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与收敛之问,须择情而发
2016-07-31方良林刘继业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4期
◇方良林 刘继业
发散与收敛之问,须择情而发
◇方良林 刘继业
内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例1。
师:把每种食品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苹果。
生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1瓶。
生3:把1个蛋糕切成两半,一人一半。
师:还有吗?
(生答:切成4块,8块,10块……)
剖析: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先直接提出的是一个收敛性的问题:“把每种食品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显然,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教材给出的只是教学的“落脚点”,没有呈现教学的全部过程。教师完全可以将其改为“把4个苹果分给2人,可以怎样分?2瓶矿泉水呢?”这样,可以进一步强调“平均分”的含义,为认识分数做好准备。因此,此处应该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
接下来,教师又提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还有吗?”随之,学生听到教师这样的问话,儿童精神世界里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求异心理立刻被激活,都想求“新”立“异”,便沿着上一个学生的回答思路继续分下去。显然,此处教师应启发学生:“怎样切成2半?能任意切吗?”由此引导学生讨论出“”的含义。因此,此处应该提一个收敛性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经济开发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