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语言 诗意课堂
——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有感
2016-07-31李保妹
◇李保妹
智慧语言 诗意课堂
——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有感
◇李保妹
有一位帅气的小学数学教师,他喜爱文学、朗诵和表演,迷恋对数学教学艺术的探索。他的课堂有着过人的语言功底、新颖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数学思维。他,就是当代小学数学界无人不知的“数学王子”——张齐华。
初识张齐华老师,是在几年前,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淮北听课活动中。当时张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现场课令全场听课老师时时掌声雷动。他机智地点拨,马上让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幽默地调侃,把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把这节课的数学思维训练推向纵深处,尤其是在课尾,张老师引导学生把一个象限的数对引申到四个象限的数对。这节课我上过,也听过不少公开课,但还真没有见过像张老师这样处理的,可谓率真大胆、标新立异,令人眼前一亮!
出于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数学老师的好奇,我阅读了《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这本书。这本书分三大板块:①课堂打磨篇——主要结合张老师曾经上过的研究课、比赛课反复打磨的真实历程,配上几位专家的精彩点评,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平凡、朴素而又执着的年轻人,是如何成长为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 “数学王子”的。②理念探索篇——主要阐述数学文化是一种审视课堂的新视角。③技艺解读篇——主要是媒体和专家对张齐华老师教学技艺的分析与评价。
张老师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上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中,做了一次全新的具有文化味的数学课的探索与尝试:平静而美丽的湖面上,一颗小石子轻轻而不温柔地落下,一圈圈波纹漾起,“圆”就这样自然地出现了。从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光线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到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进而再到建筑、美学、民俗、艺术视野,大自然中都蕴藏着神奇的“圆”,美的情愫自然地生成于儿童那本是纯洁的心灵之中,数学再也不是抽象的面孔。这节课终以唯美的音乐、画面、色彩以及颇富抒情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给听课老师和评委一种“别样的”感觉,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然而,在众多赞扬声中还有一些异议,张老师没有满足,带着问题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次,在他的数学课中给学生留下了更厚重的东西——数与形、数学思考、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这些元素促使张老师就“数学文化”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在外人看来,张齐华老师已经成功了,可是,他仍然不满足,非常看重师傅张兴华老师的评价,定下再一次修改“圆的认识”一课的计划。看到这里,我不禁在心里对张老师肃然起敬!他执着、他痴迷、他坚毅、他进取!
有了“华丽转身”,张齐华老师一直在思考着怎样打造具有数学文化味的课堂。从《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的三次探索、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我看到了张老师十多年来探索数学文化的真实旅程。从多年前关于“圆的认识”的“踌躇满志”,作者还停留在用数学课堂外在的“丰富与充盈”来理解与展示数学文化,到峰回路转的“轴对称图形”,作者已经将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对话和思辨获得知识的辩证思考,对思维全面性和深刻性的丰富体验上,让学生于无声处获得数学的真理感,数学思考的内在美。而执教“因数与倍数”一课,张老师的内心更为敞亮起来。他摆脱了“图形与空间”领域,将触角伸向“数与代数”,自觉跳出了“数学+文化”的窠臼,积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引领学生领略数学的理性力量,从更为开阔、全面、辩证的视角理解并建构数学文化课堂,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为今天我们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读了这本书,我的头脑中对于数学文化的理解更为清晰了,虽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我明白了它是指向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的。每一节数学课都应该用智慧的语言,带着学生在数学思维的广阔天空中自由飞翔,抓住了数学文化也就抓住了数学本质,这样的课能不称得上是“诗意课堂”吗?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