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源市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普查研究初报

2016-07-31秦宇阳侯卫锋曹青付筱翟立海

河南林业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济源猕猴太行山

秦宇阳,侯卫锋,曹青,付筱,翟立海



济源市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普查研究初报

秦宇阳1,侯卫锋2,曹青1,付筱1,翟立海3

(1.济源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 济源 459000;2.国有黄楝树林场,河南 济源 459014;3.国有邵原林场,河南 济源 459014)

2015年,通过对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辖区进行昆虫资源普查,采集制作标本2 452余号,经鉴定保护区昆虫10目127科407种,其中鳞翅目昆虫数量最多,其次为鞘翅目。

济源市;保护区;昆虫资源普查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猕猴、金钱豹等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地处太行山南段,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份复杂,具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森林覆盖率达70%,多为天然次生林,为我国暖温带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区域之一。保护区地质地貌结构复杂,坡度很陡,土层瘠薄;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热条件适宜。森林植被较好,生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复杂,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1 759种、7亚种、140变种及4栽培变种,隶属于197科、784属,兽类34种,鸟类140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昆虫485种[1]。对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市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普查,以掌握保护区昆虫类种群组成和区系特点,对维护保护区自然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利用昆虫资源和防止有害生物发生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同时对高等院校在保护区进行野外实习提供各类昆虫的完整资料,为深入开展保护区昆虫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 普查设置标准地

2015年3月至10月,根据保护区内主要森林类型、地形地貌、人流频发区、生物多样性差、历史上有林业有害生物频发的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林地作为标准地和灯诱采集点,采取设置标准地调查及诱虫灯和引诱剂进行调查。调查设置灯诱采集点有阳山、狼望顶、黄背角、小沟背、铁山、十方院、林山、玉皇庙、九里沟、闫营、白涧、郭庄、河口、卫福安等14个,人工调查标准地均匀分布保护区内,设122个,完成保护区定点定位调查(见表1),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监测打下基础。

2 普查方法和种类鉴定

2.1 采集昆虫的时间设置

2015年3月至10月,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重点区域每15 d,一般区域每30 d进行调查和昆虫标本采集。

2.2 野外调查和昆虫采集方法

在昆虫活动频繁的时间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进行标准地调查,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法进行标准株取样,按常规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抽查30株样株,同时结合大面积随机网捕法进行种类调查,以踏查的方式补充调查结果。标准地重复调查,确保对各标准地的昆虫进行尽可能彻底、全面的调查。调查使用的昆虫网直径33 cm,网深85 cm,采到的昆虫立即放入毒瓶中,蝶类、蛾类毒死后的昆虫利用三角纸袋暂时保存,带回标本制作室进行整理、分类鉴定和统计工作。

表1 设置灯诱采集点位置及地理坐标

2.3 诱虫灯放置

使用恒明牌全谱纳米美国白蛾诱捕灯诱捕昆虫,具体根据当地目标昆虫的羽化期确定诱捕时间,在地势相对平坦、分布面积大的林地,利用林地外或在林内相对空旷地处设立诱捕点。灯诱时,可在距诱捕灯5 m处挂置白布,将目标昆虫诱捕到白布上,现场用捕虫网和毒瓶、毒管在白布上捕捉活虫,以防逃脱,收集鉴定或制作昆虫标本[2]。

2.4 昆虫标本制作与保存

采集到的鳞翅目及蜻蜓目昆虫用三角纸妥善装好。其他目昆虫用适当容器装好。在制作前将昆虫放置于还软器中还软,根据昆虫大小用00号至5号昆虫针,针插展翅或整姿,在自然环境下放置自然干燥。干制好的标本放入装有樟脑球的标本盒中存放。

2.5 昆虫标本的鉴定

根据《河南森林昆虫志》、《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中国蛾类图鉴》、《中国经济昆虫志》等鉴定图册、分类专著,对所采集昆虫标本进行仔细鉴定。对于疑难种,聘请院校昆虫专家帮助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2015年3月至10月的实地调查及相关参考文献,统计出济源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有10目127科407种。共采集标本2 452余号。为便于统计分析,将所采集的标本制成表2。

表2 济源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昆虫各目科种数占比

由表2可知,所采集昆虫标本中鳞翅目()981号,占总标本数的40%,鞘翅目()568号,占总标本数的23.2%,半翅目()246号,占总标本数的10%,同翅目、膜翅目标本数占总标本数的10.5%,蜻蜓目、直翅目、螳螂目、双翅目、蜱螨目5目标本数占总标本数的16.3%,且各优势科中有优势种类存在。

从种数上看,所采集标本中鳞翅目和鞘翅目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61.2%,其次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占总种数的21.8%,最少的是螳螂目。

从科上看,各目昆虫中鳞翅目科数最多,所占比例30.7%,其次鞘翅目所占比例17.3%,其次同翅目、膜翅目各占比例12.6%。半翅目所占比例10.2%,其他各目所占比例较少。

从以上昆虫种类组成来看,本次普查所采集、整理、鉴定的标本中,以天牛科()种类最多,其中以尺蛾科()、天蛾科()占优势;舟蛾科()、夜蛾科()、毒蛾科()、蛱蝶科()也占一定比例,其余各科种类较少。根据表2看,无论是种数还是科数和个体数,均较丰富的是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通过以上分析,自然保护区昆虫种类丰富,有突出的优势种群。

调查中发现,自然保护区内林业有害生物常发性虫害以杨、栎树食叶害虫危害为主,如: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栎掌舟蛾()、栎粉舟蛾()[3]。突发性虫害以栎旋木柄天牛和杨毒蛾危害为主,对林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栎旋木柄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幼虫主要危害栎类,在边材凿成一条或多条螺旋形坑道,使栎类幼树主干遇风即折,影响林木生长。杨毒蛾()幼虫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山区道路两侧杨树杨毒蛾以点状分布,严重时将整片树叶吃光,造成“夏树冬景”。

2015年,对自然保护区昆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记录了较为详细的昆虫名录、分布和危害状况,对保护区的昆虫多样性保护及利用有了明确的认识。在生物防治中,天敌的保护和利用非常重要,保护和利用天敌能够有效地保护昆虫多样性,为保护区昆虫资源开发利用、高校实习及科研提供基础资料。但是由于调查区域的大小、时间长短及人力和资金的限制,调查还需要广泛、长期进行,深入开展昆虫分类、生物学特性等基础研究工作。

[1] 宋朝枢,瞿文元.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 LY/T 1915-2010,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范[S].

[3] 秦宇阳,侯卫锋,曹青,等. 济源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初报[J]. 河南林业科技, 2015,35(4):41-43.

(责任编辑:王团荣)

S 759.9

B

1003-2630(2016)04-0041-03

2016-10-26

秦宇阳(1972-),男,河南济源人,工程师,从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济源猕猴太行山
小猕猴征集令
《太行山写生》
小猕猴学习画刊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小猕猴侦探社
小猕猴侦探社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太行山(外二首)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