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07-31李国晓叶合平郑永有朱迅德叶德云

关键词:双重身份共育校企

李国晓,叶合平,郑永有,朱迅德,叶德云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5)

“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国晓,叶合平,郑永有,朱迅德,叶德云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5)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界限上往往难于厘清,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上的混乱,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探索。由此,构建了“双重身份,校企共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而要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第二批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及第一批国家水利行业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我院水电站及电力网专业(原为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根据专业特色及区域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提出了 “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组织以及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等的基本依据,所以在探索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应先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要求而定。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重在突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施新一轮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将要建设西江大湾枢纽,梅州梅南水利枢纽,珠三角西水东调,深圳抽水蓄能电站,梅州抽水蓄能电站及阳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大批水电工程。由此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每年需要至少400多的水电人才。

为制定出符合区域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专业对广东省粤华电力有限公司、惠州市白盆珠水电站、广东韶能集团孟洲坝发电厂、深圳市水务局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等多家有合作关系的水利电力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掌握了这些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有哪些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研,并在专业学生就业企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如表1)及岗位职责、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能源发电行业及相关技术应用企业的运行值班、设备制造、安装与维护等岗位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表1 企业主要职业岗位表

2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的适应度,为了使人才培养贴近企业的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我们在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的协助下,组建了由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专业建设方案进行归纳总结,详细分析发电行业岗位能力的特点,合理调整发电厂中岗位所需能力的培养顺序,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了本专业“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学生先在企业进行一周的岗位认知学习,然后才在学校学习。学生进校后,第一、第三、第四、第六学期在企业实践和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岗位的技术要求和素质要求,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学习目的的适切性;二是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到实习实训等环节企业全程参与;三是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四是具有企业和学校两个教学场所,企业学习和学校学习有机结合。

该人才培养模式与“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在于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定及专业课程教学,但企业不承担学生毕业后能在该企业工作的责任,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其与顶岗实训的不同之处在于该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的将课程教学放在企业进行,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方式,学生在企业既有课程学习项目又有岗位技能训练项目,而非完全进行实践操作。

3 “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七阶段分析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由七个阶段构成。采用第一、二学年进行“共性岗位”所需能力培养,在第三学年上学期结合不同发电企业“订单培养”需求及学生的个人自主就业需求,进行“特性岗位”所需能力的补充培养方式。

图1 “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新生进校后,在校外企业的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岗位认知及安全规程》课程的学习和考核。这是发电企业的“准入制度”里的必须环节,因此由企业独立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二阶段:最终通过考核的新生与合作企业签订电厂(或基地)临时工作合同获得“职工身份”,才能正式开始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阶段:在第一学年,安排具备双重身份(学生身份、职工身份)的学员进入校内“发配电技能实训中心”,进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

第四阶段:在第二学年全年,安排具有双重身份的学员进入校外“发配电技能实训中心”(即校外“厂中校”特色的实训基地电厂),进行“工学结合”方式的职业专门能力培养。其中,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学生可根据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公布的发电行业“订单培养”需求信息,选择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发电行业内其他就业培养方向。专业安排明确工作岗位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方向职业专门能力培养。

第五阶段:在第三学年上学期,学生进入校内发配电技能实训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工学结合”方式的职业专门能力补充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第六阶段: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完成职业通用、职业专门及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学员,依据签订的“订单培养”协议,进入用人企业(或由学校组织进入相关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第七阶段:完成顶岗实习的学生,将获得相关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发电行业一名具备熟练技能的专业人才。

4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一定的规章制度指导下并在特定的环境和场所中开展实施,因此我专业依托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与多家发电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实施计划,共同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厂中校”),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共同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共同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习任务。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七个阶段六个学期,其中第一阶段(第一学期1周时间)、第四阶段(第二学年全年)、第六阶段(第六学期)的培养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实施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为辅,将教学内容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项目化设计,学生通过完成规定项目并达到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的要求,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除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的专业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以专任教师为主,具有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授课,课程内容也采用项目化设计,课程考核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标准,以保证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5 结束语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借助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发挥其组织机构的作用,由理事会负责监督企业与学校、企业与专业之间的合作状况,协调处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为了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更加完整,既要合理的安排好每个学期专业课程与学校公共课程的授课时间,又要处理好每个学期不同专业课程在授课时间上衔接。此外,还需与学院及系部协商,做好在“厂中校”授课的专任教师及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在课酬分配等方面的工作。

该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本专业11级、12级和13级3届学生中得以实施。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现场设备动手操作能力、故障分析处理能力及岗位技术资料整编能力等职业能力比往届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成果都充分证明了该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它实现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对接,企业对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满意度大大提高。

[1] 张健.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03).

[2] 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3).

[3] 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4] 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5] 朱平,鲁伟.论后示范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6] 张命华.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S3).

[7] 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

[8] 邵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3).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ual Role & Joint Train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LI Guo-xiao, YE He-ping, ZHENG Yong-you, ZHU Xun-de, YE De-yu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635, China)

The desig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s abou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ny of whom, however, cannot clarify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chool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l. This brings confusions to the concep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leave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it, and hence requires highest atten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 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double role and joint training”.

double role and joint train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exploration; practice

G712.0

A

1672-2841(2016)03-0044-03

2016-03-15

李国晓,男,工程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力机械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双重身份共育校企
“双重身份”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征与技能提升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技术监管:双重身份间的平衡
求解向量题的三个常用策略
例谈处理平面向量问题的常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