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研究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2016-07-31

关键词:非主流理论课价值观

梁 娟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研究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梁 娟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一项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工作。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大课题。课题组对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进行了系统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不容乐观,其中社会大环境、父母、学生个体及媒体与网络是影响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学”、“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的影响力不明显。对此,课题组提出高校必须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及大学生身心特点不断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方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

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当代大学生身处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富有批评精神,但因为政治辨别力和行为控制力较弱,又容易受到一些消极文化思想、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在新媒体时代,西方国家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对“欧美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力推介,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坚持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 研究对象与工具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了分层次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校17个学院中选取学生参与调查,具体见表1。

1.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研究》问卷。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36份,有效回收率为84.8%。本研究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总体状况

“你是否能够主动意识到存在意识形态的斗争?”结果显示52.0%的学生认为“存在”,7.6%的学生认为“不存在”,26%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还有14.5%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了更深入分析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确认度的受访者变量差异,对受访者的政治面貌、性别和年级分别与各种确认程度之间进行独立性检验。数据结果表明,不论是党员、团员还是群众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确认度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和女生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确认度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科生和研究生,大一新生到大四学生在这个问题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之,我校仅有一半比例的学生意识到当前社会存在主流意识形态,与侯红霞[2](2015)对山西省受访大学生99.8%的高确认度对比来看,我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确认度明显不高。

“你认为是否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重点了解学生能否意识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果表明受访的大学生中对“必须坚持”“无所谓”“作用不大,已经过时”“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选择率分别为64.0%、8.8%、5.1%和22.1%。综合分析表明大部分受访者都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但也看出还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为了更深入分析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确认度的来访者变量差异,对受访者的政治面貌、性别和年级分别和各种态度之间进行独立性检验。数据结果表明,党员、团员和群众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党员选择“必须坚持”的比例为72.9%,显著高于团员和群众。说明党员的政治觉悟普遍要高,高校中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从严治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该数据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2.2 大学生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总体认知状况

“你听说过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考察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度。统计结果见表2: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2 大学生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情况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度相对较高,其中对“自由主义”的认识度达到 44.8%,说明同学们在不同的场合或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听说过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虽然没有达到熟悉的程度,但也表明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上的传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2.3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国际影响因素分析

“你听过文化渗透、了解文化渗透吗?”主要考察文化渗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结果显示有8.5%选择了“没听说过,不了解”,有53.0%选择了“听说过,不了解”,有34.6%选择了“比较了解”,有4.2%选择了“听说过,很了解”。综合分析表明有较高比例的学生对文化渗透有一定的认知度。虽然没有继续深入考察学生对文化渗透的接受度,但是不可否认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西方从来都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工作。

“你认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离你多远?”这道题主要考察大学生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正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有63.4%选择了“衣食住行娱乐教育的方方面面”,有10.4%选择了“无所谓”,有21.7%选择了“没注意”,有4.6%选择了“很遥远”。综合分析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注意到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数据也表明还有不少同学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采取的是无所谓的态度。

“你有过网络‘翻墙’的情况吗?”这个问题主要考察大学生网络“翻墙”的频率和认识度。统计结果见图1。数据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没有“翻墙”的经历,但是也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已经“翻墙”过,而且有些还是经常“翻墙”。

图1 我校大学生网络“翻墙”统计

“‘翻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统计结果见图2。有27.3%选择了“好奇试试看”,有19.8%选择了“上社交网站”,有25.1%选择了“看外媒新闻”,有14.1%选择了“休闲娱乐”,有13.7%选择了“其它”。“其它”选项中主要包含了找资源,查看旅游攻略等。综合分析表明大学生“翻墙”的目的多种多样,并没有特别偏向某一特定方面,但是“看外媒新闻”的比例还是比其它选项略高。可见新媒体时代,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中国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的渗透已经无处不在,而学生的好奇心、对权威的质疑和批评更有助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图2 我校大学生网络“翻墙”目的统计

“假如出现主流媒体与境外媒体对同一敏感事件的报道迥异的情况,你通常的态度是什么?”和“主流媒体与境外媒体对同一敏感事件报道迥异,是否会影响自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这两个问题主要是考察大学生对主流媒体与境外媒体对同一敏感事件报道迥异时,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是否会受到影响。第一题的结果显示有70.9%的受访者选择了“通过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坚信主流媒体报道”的学生比例为12.5%,“认为境外媒体的报道更加客观真实”的比例为8.6%,还有8%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第二题的结果显示选择“几乎没有影响”的学生有20.1%,选择“影响比较小”的学生有39.0%,选择“影响适中”的学生有31.3%,选择“影响较大”的学生有8.0%,选择“影响非常大”的学生有1.5%。其中选择“影响比较小”和“影响适中”的学生更倾向于(分别有76.9%和76.8%)选择“通过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综合分析表明一方面我校大多数学生并不迷信某个信息源,拥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媒的影响。

2.4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国内影响因素分析

“面对网络‘炫富’行为,你的态度是什么?”这道题主要考察网络非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对大学生是否有影响。统计数见图3。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对网络“炫富”行为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自由”,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的态度,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有钱我也炫”这个选项。这个结果发人深思。

图3 我校大学生对网络“炫富”行为的态度

“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有哪些?”这道题主要考察网络上传播的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千好万好,不如有权有钱好”、“少谈理想,多谈实际”、“青春易逝,及时行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有钱能使鬼推磨”、“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里笑”以及“不选”八个选项,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对社会上一些常见观点的赞同情况

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选了“少谈理想,多谈实际”这个选项,29.7%的选择了“青春易逝,及时行乐”,其他选项都比较少被选。在不选的理由中学生觉得其他选项太过功利。这些结果一方面表明学生在强调实干精神的同时弱化了理想信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你认为下列因素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程度如何,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这道题主要考察不同的因素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程度。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影响因素加权平均百分比

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从高到低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有“社会大环境”、“父母”、“自我”、“媒体与网络”,排在后四位分别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学”、“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综合分析表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警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除了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优化家庭小环境,还应该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影响力。

“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候,你通常会怎样?”这道题主要考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态度。统计结果显示,有7.7%选择了“经常睡觉”,有41.7%选择了“随便听听”,有43.9%选择了“比较认真听讲”,有6.8%选择了“很认真听讲”。认真听课的学生刚刚达到一半,且选择认真听课的人比选择经常睡觉的人数还要少。这一方面表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度不够,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你认为大学阶段开设的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有何作用?”这道题主要考察大学生对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起到什么作用的看法。统计数据显示,有35.2%选择了“有实际作用,可以指导日常工作和生活”,有47.5%选择了“作用甚微”,有17.2%选择了“都是枯燥无味的课程,没有实际作用”。可见学生选课的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际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你认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这道题进一步考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统计结果显示,有5.5%选择了“很差”,有14.9%选择了“比较差”,有54.2%选择了“一般”,有20.7%选择了“较好”,有4.7%选择了“很好”。综合分析表明74.3%的学生对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感到不满意,甚至感到效果很差。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的作用发挥得非常有限。

“你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根本原因是?”统计结果显示,有19.9%选择了“把不需要的东西强加给我们”,有17.6%选择了“老师讲课效果不好”,有9.5%选择了“教材编得不好”,有46.1%选择了“同学们不关心政治”,有6.9%选择了“其它”。综合分析表明,“同学们不关心政治”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同学们对政治的关注度不高一方面与学生自身有关,学习的、就业的以及人际交往的各类问题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大部分,学生思考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隐秘,更加淡化政治色彩。

3 建议与对策

3.1 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引导力和说服力

传统媒体以单向度的方式传播信息,普通社会个体很少有机会进行信息的创造、传播,信息传播的路径依赖于精英群体对特定社会信息的梳理,具有自上而下整体灌输的优势。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多向的、自下而上的、匿名的、去中心化甚至是去权威化的。每个大学生都是自媒体,都是信息的主人。这种传播特点,一方面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以更加生动、及时、多样的方式与人沟通,但也容易导致信息鱼龙混杂,碎片化、虚假的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原本唯一的权威被多权威、甚至无权威所替代。加上西方国家无时不在宣扬非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必然会产生意识形态的多种话语喧嚣。从调查的数据可见,网络上传播的腐朽、低俗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对大学生的伦理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的蔓延甚至会污染整个社会大环境,从而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

学校应该根据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大段的文章、照搬照抄的讲话和古板的文件,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对网络上出现的具有迷惑性质的宣传报道应通过官方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及时澄清;对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引导力和说服力。

3.2 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内化于心

曾兰(2013年)[3]的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价值观念多元、务实、自我,功利性取向明显;个性独立、乐观、张扬,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道德选择困惑,知行缺乏统一性;以网络为重要的生活工具,但媒介素养欠缺;他们个性特征鲜明、思想观念复杂、行为表现务实。针对当前学生的以上身心特点,在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方面,要注重尊与欣赏学生,要在平等与互动中疏导学生的错误认识,在服务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中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切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自我政治意识,自觉摒弃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4]在8.19讲话中所指出的,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因此学校基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主动出击,主动解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发挥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具有的自身优势,又避免学生产生一种被迫接受的逆反心理。同时,应当注意选择和创造出多种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教育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研宄性教学法、讨论法等。学生通过参与和互动,能够对相关主流意识形态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更加透彻的理解,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外内化于心。

3.3 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发挥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作用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作用有限。数据显示主要原因有高校的思政课程内容陈旧,没有结合当前国际、国内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授课形式单一、古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本应该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骨干,但因为繁琐的日常事务以及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等原因,也没有发挥好相应的作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亟待提升,尤其是理论水平和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素养。

首先要建立自身的微信、微博、qq等常用的新媒体交流平台,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密切留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二,要深入研究新媒体的发生机制,尤其是要掌握热点事件发生、传播及发展的规律;第三,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并在思政课堂上对相关问题具体探讨,理性解答,正确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其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的讲话[Z].2013年8月19日.

[2] 侯红霞.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西省高校的调研数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5):99-103.

[3] 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图解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23/c164113-22677195.htm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Ideology Identity in New Media Era:An Exampl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ANG Jua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Enhanc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dentity is quite important to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s future. It is a major issue to implement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form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conception of life. The research group conducted a systematic survey of the status of students’ mainstream ideology identity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an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identity are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personal choice and social media, especially network, while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lassmates,counselors, and teachers of their major courses is not obvious. The research group propose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nd the mental features of students, so as to make innovation for mainstream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dentity.

new media; mainstream ideology; identity

G641

A

1672-2841(2016)03-0031-05

2016-07-20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710030);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党建研究专项课题(DJ2016011)。

梁娟,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非主流理论课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