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他一段
——读台湾网络小说家敷米浆《你转身,我下楼》及其他
2016-09-27台湾诸葛俊元
台湾|诸葛俊元
陪他一段
——读台湾网络小说家敷米浆《你转身,我下楼》及其他
台湾|诸葛俊元
台湾的敷米浆是青年网络文学作家当中的代表之一。2003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你转身,我下楼》,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年轻一代一路走来的诸种人生滋味。其创作的意义,在于以其自传性的感性经历,见证并传达出新世纪以降台湾青春世代的阶段性心声。
敷米浆 《你转身,我下楼》 “纯爱”小说
台湾“80后”现场:新主体的发生、困境与再探求 特邀主持:黄文倩
一
1982年出生于台湾的敷米浆,本名姜泰宇,2002年投身网络小说创作时,尚就读于台湾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笔名“敷米浆”为小名“小文”之日文“ふみちゃん”音译而来。新世纪初始,台湾艺文界因网络小说的流行显得有些躁动。一位接着一位“70后”“80后”的年轻人靠着键盘与网络跻身于文坛,有些甚至还成了畅销作家。网络小说受到年轻族群的欢迎,新的阅读市场逐渐形成规模,出版业界看到了这个新商机,将注意力投向网络世界。网络作家成为市场新宠儿,大量作品从网络世界复制至实体出版市场,敷米浆身处此一潮流中,于2003年实体出版第一本小说《你转身,我下楼》。这部作品对敷米浆的创作生涯具有极大的意义:第一本实体出版作品、第一本畅销书,同时也是他所有作品当中最畅销的一本书。
网络小说的流行,所影响者不仅仅只是创作者与出版业者,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之名也借此潮流陡然在台湾学术界、艺文界窜起,互动、图象、超链接、多媒体等元素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讨论对象。各式实验性的创作与理论专书的出版,丰富了此一新世纪文类的内涵,也使得重视文学典律的台湾文坛前辈们,不得不正视新世纪“创作/阅读”观念的改变。
然而,本应得到重视与讨论的网络小说,却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缺席,自居为“网络写手”而非“网络作家”,认为自己只是“说故事的人”。而艺文界、学术界的前辈长者,若非给予严格的负面批判,便只是将其视为商业娱乐式的创作。因此尽管网络小说在台湾出版市场已有打下一片江山之势,亦为曾经被视为夕阳产业的出版业注入一股活力,吸引了更多有志于写作的“70后”“80后”投身于此,但本该享有荣耀光环的网络小说,却在这个新兴文体被定义、被推崇乃至于学术化、理论化的时间点上退居边陲,台湾的网络小说及其场域究竟是何种特质?透过敷米浆及其作品,可以管窥一点究竟。
敷米浆与台湾绝大多数网络作家的写作经历相仿,学生时期便开始写作,由于人生历练的缺乏,初试啼声之作往往以描写校园生活为主。相较于尔虞我诈的大千世界,校园生活显得单纯而简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这种环境当中被无限地放大。因而这些描写校园生活的作品,通常也就聚焦在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悲欢离合、爱恨交织之上。这些题材在众多文化精英、前辈作家的眼中显得幼稚而浅薄,却极大程度地切合了青年学子对校园生活的认知与想象。自2003年起,敷米浆以平均一年两本的速度,陆陆续续发表十余部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合集,直到2010年才正式宣布停止写作。他的写作功力不俗,其亮眼的销售成绩在台湾网络作家当中亦属一流,2010年突然宣告因眼疾加剧而停止写作的消息便不免使人错愕。虽然熟悉敷米浆的读者们都知道他为“先天性眼球震颤”所苦,左眼视神经亦因之受损,若因此而放缓写作速度(一年两本作品的出版频率对作家而言的确是沉重的负担),这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停笔改投入汽车美容产业,就有些出人意料了。不过,若抛开眼疾问题不谈,敷米浆的停笔,或许并非如表面认知般只是个人问题。
二
在出版商的广告词中,敷米浆被塑造成擅长撰写“纯爱”小说的作家,他绝大多数的作品也的确是以描写青少年的纯情爱恋为主。
《你转身,我下楼》讲述了男主角徐家浩从国中到大学的两段恋情。第一段恋情,开始于国中三年级,正是准备面对高中联考的紧张时刻,男主角与初恋情人李芷媛在此时燃起爱苗,携手考上同一所高中,生活一片美好。但二人却在高三面临大学联考之前分手了,理由只是李芷媛无法承受大学联考的压力,想简化自己的生活内容。身为“被分手”的一方,徐家浩背负着情感的创伤考上了大学,开始了空虚的大学生活,后来遇到了女主角成照寒,开始了第二段恋情。说是第二段恋情,其实并不准确,严格说来应是成照寒积极地对徐家浩示好,而徐家浩却因初恋的失败以及对李芷媛的诸多回忆而对新恋情有所畏惧,甚至是下意识地排斥。这部小说的主题,简而言之便是呈现男主角从初恋情殇走出来的过程,简单、明了,亦无甚深刻之处。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看似没什么价值,不过就是本寻常可见的商业型通俗小说。然不可忽略的是,这本小说最早乃发表于网络世界,其预设读者自然设定为网络使用者。在2002年时,台湾的网络使用虽已普及,但使用者多半为学生族群与甫踏出校园的社会新鲜人。对这个阶段的单纯的台湾青年人而言,一段爱情的开始与结束,是相当重要的人生经验,初恋的结束,也是青年人难以忍受的“大事”,作品取材无疑切合了学生族群的心态,无论是否曾经尝过初恋的滋味,都能在这当中寻得某些感动与共鸣。
“走出情殇”是个严肃的主题,敷米浆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带入男主角的思维模式当中,一种学生特有的耍白痴风格,某些只有年轻人才懂的“仪式”:从买下第一罐绿茶给李芷媛开始,就坚持喝了八年的绿茶;将手机的电话簿整个删除,只为了删掉李芷媛的电话,虽然脑中早已倒背如流。即使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要创造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在恋情酝酿的阶段,接到李芷媛的纸条,心脏要多跳三下,接到成照寒的电话,心脏也要多跳三下;绿茶,代表着他与李芷媛的一段恋情,鲜奶,则是成照寒口中“未来的味道”,当男主角不知该如何摆脱旧恋情迎接新恋情时,他选择喝绿奶茶。无论是“仪式”也好,“象征”也罢,敷米浆只是使用着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呈现内心的纠结与困惑,令人感受到身处回忆与现实夹缝中无所适从的苦痛。
身为一名大学生,书写着大学生的爱恋故事,敷米浆无疑非常清楚他的目标读者群——学生族群——想看些什么。嬉笑怒骂地将深沉的情感思绪与胡诌鬼扯式的想法搅绕在一起,是敷米浆擅长的写作风格。所谓的“纯爱”小说,不该就是满溢于纸面的爱恋情怀与充满两性轻浅的哲理语言吗?敷米浆并不缺乏掌握这些元素的能力,但他更注意到一项青年人的特质:自以为坚强。这种自以为是的坚强,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便是“嘴硬”。用讥讽传递感伤,以尖刻表达关心,以莫名其妙的联想取代刻骨铭心的内省。口头上的疯言酸语,似乎就能将自己的内心武装起来,强悍地生活着。而在读者看来,却是更加地不舍,也更加地痛。
敷米浆的故事,永远停留在“现在”这个时空当中,三五个年轻人,各有各的回忆与想望,也各自有着所需面对的人生课题。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主体的故事情节,令读者受限于“我”的所见所闻,对周遭友人的一切,只能是疑惑与猜测,对自身的想法与情绪,又因为不愿面对而显得逃避与惶恐。然而,在敷米浆的纯爱故事中,似乎有意识地将现实与笔下世界割裂。桃园、龟山、淡水、泰山、夜景、沙滩、流星、便利商店。熟悉的地名与场景,上演着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爱纠葛,但在故事情节之外,今夕是何夕?
爱得似乎义无反顾,爱得似乎全心投入,这是每个初涉情场的青春必然的浪漫想象。《你转身,我下楼》当中,徐家浩与李芷媛之间的恋情开始于国三时期,正是高中联考最紧张的前夕,直到大学联考前一个月,李芷媛要求分手。这三年多当中,留给徐家浩除了最终无可言喻的伤痛外,皆是甜蜜的回忆。就读大学后,偶然地与成照寒相识,又偶然地数次接触,成照寒悄悄地走进了徐家浩的心,令徐家浩逐渐放下第一段恋情,不再自我放逐。曾经的一段美好的恋情,无悔付出的红粉知己,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课业、生活、家庭、朋友,一切扰人的事物尽皆摒斥于外,只为了“爱”而活着。
三
另一方面,《爱·琉璃》是敷米浆少有的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数篇非爱情为主题作品。在《两个人一朵花》中,“我”是一名大学刚毕业,因为即将入伍而“被分手”,又因某些原因必须等待兵役复检结果的无业青年。在这段无所事事的日子里,为了糊口,接下了一份课业家教工作。授课的对象是一名资优国一男生——小鬼,家境优渥的他在父母极力栽培下:小提琴、书法、绘画、作文,填满了每天的课表。另一方面,却也是个完全不谙世事的孩子:没逛过夜市、没吃过煎包、没喝过珍珠奶茶,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辣椒酱。一名只有学习没有童年的资优国一生,就这么与一名大学读了五年,研究所二次落榜的普通人,在家教课相遇。由于小鬼课业表现颇佳,却在讲义空白画满阴暗自毁风格的涂鸦与对白,这使得自知在课业上无力给予更多辅助的“我”,不自觉地挖空心思想些小游戏与小鬼同欢,似乎为了拯救一颗幼小的心灵而努力着。如此一来,不仅得到了小鬼的友谊,也让原本每周的两堂课增加为每周三堂课(虽然小鬼的父亲应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何特别喜欢这位年轻的家教老师)。台湾孩子的年少岁月(尤以都会区孩子为最),多半都耗费在学校与课后补习当中,生活圈也就限制在那一间间的教室里。小鬼家中有能力担负一对一教学的家教课程,在学习方面固然资源充裕,相形之下人际交往方面却显得落后。“我”的出现,看似为小鬼的空虚生活注入一股活水,但在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小鬼对“我”的依恋,成为内心孤寂的“我”的救赎?
在同部书的另一篇短篇《背上的青鸟》当中,“我”是一名国小教师。年轻时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之前,曾在偏远乡下的国小实习。在这里,学生单纯而可爱,几乎每个人的背上都有“代表梦想,代表幸福的青鸟”。“我”在小朋友的身上闻到了“青鸟的味道”,“那是一种带着淡淡的茉莉花香味,还有一点春天刚下过春雨,湿湿的泥土味。跟小朋友脸上的表情一个样”。而“我”也在与小朋友的相处过程中,肯定了自己背上也有一只青鸟,并带着这只青鸟当了一辈子的国小老师。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遇过一名小女生,她学习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不佳,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相依为命的祖父母亦病魔缠身。然而身处如此环境中,小女生却是带着一只有着“淡淡牛奶味”的青鸟,认真、负责又乐观地过着每一天。虽然敷米浆在这篇小说中并无任何说教的意味,却依然可以看出他认为唯有背负着梦想的人,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敷米浆的这一系列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场景多半集中在学校、补习班,或是学校、补习班外围的便利商店、小吃部。故事中的人物,也多半是坐在身旁的同学、坐在前排的同学、同校的同学,偶尔有同学的同学。故事中的“我”,无论性别(敷米浆亦有不少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女性为主角),其吃穿用度与一般的台湾学生都没什么不同,思维逻辑亦颇为相似。如此的背景设计若放在以爱情故事为主轴的小说当中,固然能以强烈的代入感吸引读者,在此同时却又不得不让人感叹,现代台湾学生的生活内容竟是贫乏如斯。日复一日的学习历程,平静得近乎僵固的生活环境,身处其中的年轻学子连基本的喜怒哀乐能力恐怕都已消磨殆尽,更别说是生命的热情、追寻未来的梦想了。敷米浆的小说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几乎都是被课业、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平凡学生。身为主角的“我”,从细节来看总是在追求幸福与真爱,构筑成悲喜夹杂的爱情故事。然从宏观的角度看来,这正是饱受应试教育摧残而失去自我的年轻学子寻求生命出路的一种方式。虽然从“成年人”的眼中看来,这种凭借着爱人的过程重拾爱自己的能力的方式,不免让人感到肤浅而可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大概也是大学生唯一能采取的个人化手段。
四
毋庸讳言,敷米浆的写作手法,明显受到日系流行动漫文化的影响,在看似不合理的夸张叙述与巧合情节下,既营构出如梦似幻的氛围,也勾勒出一段段美好的青少年爱情故事。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手法,以及纯文字表达的方式,较动漫作品更容易直指主人翁的内心,也更易于接触甚至是靠近较深的议题。
200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爱·琉璃》当中,已可看出敷米浆历经四年有余的纯爱小说写作生涯,这时已有尝试转变的迹象。200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然后的然后》,转变的企图更为明显。在《然后的然后》当中,敷米浆不仅将“我”的人生历程拉长——从童蒙时期至大学毕业后,故事的主轴虽仍以“我”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却把叙事焦点从个人扩大到在升大学补习班中相识的三男三女身上。这当中,敷米浆惯常描述的空虚、寂寞乃至于自我认同、自我情感安顿的过程等主题依然存在,但这时的“我”已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旁人虽然插不上手,却能够伸出手来相互扶持。另一方面,敷米浆亦不再刻意地描写“完美”的世界,诸如“我”的幼时好友阿南为了抢救二人最爱的玩具“霹雳炮”,年仅八岁就死在土石流当中;六人众之一的阿道出身自破碎的家庭,年龄不仅比其他补习班同学大,行事作风也带有几许江湖气;同为六人众之一的胖虎经过一年补习仍然考不上大学,最后因车祸而过世;主角“我”质疑友情、爱情的存在而感到茫然,留下一本日记后从大学休学,消失在人海当中;“我”在日记当中细细描绘与女同学“刘梦亚”之间的暧昧情愫,最终却被发现这只是近乎精神分裂式的幻想情结,其实并无“刘梦亚”这个人。敷米浆原本擅长营造梦幻的粉色世界,在《然后的然后》当中,杂糅了现实世界的生离死别与种种不美好后,纯爱依旧,却更贴近一般读者的人间烟火。
台湾的“网络写手”们,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最常受到的质疑与批评便是内容设定狭隘、作品深度不足。这并非是文坛前辈们因无法接受新事物而产生的情绪性评议,其实无论是否曾有作品登上畅销排行榜,绝大多数的网络作家的确在基础的文学创作能力上有所欠缺,而以青少年爱情故事为主流的创作方向,更是坐实了前述的负面评价。然而,身为读者的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从学术研究的眼光看来,台湾的网络小说固然仍有极大的不足,但网络小说最大的特质,并非以精英的高度来指导读者思索人生,而是伴随着读者一同成长。敷米浆二十岁开始创作,他的读者也是相似的年纪,他一路走来经历诸种人生滋味,读者们又何尝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敷米浆的小说,以其自传性的感性历程,或许也见证并传达出了新世纪以降台湾青春世代的一种阶段性心声。
敷米浆小说一览
1.《你转身,我下楼》,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2.《开水冰》,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3.《别让我一个人撑伞》,台北:红色文化2004年版。
4.《风中的琴声》,台北:红色文化2004年版。
5.《罗赖把·我的朋友》,台北:红色文化2005年版。
6.《如果没有那场雨》,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7.《月光下的鱼》,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8.《爱·琉璃》,台北:尖端出版2007年版。
9.《然后的然后》,台北:尖端出版2008年版。
10.《你那边,几点?》,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11.《如歌》,台北:麦田出版社2009年版。
12.《最后一个故事》,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
13.《彩虹的悄悄话:星光下的童话》,台北:大田出版社2010年版。
作 者: 诸葛俊元,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着有专著《西汉学术与政治变迁》及先秦两汉思想史、学术史相关研究论文多篇。自20世纪末,关注两岸网络文学发展迄今,撰有研究及评论十数篇,并于大学开授相关通识课程。
编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