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动画片《宇宙战舰大和号》“大和”神话的构建

2016-07-29吉林李向格刘研

名作欣赏 2016年25期
关键词:战列舰战舰星球

吉林|李向格 刘研

论电视动画片《宇宙战舰大和号》“大和”神话的构建

吉林|李向格 刘研

“二战”末期,大和号战列舰在前往冲绳的自杀性攻击中被美国海军击沉,战后“大和号”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复活”。1974年上映的电视动画片《宇宙战舰大和号》将“大和号”由日本海军的耻辱神化为保卫家园的“地球卫士”,实现了历史实物向文化符码的转化,使影片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没有战争经历的战后一代的历史观更加扭曲,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界限更加暧昧与模糊。

《宇宙战舰大和号》 神话 历史认识

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专题(三) 主持人:王升远

大和号(Yamato)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历史上最大的超级战列舰之一,它于1941年12月16日完工,花费了日本年度总预算的百分之四,全长二百六十三米,排水量和装甲厚度在当时的战列舰里首屈一指。1945年4月7日,大和号在前往冲绳的自杀性攻击中被美国海军击沉于西太平洋,随舰的两千多名官兵葬身海底。

“二战”期间,大和号战舰是军队内部的秘密,战后随着战时档案解密、幸存者的回忆录等逐渐为外界所知。战后继续发行的海军杂志《海与空》详细介绍了大和号的性能,1952年吉田满发表小说《战舰大和的末日》,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大和号战列舰,而且日后还成为众多以此为创作对象的文艺作品的重要资源。

1974年由松本零士创作且执导、由西崎义展担任制片人的电视动画片《宇宙战舰大和号》开播,讲述22世纪末地球遭到神秘外星——加米拉斯星球袭击,被放射性物质污染,面临毁灭的威胁。在人类生死存亡之际,远在十四万八千光年外的伊斯坎达尔星为地球带来了希望。为了前往该星球去取一种除放射能装置,沉没于海底两百多年的大和号战列舰临危受命,被改造成能潜水、能飞空、能在宇宙中航行的宇宙战舰,踏上了漫长的宇宙旅程。

这部动画在当时的日本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特别是青少年疯狂追捧的热潮。有学者甚至将《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开播视为日本动画真正的起源。虽然距其首次播映已有四十余年,但是它在日本社会中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忽视,不仅在2009年上映了剧场版《宇宙战舰大和号—复活篇》,还在2010年推出了由日本导演山崎贵执导的真人版科幻电影《宇宙战舰大和号》,而且在2012年4月7日上映了以1974年版的《宇宙战舰大和号》为蓝本的《宇宙战舰大和号2199》。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索选择战争期间的重武器为“卖点”的作品为何被追捧,它到底塑造了怎样的“大和”形象,符合日本国民怎样的情感需要,又对他们的历史认知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电视媒介中的“大和”

1953年日本开始使用电视,20世纪60年代后电视业蒸蒸日上,到此剧播放的70年代日本已经实现了电视普及。“电视已经赢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章艳、吴艳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电视的强势介入,为“大和”形象的改造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媒介平台。

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1952年推出了机器人系列漫画《铁臂阿童木》,50年代末,他进一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动画发展的道路——电视动画,并且开创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偷懒动画”的创作方式,降低制作成本,缩短制作周期,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提升其商业利润。1963年上映的《铁臂阿童木》是日本的第一部电视动画片,其中机械、科技、战斗、超人等元素缺一不可,也确立了不追求图像效果,以剧情为重点,注重角色塑造的日式动画风格。

与同时期机器人动画中的注重暴力格斗、情节简单有所不同,作为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超长篇剧情电视动画,《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内容更丰富,剧情更复杂,也更注重画面的写实性,与它之前的科幻作品几乎有着本质的差异。它在超长文本体系的构建下擅长复杂剧情的创作,使动画呈现出小说、影视剧般的叙事特性,对之后的日本动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内容表现上,它把真实场景与虚幻未来结合,以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为背景,与天文、机械动力等学科融汇,注重内容的细致描述。神秘宇宙舰队毁灭地球的流弹在地球上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都市烟火弥漫,空中升起一朵朵巨大的“蘑菇云”。这些画面是东京大轰炸和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现场的实写,并在剧中屡次呈现,不断唤醒日本国民的受害记忆,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日本学者北野太乙曾对其风格做出评价:“松本已经超越了漫画家和动画家的范畴,成为了一个独立‘作家’。”②〔日〕北野太乙:《日本アニメ史学研究序説》,八幡书店1998年版,第48页。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宇宙战舰大和号》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为原型,塑造了以古代进为主角的少年平民英雄,摆脱日本早期商业动画作品中非人类或脱离人类的主角形象,如机器人为主角的形象,让其具有和普通民众一样的喜怒爱憎的情绪情感,有血有肉且性格多面,使观众更易切身融入其中思考现实。以少年为中心,作品在战争的主题下融入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成长意识,符合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此之前,电视动画主要以儿童为对象,而该片吸引了更多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目光,扩大了受众群体,并且影响了此后诸多动漫作品的创作。

西崎义展、松本零士先后创作出三部剧场版系列动画,在日本动画界掀起了“大和号热潮”,这一现象被当时日本的电视、杂志、报纸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给予了大量的报道。日本学者多田信认为:“《宇宙战舰大和号》是日本动画作品社会化现象的起源。”③〔日〕多田信:《これがアニメビジネスだ》,廣済堂出版2002年版,第27页。电视热播的背后正是国民活生生的情绪与欲望的表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经济继续保持稳定、飞速的发展势头,1968年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力量已经强大起来的日本,急于摘掉战败国的帽子,重建民族自信。片中“大和号”作为地球的唯一拯救者,不仅具有超高的技术含量,而且舰上战士正义、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满足了战后日本人对于民族英雄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日本民众的精神空白。《宇宙战舰大和号》可谓顺时而动,从政治、意识形态、自我修饰和情感等现实需要出发重写历史。这种历史认知得出的结论因简单、明确且符合国民情感需要,极易被受众认可。

“技术大和”

影片为什么选择了大和号战列舰作为塑造对象呢?“二战”期间陆奥号战列舰和长门号战列舰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大和号,当时还推出了写有“陆奥和长门是日本的骄傲”的战时扑克牌,因此谈及战舰的象征应该是陆奥和长门。片中为此还专门介绍了非大和号不可的理由——“大和号”拥有地球上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强大的战斗力。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大和号没有直接在空中掩护的舰队,而且装载单程燃料,向制空权甚至制海权都完全掌握在敌方手中的海面发动进攻,被美国战机围攻,以极其狼狈的姿态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说,大和号在技术装备上、战术指挥上不但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且漏洞百出。正如战后发行的海军杂志《海与空》中尖刻地指出:“过于夸大的宣传,之后与其没出息地消失,可能默默地出现、默默地死去才不会成为世界的笑柄,这样可能更好。”④〔日〕一ノ瀬俊也:《戦艦大和戦後作られた最強神話》,《文芸春秋》2014年9月版,第267页。但是重新复活后的“宇宙战舰大和号”由一无是处的“笑柄”华丽转身为技术强者。

因为受到来自加米拉斯星球的游星炸弹的攻击,地球诸国都已束手无策,已基本丧失反抗能力。为了前往伸出援助之手的伊斯坎达尔星球取得放射能除去装置,地球必须派遣能够承受十四万八千光年漫长旅途的太空船。

原本沉没于海底的大和号战列舰,因为游星炸弹导致的海洋干涸,看上去只是裸露在地面的一堆铁屑。但是人类已经在暗地里把它改造成危急时刻搭载精选的人才与动植物前往其他星球避难的太空船。后来又根据伊斯坎达尔星球送来的引擎设计图打造波动引擎,这种引擎不同于以往地球的所有引擎,它的动力强劲,适用于距离遥远的宇宙航海。由于拥有了让规模庞大且科技水平遥遥领先的侵略国闻之变色的波动引擎和波动炮,大和号成为地球上唯一有资格参与此次行动的船舰。

而大和号不惜集结整个地球的人力物力前往伊斯坎达尔是为了取回能够除去放射能的“宇宙清洁器”。伊斯坎达尔是位于银河系之外的大麦哲伦星云的一颗架空行星,其名称来源于印度语中的“亚历山大大王”。这个星球与侵略地球的加米拉斯星球是双子星,虽然其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完全不同,但是两个星球都面临着寿命将尽的困境,只不过伊斯坎达尔星球的人们决定顺从命运的要求,不去侵略其他星球,所以当大和号到达那里的时候,发现整个星球只剩下王族后裔丝塔西亚一人。这个星球拥有高于加米拉斯的科技水平,能够用宇宙清洁器将空气中的放射能除去。因为加米拉斯人只能在饱含放射能的空气中生存,所以宇宙清洁器也可以看作是伊斯坎达尔的自卫武器。只是由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已经没有能把这种技术送到地球的技术力了,所以丝塔西亚的妹妹勉强把信息存储器送达火星时就舰毁人亡了。

影片一开始就说明了地球正处于放射能污染的危机之中,人们不能在地球表面生存,只能躲在地下都市苟且偷生。这样的一种“反核”情节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日本的社会状况。如上文所述,日本深受核武器、放射能所害,从战后初期开始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里面都反映了反核意识,在国家的政治决策中也特别关注核问题。不要说20世纪70年代,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依旧没有能够去除放射能的方法。《宇宙战舰大和号》在科幻的世界中实现了日本人超越放射能、清除放射能的美好愿望。

“正义大和”

要构建一个新的“大和神话”,就必须淡化其真实的历史形象。《宇宙战舰大和号》中强调大和号的悲剧是“为战斗而生的战舰注定的悲剧”。1945年4 月6日,大和号战列舰与其他九艘战舰组成“海上特攻队”,在明知完全没有可能取胜的情况下,被安排出击。司令部的回答是:“冲绳的丧失将决定日本的彻底失败,对于此战,只有海军给予协助,才是唯一的最后措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即使不能到达冲绳,也能将敌人空中力量的半数吸引过来。如果真能如此,当天冲绳岛陆战方面便有可能减轻敌机的空中压力,从而取得陆战的进展,战役的成功不是没有希望的。”⑤汤家玉:《日本“联合舰队”覆灭记》,海潮出版社2013年版,第366页。简而言之,大和号战列舰的主要作用就是以全舰三千多名官兵的生命作为吸引敌机的“靶子”。而影片极力渲染了大和号官兵带着必死的决心,与数十倍于己的兵力殊死搏斗的精神。在冒着浓烟、沉入海底的时刻,幸存的其他日本船员为其敬礼送行,就连美军飞行员都折服于这样的战斗精神和拼搏的勇气,在战斗机中为其致敬。显然影片对真实的历史惨景进行了遮蔽,虽然一面复原了大和号爆炸的真实场景画面,但另一方面又选择性地遮蔽此次特攻作战的无价值性。

同时,创作者将战场移至未来,避开历史评价,假借冲田十三舰长之口辩白:“我们并不是为了战争而使宇宙战舰大和号复活,而是为了避免生物因放射能全部灭绝,搭载精选的人类与动物逃离地球才是真正的目的。”只不过后来迫于形势需求,大和号没有成为移民船,而是成为了拯救地球的唯一交通工具和战斗工具。

这样一来,宇宙战舰大和号承载着遥远到令人绝望且时刻遭受强大敌人攻击的“史诗之旅”,影片以此来达成重塑英勇正义的“大和”形象的目的。

大和号面临的是人类以往从未经历过的宇宙飞行,往返二十九万六千光年的距离,并且不知道伊斯坎达尔是否真的存在,不知道那里是否真的有去除放射能的装置,也不知道当他们返回时地球是否可救。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面对信息与科技水平都超越他们无数倍的敌人。地球已经几近毁灭,但地球人除了离地球最近的冥王星基地之外,对其他一无所知。技术水平上,其他武器暂且不表,单单是游星炸弹已经把地球人逼到绝路,除了伊斯坎达尔提供的波动引擎、波动炮,他们没有任何可以与其对抗的资本。这种绝望性的心理时刻压在每一位船员的心头,更加凸显了此次旅程的英勇与悲壮。

影片还以独裁、残暴的军国主义国家加米拉斯的行为来反衬大和号的正义性。加米拉斯人疯狂攻击地球,称地球人为“野蛮人”,要消灭地球人以后迁居地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大和号上的总指挥冲田舰长重视每一个船上的成员,避免让他们无谓牺牲。不仅如此,因为冥王星上有原住生物,所以绝不使用波动炮,冲田舰长明确表示“不能破坏作为太阳系共有财产的行星”。森雪和分析士被比美拉星球的蜜蜂人种捉住,差点被处死,但是当她被解救后说:“地球人和加米拉斯人都一样。这个星球的人们有不受侵犯,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生活的权利。不要自以为是正义使者。”尽管清楚地知道比美拉星球的技术和思想都落后于地球,但是也不去干涉他们自己的发展。中途到达巴朗星之后,明知大和号的进程已经远远落后于计划日期,但是古代进依旧强调不能无视原住生物巴拉诺顿的死活。他们对待加米拉斯人也是尽其所能不伤害无辜的非战舰船只,还释放了唯一一个加米拉斯俘虏,哪怕当时大和号储备的粮食已经不多,还是给了他一些粮食,让他多一点活着的可能性。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正在极力摆脱其在世界历史中的负面形象,力求在国际社会中重新展现一个民主、正义、追求和平的国家形象。《宇宙战舰大和号》就是以大和号战列舰的华丽转身为依托,重塑日本的正面形象。但是,大和号战列舰恰恰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选择它来展现“正义的日本”,本身就体现了逻辑的悖谬。

松本零士将曾经处于世界科技之巅的大和号战列舰复活,抹去其在战争中的真实形象与历史遭遇,避谈吉田满为其塑造的“向死而生”的悲情形象,而将它打造成拥有高新科技与超强战斗力的宇宙无敌战舰,让历史中的“辉煌”承载现实的“希望”。尽管是在虚拟的世界,日本依旧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打出的“拯救亚洲人民”“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一样,号称要“拯救全世界、拯救地球”,作为地球的代言人进军宇宙并且取得了胜利。由此,非但没有戳破日本曾经为国民炮制的“神话”,反而借此顺利地提升了日本人的文化身份和民族自豪感,大和号也由历史的实有之物转化为象征日本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让其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没有战争经历的战后一代的历史观更加扭曲,让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界限更加暧昧与模糊。

作 者: 李向格,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刘研,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理论、日本近现代文学批评。

编辑:赵斌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战列舰战舰星球
图解战舰 意大利“加富尔伯爵”号战列舰 英国“光辉”号航空母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战列舰
俄战舰启程远航
曾经的战舰之王
迷失的战舰
摧毁吞噬星球
次世代战舰
1号异星球
最佳战列舰多出自英国
米弯弯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