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血腥的高考分省起源
——明初血榜案
2016-07-31愚钝老汉
愚钝老汉
充满血腥的高考分省起源
——明初血榜案
愚钝老汉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高考是以省为单位分配名额。因为,各省之间差异甚大,若绝对按文化水平,发达地区考生自然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这样中西部地区学子便没有进入全国一二流名校的机会,名额配省就是兼顾地区平衡。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高考分省的出处,竟然是一段充满了血腥与冤屈,让人不忍回顾的历史……
举子闹事龙颜大怒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天,明朝进行了开国以来的第九次会试。这天,朱元璋在皇宫的奉天殿里批阅奏章。他顺手拿起一道奏折。看着看着,眉头皱了起来,接着愤怒地将手拍在龙案上。这是一份礼部送呈的奏折,上面说的是这次会试,举子们闹事了。
这次会试共录取贡士52人。发皇榜的那一天,一个没有被录取的举人无意中发现,52个贡士中全都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他把这个发现一说,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大家仔细一看,果然是这么回事。人们再仔细一琢磨:这次会试的主考官是刘三吾,副考官是白信蹈,还有别的考官都是南方人。啊!人们似乎一下子明白过来。一时间议论鹊起:南方人偏向南方人,把南方人录取了,把北方人全都刷下去了。不行,这简直是压制北方人,天理不容!那些北方举子更是情绪激动,成群结队来到礼部衙门要求主考官刘三吾等就此事做出解释。
礼部官员急忙叫来锦衣卫,想制止北方举子的闹事。可是举人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进京的花费不谈,一世的功名必然受到影响。锦衣卫采取什么行动,带来的却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扑。事情越闹越大,整个南京城几乎沸腾了。礼部官员看到事情难以平息,不敢再加隐瞒,只好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看完礼部奏章做了大概判断:要么是礼部搞鬼,要么是举子发难。总之应该抓紧处理。于是,他在奏折上写下一道批示,命令礼部官员把试卷重新审阅,结果迅速上报,不得迟疑。与此同时,立即召见主考官——刘三吾。
三吾雄辩临危不惧
刘三吾系湖南茶陵人士,年岁73。这些年来,他为了大明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的建立呕心沥血,刚正不阿,得到朝野上下的尊重。这次,朱元璋钦点他当主考官,也是权衡再三。刘三吾不敢懈怠,不顾自己年迈体衰,亲自去考场监考。
会试前后,很多有地位有权势的人给刘三吾递条子、送礼物,想走后门,可是全都被刘三吾挡了回去。会试一结束,刘三吾亲自主持阅卷,只要被录取的试卷,他总要回过头来仔细再看看。即使没有被录取的试卷,他也十分关心,随时调阅,一直到他觉得被录取的试卷确实名副其实了,才让人登出皇榜,并且报告礼部。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刘三吾听说北方举子闹事的消息以后心里非常坦然。
这时候,刘三吾正在家里休息,这些日子他实在太劳累了。忽然,他听到朱元璋要召见自己,赶紧到皇宫去。
朱元璋召见大臣一般都在奉天殿,今天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召见刘三吾。朱元璋穿着一身宽大的龙袍站在寝宫里,刘三吾参拜之后,朱元璋就开口问道:“先生,请你把这次会试的情况详细地说一说。”刘三吾回答说:“陛下!北方举子闹事的事情臣也知道,不过,臣在审阅试卷的时候,只考虑文章的好坏来定名次,并不知道被录取的人到底是谁。”然后一五一十地将这次会试的情况说了一遍。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说:“噢,原来是这样,只不过被录取的全都是南方人,这未免太凑巧了吧?”
“陛下!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元朝人一直统治着北方,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难,那些文人也受尽了摧残,不能很好地读书。所以,他们写的文章还不如南方的举人。”
“既然这样,先生为什么不特地选拔几个北方举人,来鼓舞一下北方举子的心呢?”
“陛下,臣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只能用试卷好坏当作标准,不能用南方人、北方人做依据!”
刘三吾这一番话,使得朱元璋一时无法应答,心里很不高兴地说:“北方人那么长时间受压制,本来就有一股怨气,这次会试如果不录取几个,恐怕不好安抚他们,我看先生不如在北方举人中选上那么几个,以安定人心。”
刘三吾本来就是一个特别耿直的人,一听朱元璋要他挑选几个北方举人来充数,说什么也不同意。
最后,刘三吾斩钉截铁地说:“陛下,这次会试的皇榜是由全体考官反复比较才决定下来的,不能更改!”朱元璋一听,气得浑身抖动,用手指着刘三吾大声吼道:“刘三吾!你可知道我的厉害!”刘三吾当然知道朱元璋生性就爱杀人,但他根本不怕。只见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坚决地回答:“陛下!臣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不怕一死!”朱元璋一看,更是火冒三丈,“啪”地一拍桌子,怒吼起来:“刘三吾!从今天开始,我就停了你的官职,听候处理。这次会试,要查个水落石出!”说完,朱元璋拂袖而去。几个侍卫进来,把刘三吾架出了皇宫。
张信领命彻查考案
接着,朱元璋传下圣旨,立即又停了副主考白信蹈的官职。同时,急召翰林院侍讲张信进宫,让他重新审阅试卷。命令张信发现作弊的蛛丝马迹立即来报。
张信从朱元璋那里接过圣旨,立即召集考官连夜开会,传达了朱元璋的口谕,并说:“北方举人闹事,主要是他们对此次考试录用的结果觉得不公正。”要求所有参加复核的考官对北方举人的试卷一定要仔细审阅,不能把好文章给埋没。同时,不准参加复核的考官回家,不许跟任何人接触,不准把阅卷的消息泄露出去。谁要是违反纪律,立即将其送锦衣卫严加惩办。
张信复核试卷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南京城沸沸扬扬。许多人都认为刘三吾死定了。要不是他受贿,怎能有这样的结局?再说,朱元璋是个好杀人的主儿,就是刘三吾没有什么作弊行为,就凭他顶撞皇上这一条也会要了他的老命。北方举人显得最为高兴,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张信的复核试卷上,甚至认为张信一定会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更改皇榜。
1368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从宫中传出一条消息:明天早晨,朱元璋要亲自到奉天殿和大臣们一块儿听张信复核试卷的报告。刘三吾和白信蹈也要参加。
四月十三日这天早晨天气阴沉,不时下着小雨,南京城似乎令人窒息,皇宫内外站满了立刀持枪的士兵。一场腥风血雨就要到来。
会审意外太祖无奈
大臣们走进皇宫来到奉天殿。只见朱元璋高高地坐在龙庭宝座上,神情特别严肃。等大臣们参拜完毕后,朱元璋高声说道:“这次会试,录取的都是南方举人,全国上下非常愤懑。朕让张信重新审阅试卷,今天张信等12位官员已经审阅出结果,即将公布。刘三吾等人需要仔细听着,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当面询问。张信等人也要公道,以服天下。”说完他用眼睛瞟了一下张信。
张信那年有40多岁,长着一副宽阔的面庞,两只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他先给朱元璋行了大礼,然后走到一张专门为他准备的桌案前,拿起几份经过认真评点的试卷由太监捧到朱元璋面前。张信这才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说道:“遵照陛下旨意,臣等复审官员,除了仔细查阅原来皇榜上人的试卷以外,还特别仔细地查阅了北方举人落选的试卷,刚才呈送上去的几份都是原来没有被录取的。我们几个官员认为,这几份试卷文章通顺,这几个北方考生也不能不算是佼佼者。”
上述几句陈词令人揪心,这回刘三吾等要倒霉了,不是人头落地就是终身监禁,那皇榜也要改变结果。
朱元璋听了也连连点头,他用赞许的目光看了看张信,然后又看了看刘三吾一眼,低沉地说:“张信,你如实禀报!”
此时,张信又给朱元璋行了一个大礼,接着说道:“如果论才华,臣等以为这次会试可以入选的……”说到这儿,张信突然停了下来。朱元璋急忙催促地说:“你接着往下说。”张信没有接着往下说,却顺手拿起一叠试卷呈送了上去,这才非常平静地说:“陛下!臣把刚才几份试卷和原来中榜的试卷对照着看了好几遍,发现南北考生的成绩相差太远。就拿原来中榜的52名的人来说吧,他叫刘子信。虽然他中的是最后一名,却远远地超过了那些北方举人当中成绩最好的人!所以北方举人的试卷如果被录取的话,只能放在刘子信的后边,也就是说只能中第53名。可是,这次会试只能录取52名。这么一来,北方举人就不能被录取了。”
张信说到这儿,奉天殿里所有的大臣全都惊呆了。
朱元璋也愣住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果,没想到张信会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为刘三吾等人说话,没想到张信刚才给自己看的那几份北方举人的试卷,是为了证明他张信是正确了。
朱元璋终于回过神来,冷笑了一声说道:“张信!你真会演戏呀,刚才我已经得到密报,刘三吾他们故意把北方举人里边成绩最差的试卷交给你们审阅,并让你来蒙骗我。你说,是不是这样?”
张信却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臣在审阅试卷以前,就定下方案,决定将全部试卷审阅一遍。并要求所有参加复核官员从接手之日起一律不准回家,臣也不例外,直至今天没有和刘三吾等见过一面……”
朱元璋一看张信竟敢在众多大臣面前顶撞自己,龙颜立即变色,大声吼道:“张信,是刘三吾去了你家,对你面授机宜,你还想抵赖……”
“陛下!臣自从审阅试卷以来,20多天一直没有回家,所有参加复审官员可以做证。”
“罪证如山,还想狡辩。刘三吾的家丁在你家门口密谈过,这难道是假的吗?”
“两家家丁见面,臣完全不知。再说,臣在复审试卷之前就下过一道严令,所有阅卷官员不得和外界任何人接触……”
张信的话有板有眼,句句实情,朱元璋再也没有什么可说。但是,朱元璋恨透张信,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他“腾”地站起身来,大声吼道:“很久以来,翰林院的官员相互庇护。这次会试和复审全部不能做到公正,实在辜负了朕的期望。刑部官员听着,你们立即把张信、刘三吾以及所有考官拿下,送入大牢,严加追问。礼部官员听着,你们把全部试卷拿来,我要亲自审阅,定下皇榜名次。退朝!”
锦衣卫的亲军将张信、刘三吾等拖出奉天殿,关进刑部大牢。刑部大牢的酷吏决定提审张信、刘三吾等,可奇怪的是,不论是严刑拷打,还是威逼诱利,没有一人的口供有半点差异。审讯十来天,一点结果也没有。朱元璋那边一个劲儿地要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刑部终于想出一个狠毒的办法来。
滥捕无辜草草收场
四月底,刑部突然派人把与张信、刘三吾有来往的好多人抓进大牢,甚至他们的家丁也难以幸免。刑部官员对这些人严加拷打和引诱,很快就搜罗到张信、刘三吾等人的“罪证”,报告给朱元璋。
这时候,朱元璋的心里也很乱。本来北方人在元朝统治下过了几十年,虽然受尽剥削和压迫,可是他们对明朝还不了解。如果这次会试处理不好,他可就不容易统治北方了。朱元璋此时是想利用会试拉拢一下北方的文人,却偏偏碰上了刘三吾这么个倔强的大臣,根本不懂他的意思。最可恨的是那个张信,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自己。不行,一定要除掉这些人,要不自己怎么当这个皇帝?于是,朱元璋决定杀掉张信、白信蹈和20多个这次会试的考官。那个刘三吾以前曾经当过皇太子的老师,跟皇太子很有感情,再说他已经70多岁了,免他一死,发配边塞充军。
四月底,张信、白信蹈等考官命归黄泉。五月朱元璋又一次公布皇榜名单,人们仔细一看,这次皇榜全部是北方举人,没有一个南方举人。北方举人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那些南方举人却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南京城。
这场会试案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结束了。后来人们把这次会试案称为“南北榜”或者“春秋榜”,还有人戏称“南北榜糊涂案”。
尾声
第二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来不及将按地域派分进士名额置为定制。直到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赣籍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制定出具体办法,南北分卷考试,程度有所差别,录取名额定为“南六十,北四十”。由于给了北人看得见的出路,北方读书风气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