德建设服务。概言之,对广大领导干部来说,要强化“以民为本”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视为我们工作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以德修身”,自觉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坚持“慎择左右”,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清楚“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为好干部”的问题,还要切实“把好干部用起来”。总之,通过不断加强政德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的道德修养,积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之目标。

(作者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为政者为官者政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从《州县提纲》看为官之德
为官当戒“三气”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思考
“大学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