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博物馆馆藏清代官窑瓷器
2016-07-29李前桥
李前桥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艺术独绝,以至于在欧美人心目中成为国家的象征,从而有了“瓷国”之称谓。陶瓷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到了清代,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堪称盛世,这时候,瓷器的生产在工艺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与民窑瓷器相比,清代能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仍然是景德镇的官窑瓷器。常熟博物馆历来重视陶瓷的收藏与研究,馆藏清代景德镇官窑瓷器很有特色,体现了官窑瓷器的艺术之美和工艺之精湛。现将常熟博物馆藏的官窑瓷器介绍给大家,与大家一起欣赏清代官窑瓷器的艺术文化。
清顺治官窑酱釉暗花云龙纹盘
此盘高3.4厘米,口径21.3厘米,足径12.2厘米。器型规整,撇口、圈足,盘内施白釉,略显现出淡淡的青色,盘外表从圈足至口沿,通体遍施酱色釉,从而视觉上看,口沿部一圈亦呈现出酱黄色。盘心暗刻四爪龙一条,长须飘拂,圆眼斜睁,龙尾上翻,龙头在下,前设火珠一颗,作单龙赶珠状。四面环饰海水及云纹,云朵较小。图案基本布满整个盘面,底部有青花所书“大清顺治年制”六字二行竖式楷书款,字外加粗细两条蓝圈,蓝圈外粗内细;尽管该件器物题款整体布局不甚规整,但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停笔有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极具时代特色。
顺治初年,由于明末战争的因素,景德镇瓷业生产处于衰败期,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这也说明,瓷器在当时的珍惜程度。传世的顺治官窑瓷器十分稀少,常见的顺治官窑瓷器也比较粗糙。此件顺治酱色釉官窑盘,保存完整,形制规范,未见有同时期其他盘底部常见的窑裂痕迹,是目前见到的最佳者之一,多年前就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弥足珍贵。
清康熙官窑青花饮中八仙图葵口碗
该碗高9厘米,口径21.5厘米,足径8.3厘米。器形为花瓣口、深腹、圈足;器物胎质坚白,釉面莹润玲珑,器内外口分饰锦地纹和三角形几何回纹,内壁施白釉。外壁主题纹饰是以花口凹棱界成的八组开光图案:分别用青花颜料描绘了李白、苏晋、崔宗之、李适之、贺知章、张旭、汝阳王李、焦遂等唐朝时期的酒中八仙(或醉八仙)饮酒、斗酒的画面,并以杜甫《八仙歌》中的诗文前两句相配。八个画面的诗文分别为,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整个图案诗图并茂,诗画结合,将“饮中八仙”嗜酒、醉酒的各种神态刻画得惟妙、栩栩如生。底部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双圈楷书款,整器青花色泽浓艳,青翠明快,给人清新悦目之感,青花发色浓淡分明,富有很强的层次感,为典型康熙中期风格。题诗绘画亦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康熙青花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的又一青花制作高潮,是青花瓷器大发展时期,工匠们熟练掌握了浙料和珠明料的炼制技术,生产时分工细致,色泽十分鲜丽,青花蓝色像翠毛一样娇媚,像蓝宝石一样明快,这种青花发色亦是康熙朝青花最纯正的色泽,用分水和晕染法可将蓝色分出浓淡深浅的多个层次,使画面富有立体感;人们往往称之为“五色青花”,多个层次的深浅色阶,使得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艺术的表现效果,达到了青花艺术表现的最高水平,因而备受世人推崇。
清雍正官窑斗彩云龙纹杯
杯高6.8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4.5厘米。器型规整,直口、圆唇、圈足,腹部较深,瓷胎精细,施釉白净莹润。器内光素无纹,器外壁口沿处和圈足饰双圈弦纹,器表主体装饰为斗彩双龙赶珠纹一组,龙四足五爪,细身长尾,嗔目张口,翻身回首作奋力追赶前方宝珠状,两侧饰云纹数朵,图案简洁活泼。龙身背脊、头部毛发及云脚等纹先以釉下青花勾勒主线,再在釉面上用黄、绿、红等多种色彩填绘出整个图形,画面五彩缤纷、争相斗妍。口沿部及圈足上各饰有双蓝圈,底部署“大清雍正年制”,外加双圈的青花楷书三行六字款。该杯器型端正,制作精致,纹饰优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雍正时期的精品官窑瓷器。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其先用青花在器物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在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色颜料完成整个彩色图案,再入窑低温二次烧成。目前可见的最早出现斗彩称谓的是成书于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书中记述:“青料画其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拼斗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斗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时期,经过康熙时期对斗彩工艺的改进,到了雍正时期,由于皇帝本人的喜好,斗彩工艺高度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胜前朝,并且开创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斗彩工艺,在该件常熟博物馆藏的斗彩云龙纹杯上,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古代工匠技艺的精湛,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清雍正官窑珐琅彩月季花纹盘
该盘高3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9.6厘米。胎体致密洁净,胎骨较薄,近于“脱胎”,莹润似玉,釉质温润细腻。在白如霜雪的瓷面上用过枝法绘盛开的红、黄色月季花及鲜嫩欲滴的绿叶,盘体内外壁画面相连。盘中上部空白处绘有两只飞舞的蜜蜂,整个画面生动逼真,极富工笔画的韵味。由于着色颜料采用的是国外进口的珐琅料,因而较好地呈现出了鲜明艳丽、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盘底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楷书款。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制瓷精品,是清代宫廷的御用器。始烧于康熙晚期,雍正时期制作日趋精美。其先在景德镇选用最好的原料,制成细薄洁白的半脱胎素瓷,运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之后,由内务府造办处画师工匠绘彩,再入炉烘烧而成。当时造办处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专门为皇帝制作实用和赏玩器物,珐琅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珐琅彩瓷器烧制精细,制作极为考究,是宫廷玩赏器和宗教、祭祀的供器,成本较高,因此产量很少,传世品极少,基本上都为小件器物。
清乾隆官窑“彩华堂制”款青花釉里红八仙过海纹盘
盘口径14.5厘米、高3.1厘米,足径9.2厘米,造型规整,形制优美,撇口、圆唇、浅腹、矮圈足。盘内壁近口沿处及腹与盆心相交处各绘有双弦纹蓝圈。盘心双圈内以青花装饰一老寿星,一梅花鹿。老者白发美髯,头顶隆突,广额大耳,身穿长袍,脚着木屐,左手持龙头拐杖,龙角上挂一葫芦,右手轻抚梅花鹿颈,面露微笑。鹿口衔灵芝作跳跃状。在人鹿上端满饰青花云纹,表示蓝天白云,足下周围则为釉里红装饰之汹涌海浪。盘外壁近口沿及底足处亦饰双弦纹蓝圈,腹部以青花釉里红“八仙过海”为主体图案。八仙按逆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钟汉离、吕洞宾,均手执器物并足踩水生神灵动物。人物皆用青花装饰,其间密布釉里红海浪,青花发色鲜艳而红彩则色淡雅,形成明显对比。盘底施白釉,青花双蓝方框内有青花“彩华堂制”两行四字竖式楷书款。盘胎薄釉润,图案繁缛,所画人物线条流畅,尤其是青花发色纯正,且“彩华堂”款多见于乾隆朝斗彩御用器,故亦属官窑精品。
青花釉里红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釉下彩的装饰技法。由于青花的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的着色剂是铜,因此该技艺对烧成温度和窑室气氛要求极高,要使红蓝二色呈色均恰到好处并非易事。这种技艺始于元代,一直到了雍正时期,青花釉里红才达到了真正的成功。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载:“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有青叶红花者。”青花釉里红工艺发展到了乾隆时期,色调稳定鲜艳,釉里红也出现了深浅不同的层次。纵观乾隆一朝青花釉里红,其红色大多偏淡,青花色泽则较为浓艳,本件器物亦符合该特征。
清乾隆官窑珐琅彩过枝芙蓉花纹盘
盘高2.7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8.6厘米。形制规整考究,制作精细,圆唇、撇口、圈足,胎质致密洁静,施釉温润细腻。在白如霜雪的瓷面上用过枝法于盘心彩绘出迎风怒放的粉红色芙蓉花三朵及含苞待放的花蕾四朵。盘外表则有芙蓉花、花蕾各一朵,间设菊花二朵。缀连花朵的是淡绿和深绿的枝叶。另在盘心左部空白处,彩绘展翅飞舞、俯身朝向花朵的蜻蜓一只,形象生动。着色系采用珐琅彩和粉彩两种颜料交替使用,粉彩因有玻璃白打底晕染,使花瓣等看上去薄而艳丽,层次分明。珐琅彩则由于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的感觉,增强了花蕊等部位的立体感。盘底中心位置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年号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是“瓷胎画珐琅”,清代档案及宫藏珐琅彩瓷器原装匣钵标识上面全部按照这个名称来记录的。乾隆一朝的珐琅彩瓷器,前期在雍正的基础上仍然继续烧制,还是按照雍正时期的模式,利用景德镇的素瓷胎在宫廷的如意馆、颐和园等多地进行施彩烧制,但品种和数量比起雍正时期,大大增加,造型也更加奇巧,纹饰变得更加绚丽,花卉与山水题材也成为该时期的两代珐琅彩瓷器的题材。中期以后,因乾隆皇帝兴趣转移,对景泰蓝日益重视,珐琅彩瓷器也就慢慢地没落下去。
清朝一共立国260余年,在开国之初,采取了合理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陶瓷工艺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这三个皇帝都特别爱好瓷器,从而使官窑瓷器的生产得以迅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创造了辉煌的瓷器文化。常熟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官窑瓷器就是其中的代表,通过这几件官窑瓷器,我们在赞美古代先人高超的技艺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责编: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