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女发声:沦陷期《女声》的创办及其编辑思想

2016-07-29湖南刘人锋

名作欣赏 2016年25期
关键词:女声刊物妇女

湖南|刘人锋

妇女发声:沦陷期《女声》的创办及其编辑思想

湖南|刘人锋

《女声》是上海沦陷时期由日本军方支持创办,由中日两国女性合作编辑的刊物。这本刊物被日本人看作是由他们主导的宣传刊物,又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发表进步言论的阵地。《女声》能够达到这样的办刊效果,与它“乃妇女呼声”“为妇女而声”“由妇女发声”的编辑策略有着密切关系。

《女声》 编辑策略 乃妇女呼声 为妇女而声 由妇女发声

《女声》创办概况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完全占领上海,上海沦陷。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上海的文艺工作者或者撤离上海或者封笔,大量刊物停办。日本统治者为了制造繁荣的文化景象,缓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大力支持一些刊物的创办。此时,由上海日本陆军报道部管理的太平出版印刷公司(1943年划归海军报道部管理),主要从事印刷和出版两项业务,公司负责人是日本摄影家名取洋之助。尽管太平出版印刷公司得到了军队的支持,拿到了纸张配额,但是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因而遇到资金的烦恼。于是,名取洋之助计划面向妇女、儿童等出版各种类型的刊物和书籍,同时也是致力于所谓的“日中友好和平工作”,进行殖民文化渗透。

正在名取洋之助筹办《女声》的时候,田村俊子在日本左翼人士平等俊成的介绍下前往南京,与汪伪政府宣传部门的顾问草野心平见面,草野心平将她介绍给名取洋之助。田村俊子(1885—1945),原名佐藤俊子,日本女作家,日本著名的妇女解放组织“青靴社”早期成员之一,主张个人主义的女权思想。当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思潮传入日本时,俊子被社会主义思想所吸引,与献身工人运动的《朝日新闻》记者铃木悦相恋,1918年追随铃木悦去加拿大。在加拿大期间,俊子主要追随铃木悦从事社会劳工运动,为铃木悦任主笔的日文报纸《大陆日报》撰写针对日本移民的《妇女专栏》,讨论国际妇女劳工运动问题。面对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阶级歧视问题,俊子成为一名世界主义者。俊子还曾在铃木悦创办的《日刊民众》工作,鼓励和帮助移民的日本女性。当1936年俊子返回日本时,她已经游离日本主流文坛,她所发表的一些以日本移民为主人公的具有左翼倾向、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小说,由于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当道,在文坛没有引起好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一批批日本文人被派到中国内地做战地报道。1938年12月,俊子也被以《中央公论》社特派员的身份派往中国。在华采访两个月的任务结束以后,她没有按期返回日本,而是选择再次逃离日本,在中国寻找发展机会。恰逢此时,俊子被草野心平介绍给想办妇女刊物的名取洋之助,而她因为有编辑刊物的经验以及一向对妇女问题的热情而成为《女声》主编的最佳人选。

在《女声》的三位中国编辑中,最重要的是关露。关露(1907—1982),原名胡寿楣,山西右玉县人,积极参加抗日和妇女运动,1932年春先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关露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派遣打入汪伪阵营,从事情报工作。1942年春又受党的派遣打入《女声》,从事编辑工作,目的是能够通过左翼作家田村俊子找到日共地下党员,再进一步搜集敌人的情报。关露主持《女声》的《文艺》《戏剧与电影》《评论》等栏目的编辑,是田村俊子最重要、最信赖的助手以及朋友。1945 年4月,田村俊子突发脑溢血去世,最后两期即第4卷第1期和第2期由关露主编。

《女声》于1942年5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每期约40页,从创刊到停刊,历时三年零两个月,1-3卷各12期,1945年的第4卷只有1、2期,由于日本无条件投降,第4卷第3期排版而未出版。《女声》总共出版了38期。

由此可见,《女声》是一份特殊的妇女刊物,它是上海沦陷时期由日本军方支持创办,中日两国女性合作编辑的刊物。然而,《女声》不仅没有成为通常意义上的汉奸刊物,却既被日本人看作是由他们主导的宣传刊物,同时又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发表进步言论的阵地。《女声》能够达到这样的办刊效果,与它“乃妇女呼声”“为妇女而声”“由妇女发声”的编辑思想有着密切关系。①《我们的第一声》,《女声》1942年第5期。

乃妇女呼声

对《女声》而言,“乃妇女呼声”是站在女性立场介绍有益于女性的知识。田村俊子说:“中国的妇女痛苦得很。因为她们的知识太浅。我们应该多多帮助她们。”②关露:《我和佐藤俊子女士》,《女声》1945年第6期。《女声》通过开设专门的栏目向妇女传授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分为如下几类:

1.与妇女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儿童栏目。希望做母亲的读者能够将在该栏目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儿童教育。如儿童栏目一再推荐教育家陶行知的《每天十好》,即起一个好念头、想一个好问题、说一次好话语、读一篇好文章、行一桩好事、体会一位好朋友、写一封好书信、做一回好体操、听一套好音乐、画一幅好风景,认为如果儿童认真实行这十好,不但身心获益,也是家庭的莫大收获。第2卷第3期做了“儿童的问题”专栏,刊登《儿童留级的问题》《儿童和美的训练》《怎样教养现代的中国儿童》等文章。第2卷第8期发表《儿童读物的商榷》一文,推荐儿童阅读《月亮里小白兔子的故事》《星期计算法》《骨骼是什么做的》等文章。此外,儿童栏目介绍历史人物,刊登儿童故事,介绍适合儿童的小手工、智力游戏等。

家政栏目。介绍持家、育儿等家庭常用知识。例如《怎样制造冰结涟和冰棒》《福寿枣糕》告诉读者如何做一些吃食,《育儿宝鉴》《雇用娘姨的几个建议》《怎样处理儿童的好吃》《哺乳儿的保健法》等文章,告诉读者如何育儿。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大众还以谈性为耻的年代,刊物大胆介绍性知识以及如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如《怎样实施性教育》。

卫生栏目。邀请医生撰文介绍家庭常见疾病的发病原理、症状、注意事项等,如《入秋时症——痢疾与疟疾》《急性胃炎与霍乱》等,增加读者的医学常识。尤其介绍与妇女息息相关的疾病,如《妇科上的淋病》《在妇科上梅毒之一般》《肝胃气病与妇女》等。

美容、服装栏目。刊载《漫谈妇女的修饰》《唐代妇女的化妆》《实用的夏季童装》《新式长袖绒线衣》等文章,介绍妇女美容、衣饰等方面的知识。

2.开拓妇女视野的知识

妇女生活、木刻栏目。这两个栏目刊载大量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妇女生活的文章。如《舟山群岛的渔盐农妇们》反映了“对于我们的生活那么重要,对社会的贡献那么多,但是又被我们大家忽略了的劳动的农村妇女。这篇文章里含着许多妇女的血汗,妇女的功绩与妇女的苦痛的呼声的”③《先声》,《女声》1943年第1期。。《黟县的妇女生活》介绍大山环绕中的安徽黟县妇女的生活,认为她们“可以说仍然是在黑暗的,不完善的,无趣味的环境中过她们非人的生活”,“很深地感受着经济的压迫,旧礼教的束缚,家庭制度的不良”,以及“虚伪道德的权威”④蕙少荪:《黟县的妇女生活》,《女声》1944年第3期。。这样的文章数量很多,例如《万山丛中的昌化妇女》《苗猺的妇女》《谈苏州的妇女》《南洋新福州的妇女》《蒙古的妇女生活》《嘉兴的妇女》等。除了介绍国内各地各阶层妇女的生活,《女声》还注重介绍外国妇女的生活,外国的婚姻习俗,例如《法国的女政客海琳妮》。

《女声》不仅以文字介绍国内外妇女的生活,还以木刻形式反映底层妇女的生活。例如《街头职业》刻的是卖烤地瓜的母女两人,《归来》刻的是一个赤脚、肩扛柴火、满脸疲惫的妇女手牵年幼的儿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圣诞夜》刻的是一对母女站在豪华酒店的窗外向内看窗子里的豪华圣诞夜景,《她们能做和男人一样的事》刻的是两个妇女正在辛苦地推板车。这些图画比文字更形象地反映了妇女的生活状况,读者的感受也更直观、更深刻。

妇女与职业栏目。每期向读者介绍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的职业女性,激励女性读者走出狭小的家庭,走向广阔的社会。该栏目向文艺界、教育界、医药界、法律界、书画界的女性约稿或者采访,以她们的事迹鼓励女性读者积极追求实现自我的价值。如《回到舞台以后的陆露明》《丽华戏院台柱孙景路》《钢琴家吴乐懿女士》《吴青霞女士之画房》等文章。

虽然《女声》经常介绍上海当红的女演员,例如陆露明、孙景璐、蒋天流、罗兰、黄宗英等,但是绝不像小报那样以猎奇的态度捕捉艺人的花边新闻。“我们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刊物过去与现在都登载过与艺人们谈话的文章,特别是女演员;比方过去有陈燕燕,现在有孙景璐和陆露明等。但是我们绝不是像小报的派头,写一些女艺人的逸事,以勾引平凡读者的趣味。我们完全是站在妇女的职业与事业的立场,鼓励我们现有的职业与事业的妇女,同时也用她们的生活以鼓励别的,比她们年轻的妇女。”⑤《先声》,《女声》1943年第1期。因此,虽然刊登大量女演员的照片,但是大都是她们骑脚踏车、秋游等从事体育运动的照片,使女读者树立起健康美的观念,这与一些杂志将女性作为色情商品是截然相反的。

除了享有盛名的女性,该栏目同样介绍普通职业妇女,例如《大众医生沈骥女士》《注射防疫针护士》《上海的女警》《我对于小学教师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声中的欧洲女杰》等,还有缝纫女工、女招待等社会底层女性的自述。总之,不管是知名女性还是普通女性,只要在社会上有正当职业,经济能够独立,《女声》都持赞扬与敬佩的态度向女性读者介绍,以期起到鼓励她们走向社会的作用。

修养、世界知识栏目。针对越来越多的女性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女声》特辟修养栏目向读者介绍基本的礼仪,讨论新女性应该具备哪些生活知识和科学知识。例如第1卷第12期《现代妇女应求得科学的知识》一文,认为新妇女应该拥有多方面的修养,了解许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世界知识栏目则介绍自然、人文知识,例如《蝗虫》《人类衣饰的变迁》等。

3.提升妇女素质的知识

文艺栏目。由关露负责,体裁多样,有小说、诗歌、散文、剧作等。小说有关露的长篇连载小说《黎明》、短篇小说《一个牛郎的故事》《仲夏夜之梦》,钟恕的《青色的恋》,潘予且的《阿富的故事》《媒约》等;诗歌有丁景唐的《弃婴》《敏子你还正年青》,陆象贤的《盲女之歌》等;散文有张资平的《隔叶黄鹂》,柳雨生的《山程》,关露的《秋夜》《端午节》等。

戏剧与电影栏目。也是关露负责,向读者介绍当时上海新上演的戏剧和电影,但不只是资讯的传达,同时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对戏剧和电影的评论,对几乎当时上海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如《日出》《原野》《文天祥》《风雪夜归人》《武则天》等都有评介,对当年著名的电影、戏剧演员,如梅兰芳、程砚秋、唐若青、蒋天流、黄宗英等人的表演艺术也有所论及。“现在如有人要研究上海沦陷时期的戏剧活动,《女声》不失为一份可资参考的刊物。”⑥丁景唐:《关露同志与〈女声〉》,丁言昭:《关露啊关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第64页。

为妇女而声

“为妇女而声”是为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禁锢的女性而呼吁,揭露女性在社会和家庭遭遇的种种不平等,替无法表达自己观点意见的女性发声。最能体现这一编辑思想的是关露主持的评论栏目,关于妇女问题论述的扛鼎之作多见于该栏目,其中许多是关露本人所写。

1.批判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禁锢

关露在《中国家庭制度与妇女》中指出:“一个女人嫁了丈夫之后的主要任务便是生男育子……如果只生女而不生男,丈夫可以得家长之同意或意旨去娶妾,于是在旧家庭里纳妾是一种普遍而被默许的事情。”重男轻女和男子纳妾对妇女都是一种不公,甚至是折磨。而且单方面重视女性的贞操,以至于“这种社会的男人,以为自己是主人,妇女是附品,更进一步,妇女竟然是物品与商品……所以女人只可以‘从一而终’,再醮的妇人便等于别人足上脱下来的旧鞋”⑦芳君:《中国家庭制度与妇女》,《女声》1942年第8期。。男子对婚姻不满,可以娶妾、寻找外遇和嫖娼以排解精神上的烦闷,妇女却没有这样的权利去寻情感上的寄托。这些对于女性的禁锢并没有随着大家庭的消失而消逝,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着女性。

在《水浒传》中潘金莲被塑造成荡妇,此后潘金莲便成为了荡妇的代名词。而关露在《潘金莲与“武松杀嫂”》一文中为其翻案。首先,关露肯定潘金莲私通西门庆。“因为她是一个人,她的行为是表现‘人’的欲望,‘人’的要求,也是‘人’的行为。”其次,对于潘金莲杀死武大郎,“是由于年轻貌美的她不能忍受与丑陋的武大郎的婚姻生活,为了使自己解脱,在那个时代,她只能去杀死武大郎,别无他法”。潘金莲是被迫的,她不过是有形的杀人者,真正的杀人者是无形的封建势力。“杀死武大郎的确实是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种势力;只是那种势力压迫潘金莲下的砒霜,压迫她当刽子手而已。因为,‘杀人’不是人的要求和欲望,是一种兽性和强权。潘金莲是一个人,她没有这种欲望。”对于武松杀嫂,不管是《水浒传》还是后来的人,都对武松的所谓英武高度评价,关露却认为武松“杀潘金莲却不是由于正义,只是武松为着哥哥对于她的私仇”。更为可贵的是关露深入剖析了武松杀嫂的深刻原因:“那就是旧社会的妇忠于夫的观念。”⑧芳君:《潘金莲与“武松杀嫂”》,《女声》1944年第3期。因为潘金莲不爱武大郎,她逸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禁锢,违背了妇女必须从一而终的阃范,所以武松要杀她,作者要她死,封建势力决不让她活。可悲的是,历史上还有很多妇女像潘金莲这样婚姻不幸还被男权社会冠以各种罪名而夺去生命,而且杀人者还被冠以正义的名义,关露从女性的立场出发,认为这是残酷而荒谬的。

2.批判现实社会对妇女的不公

到了20世纪40年代,虽然妇女运动兴起四十余年了,但是除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制外,社会出现了新的对女性的不公。例如虽然外出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但是她们的地位仍然没有提高。因为“男人欺负女人惯了,也瞧不起女人惯了”,现在竟然发现女人真的能够做出成绩,“这么一来男人就没有理由,也不好意思瞧不起女人和欺负女人了”。但是男人不甘心,他们要发泄。例如“看见一个女人过于伶俐,或是过于风头,甚至于风头在他们之上,他们就说:‘这个女人真是狐狸精,真会出风头。’如果一个女人社交自由,他们就说:‘这个女人浪漫,这个女人会跟男人打混。’如果一个女人为着专心工作而不事修饰的,那就说她是:‘既不男,又不女。’如果过于文雅的,那就是,‘半解放’”。总之,男人总有许多有理的批评加在他们所不顺眼的女人身上,而不顺眼的原因就是女人外出工作了,挤占了男人的社会位置。因此,“做一个女人很难,尤其是现在”⑨芳君:《谈做人》,《女声》1944年第5期。。因为女人一方面要谋求独立,但是能够独立了却还是受气。

柳萍则认为由于女子教育没有普及以及对女子的偏见,杜绝了许多女子就业的途径,即使获得了工作机会,“女子们所得有的职位,多半像剧台上跑龙套者之流,无甚重要的地位,一般较为优越和恒久性的职位,却仍大都操在男子掌握之中,女子实莫想染指,而同工不能同酬,利用女职员招徕生意,更为一般工厂与营业场所的普遍现象”。这就限制了女子就业的范围和层次,而且把女子视为花瓶,作者不禁感叹:“女子没有职业,固是痛苦,有了职业,还是一样痛苦,非是女子贪心不足,乃是社会依旧有苛待女子的地方。”⑽柳萍:《漫谈职业女子的现况厄运和修养》,《女声》1943年第9期。芳君:《收回租界与上海妇女》,《女声》1943年第8期。芳君:《结婚以后的妇女与社会关系》,《女声》1942年第11期。芳君:《摩登妇女》,《女声》1945年第1期。余声:《女声》1942年第6期。

对于上海的妇女而言,还有殖民主义的压迫。“英美帝国主义者借了租界的魔力,给上海妇女造就的两种黑暗的地狱:上层的妇女由于肉欲的引诱,用刺激神经去遭受灵魂的堕落;下层妇女由于物质生活的压迫,用出卖肉体去遭受身体的堕落。这是自从有了租界以来我们上海妇女所遭遇的命运。”⑾柳萍:《漫谈职业女子的现况厄运和修养》,《女声》1943年第9期。芳君:《收回租界与上海妇女》,《女声》1943年第8期。芳君:《结婚以后的妇女与社会关系》,《女声》1942年第11期。芳君:《摩登妇女》,《女声》1945年第1期。余声:《女声》1942年第6期。在男权和殖民的双重压迫下,妇女们过着非人的生活。

3.对妇女自身的反省

“为妇女而声”不停留于批判封建制度和现实社会对妇女的禁锢与不公方面,更为深刻的是有些文章为了妇女的解放而挖掘了妇女自身的原因。

一是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在畸形发展的社会里,许多妇女生活在痛苦之中,这里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然而也有许多妇女是由于自己对于事业与独立观念的冷淡而不愿意去向家庭生活与自己做整顿的原因。”⑿柳萍:《漫谈职业女子的现况厄运和修养》,《女声》1943年第9期。芳君:《收回租界与上海妇女》,《女声》1943年第8期。芳君:《结婚以后的妇女与社会关系》,《女声》1942年第11期。芳君:《摩登妇女》,《女声》1945年第1期。余声:《女声》1942年第6期。也就是说缺乏追求事业与独立的精神,以为结了婚,生活就有了依赖,不必再努力了。这说明女性入职难,既有社会的原因,同时也有女性自身的原因。“社会一般人鄙视女子,有时固然苛刻,有时也是女子咎由自取。如若要提高自己地位,首先要摒除引人口舌的谬误思想和恶习。”⒀柳萍:《漫谈职业女子的现况厄运和修养》,《女声》1943年第9期。芳君:《收回租界与上海妇女》,《女声》1943年第8期。芳君:《结婚以后的妇女与社会关系》,《女声》1942年第11期。芳君:《摩登妇女》,《女声》1945年第1期。余声:《女声》1942年第6期。不把妇女地位低的原因完全归咎于社会,而同时从妇女自身来挖掘原因,这是《女声》的独特之处。

二是贪图享受。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部分妇女误以为“悠闲”与“享乐”就是“摩登”,这样就产生了一批所谓的“摩登妇女”,既不会旧式妇女的女红,也缺乏旧式妇女治理家务的能力和勤俭品德,还不具有新妇女的现代知识和各种技能,只会享受物质,这样的“摩登妇女”不但不能独立自由和进步,反倒更落伍、更依赖,完全做了寄生虫。然而,“摩登”的真正含义是“现代”,因此要杜绝妇女贪图享受的想法,“要使摩登妇女都变为勤俭耐劳,能向家庭社会负责,要有新知识新思想,新技能,能够独立起来的新的‘现代妇女’”⒁柳萍:《漫谈职业女子的现况厄运和修养》,《女声》1943年第9期。芳君:《收回租界与上海妇女》,《女声》1943年第8期。芳君:《结婚以后的妇女与社会关系》,《女声》1942年第11期。芳君:《摩登妇女》,《女声》1945年第1期。余声:《女声》1942年第6期。。

除了用文字的方式,《女声》还以漫画的方式揭示女性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育儿持家方面,《上海母亲》用麻将隔出两个世界,圈内是几位母亲在忙着打麻将,圈外则是孩子们在拳打脚踢,说明一些母亲只顾自己玩乐,不管如何教育孩子。《好学不倦》中的母亲慵懒地躺在床上看书,地上到处乱扔着《治家一得》《编结术》《育儿须知》等书,书看了不少,可是只看不用,家里乱糟糟的。在揭示女性虚荣心方面,《自掘坟墓》表现了虚荣心将导致女性自掘坟墓;《是装饰品?》画的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头上戴着一朵花,花上写着“学问”,讽刺某些女性不过将学问作为一种装饰品。漫画比文字能够更明白地揭示妇女自身的问题,更容易为文化层次不高的女性读者理解。

由妇女发声

“由妇女发声”,即为各阶层的女性搭建一个发声的平台,建立一个由女性言说的公共舆论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设置信箱栏目

虽然信箱栏目直到第1卷第4期才出现,但是早有设想。“本志创刊伊始,为要达到我们创办《女声》的宗旨,使每个妇女的读者都有机会发表言论和意见,所以有‘信箱’一栏的设备。”⒂柳萍:《漫谈职业女子的现况厄运和修养》,《女声》1943年第9期。芳君:《收回租界与上海妇女》,《女声》1943年第8期。芳君:《结婚以后的妇女与社会关系》,《女声》1942年第11期。芳君:《摩登妇女》,《女声》1945年第1期。余声:《女声》1942年第6期。可以说,信箱栏目的设置真正实现了由妇女发声的编辑思想。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来信的读者阶层广泛。例如店员、工人、教师、学生、家庭妇女,以及侍应生、舞女等。同时以原生态的方式刊登读者来信,不做任何修改。“有些信箱的读者来信,他们时常很谦虚,说是怕自己的文字不通顺,要求编辑室为他们删改。我们以为这是不必要的,在信里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原意就好。况且,为着要使读者们知道我们一般的妇女究竟获得如何的知识水准,教育在妇女群中究竟发展得怎么样,我们更有把函件的原样向读者披露的必要。因此我们在信箱的来件中,对于字句和标点都不加删改。”⒃余声:《女声》1943年第8期。转引自涂晓华:《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第12页,第91—92页,第106页。丁景唐:《关露同志与〈女声〉》,丁言昭:《关露啊关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第64页。这样更切合“由妇女发声”。

其次,所反映的内容广泛。在第1卷第4期的《余声》中,编辑写道:“请大家多多地投函,发表您对于本刊的一件或是其他事件,不论关于妇女本身,或家庭和社会,我们都愿意尽我们的能力答复。”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主要有爱情、婚姻、家庭、求学、就业以及法律、经济和宗教等问题,从中可以了解当时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妇女生活的状况和她们所面临的问题。

再次,重视读者来信。信箱栏目每期都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实际而迫切的妇女问题认真回复,它的负责人主要是田村俊子。“据在上海与田村俊子有来往的会田纲雄介绍,《女声》最热闹的是读者信箱栏,田村俊子每次都认真地回答读者来信。”⒄余声:《女声》1943年第8期。转引自涂晓华:《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第12页,第91—92页,第106页。丁景唐:《关露同志与〈女声〉》,丁言昭:《关露啊关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第64页。《女声》尤其鼓励来信的女性读者自立、自强,从经济上和感情上学会独立。例如第3卷第9期的信箱栏目,编辑这样回答一位署名“争女士”的来信:“把眼光从家庭开放到社会去,这就是‘女子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一切!’”“女子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意义,是做一个人,一个有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因为信箱栏目力求为女性读者排忧解难,逐渐成为非常受欢迎的栏目,从开始的一个版面增加到三个版面,读者发声的机会更多了。

2.选稿

首先,大量采用自然来稿。《女声》鼓励读者来稿,选登来稿不像当时上海的《万象》《天地》等刊物大量采用名人稿件,而是只要文章内容新颖,文笔流畅,就可以发表,至于作者的名气与否是不在选稿标准之内的。从《余声》栏目经常发布给作者需要邮寄稿酬的地址可见,《女声》采用了大量自然来稿。正是由于《女声》开放的态度,不仅成为一般女性作者发声的平台,也成为深受中共地下党员重视的刊物。据丁景唐回忆:“根据党的关于敌占区工作方针,自己不能办刊物,就向敌伪办的刊物或别的刊物投稿,楔入敌人的宣传阵地,在当时政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写一些有意义的文章。起初,我们看到《女声》创刊号后,不知它是否采用外来稿。为了试探情况,我让党员同志中文艺修养、写作技巧较好的女同志——钟恕(她以前在学生刊物《海沫》上发表长篇小说,在《万象》上发表短篇小说),先将《紫色的恋》(小说)署名‘微萍’向《女声》投稿。不久就刊出了。以后,我也借用她的笔名写小说、散文去投稿,也都刊用。那时候,分散在各条战线上的一些同志,用各种笔名向《女声》投稿,进行‘伞兵作战’。”⒅余声:《女声》1943年第8期。转引自涂晓华:《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第12页,第91—92页,第106页。丁景唐:《关露同志与〈女声〉》,丁言昭:《关露啊关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第64页。由此,《女声》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出自中共地下党员之手,渐渐成为当时上海的中共地下党员发表言论的园地。

其次,为了拓展稿源,吸引好的稿件,《女声》举办有奖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投稿。例如第1卷第2期的《征文启事》写道:“为增加读者兴趣,除欢迎投稿外,并举行第一次征文。题材分两种,评论和小说。但题目由作者自由发挥。评论以关于妇女切身利害的问题为限。”第2卷第12期(1944年4月)再次刊登《征文启事》,强调“我们所要征求的文章就是作者用大胆的笔,去写自己亲历的,或是看见的,最悲或是最喜的真实的生活故事。愿读者能以写作的精神而勇敢地把你们的故事写出来。内容甲:一个最快活的生活故事,乙:一个最悲苦的生活故事”。

《女声》的编辑策略“由妇女发声”,决定了它的栏目设置和用稿方式,也使它真正做到了“由妇女发声”。

结语

沦陷区文学研究专家张泉认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力图通过文化输入与文化构建为其侵略战争的合法性寻找支点,但《女声》的创办非但未能奏效,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为日中左翼作家提供了传播先进文化的平台。以共同的‘新女性’理念关注女性生活,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思想的介入则从某种意义上颠覆了《女声》的殖民性”⒆转引自涂晓华:《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第12页,第91—92页,第106页。。《女声》的这种传播效果正是通过“乃妇女呼声”“为妇女而声”“由妇女发声”的编辑思想来实现的,而这一编辑思想的确定和贯彻与主编田村俊子是密不可分的。

创办《女声》是俊子一贯坚持的妇女解放思想的实践。尽管由于日本军方对《女声》的物资支持,而且俊子要在其占领地中谋求生活发展事业,她主编的《女声》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做些表面宣传,例如从第1卷第5期开始设置《国际新闻》栏目,但是,俊子并不是站在军国主义的立场,而是从世界主义者和女性的体验出发来主编《女声》。正如日本女作家濑户内晴美所言:“在得到南京政府资助的同时,《女声》作为南京和平政府的宣传刊物之一自然就负有宣传责任,但是,俊子主持的《女声》杂志总的说来没有宣传味,充满了纯粹的文化编辑意图。可以想见,这也许是俊子对当时的政府、军部和强权抵抗后的结果。田村俊子,只是想在自己力量的范围内,发挥应尽的热情,创办好至少自己‘喜爱’的杂志罢了。”⒇转引自涂晓华:《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第12页,第91—92页,第106页。日本作家阿部知二也说:“我们在上海看到她用中国名字,穿中国服装,与中国人住在一起,她的杂志《女声》也尽量避免宣传日本的精神,尽量只谈纯文化的事。”㉑转引自涂晓华:《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第12页,第91—92页,第106页。俊子“喜爱”的就是一份实践她妇女解放思想的妇女刊物,因此确定“乃妇女呼声”“为妇女而声”“由妇女发声”的编辑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一编辑思想,使得这份沦陷时期的特殊妇女刊物传奇般地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

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科代码050108)阶段性成果

作 者: 刘人锋,湖南女子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女性媒介、女性文学研究。

编辑:张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女声刊物妇女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刊物贺词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陛下
当代妇女的工作
名人读《意林》
读者论坛等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