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遵循规律,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2016-07-28李刚
李刚
[摘 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要避免机械的教学,要将字形与字义相结合,寻根溯源,遵循汉字本身的演变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精读重悟、据形索源、形义相系、拓形辨义,这些都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关键词]识字教学 效率 寻根溯源 遵循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9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对识字教学有如下的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识字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一个个孤立的字,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熟练运用。
然而,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就字读字、就字教字、就字写字,忽略了字音、字形、字义的内在联系,重读写,轻理解、运用,甚至为记忆字形而歪解汉字,大大降低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语文教师应寻根溯源,遵循规律,改变当前识字课堂教学的低效现状,努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精读重悟
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让学生反复进行生字的朗读。虽然读正确是最基础的语文教学目标,但是不顾学生已有的基础,花大量时间在读字上,就显得有些“头重脚轻”了。识字是为了今后的阅读、写作,正确运用汉字是识字、写字的最终目标。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停留在会读、会写,而不理解其意义,不会正确运用汉字是没有意义的。
二、据形索源
汉字是一种复杂的古老文字,每个汉字的背后都有着深刻含义或精彩历史。汉字的字形与它所表达的含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汉字本身就是古代人民生活、创造的表现,经过多年的演变成了今天的字形,但其表达的意义仍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清楚为什么字形是这样,字的各部分与字义都有什么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把字的意义教透彻,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多次讲解,反复联系,建构表象,让汉字的意义逐渐渗透,使学生达到见字明义的程度。
比如“武”这个字,学生最容易在斜钩上多写一撇,教师反复强调,但经常收效甚微。我们可以从字形与字义相联系的角度,尝试给学生出示“武”的字形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武”字各部分与字义的关联:甲骨文中的“武”字——“”,其中“”,表示“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是“止”,脚趾,表示行进,合起来表示持戈而行去打仗,金文、篆文分别是这样写的“”“”。后来书写时,把“戈”字中的“丿”移到上面,变为短横,这使得字形更方正紧凑,所以“武”字的斜钩上就没有一撇了。
三、形义相系
根据潘钧的统计,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00个汉字中,形声字占58.3%。这说明形声字仍然是现代常用字的主体。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汉字识别中形旁对字义的提取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形声字的音义理据,把形声字的形旁所表达的意义与汉字的字义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识记形声字的效率。
如“衤”和“礻”这两个偏旁,字形相近,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教师虽多次强调,学生的错误仍时有发生。如果教学时,我们把“衤”当作“衣”的变形体来教学,给学生表演一次“衣”的“瘦身魔术”,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中,意识到“衣”在汉字中当作形旁时就写成“衤”。在后来学习“衫”“裤”等汉字时,教师进一步巩固,让学生在头脑中将“衤”旁与“衣”表达的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衤”与形似的 “礻”进行对比,明确其表义方面的区别,从而就能让学生准确分辨字形的不同。
四、拓形辨义
在日常生字教学中,我们要突破就生字教生字的限制,进行适当的拓展,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在字形对比中,与字义建立联系,辨别、区分汉字不同的形旁表示的不同意义,加深对汉字字义的理解。
比如“饱、炮、抱、刨、鲍”这一组形近字,它们字义的区分主要体现在字左边不同的形旁部件。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关注形旁,体会、比较字义的不同:要“饱”当然要吃粮食,所以是“食”字旁;“炮”需要火药,会爆炸着火,所以左边是“火”字旁;“抱”需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刨”用刀把木料刮平,所以“刨”字是立刀旁;“鲍”则是一种可食用的海鲜俗称,“鲍鱼”,所以左边就是“鱼”字旁。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些形近字的表义部件与汉字所表达意义的内在逻辑关联。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入钻研汉字的专业知识,从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和视角,树立学习汉字的观念,关注汉字特点对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交际和思维发展的影响,寻根溯源,遵循规律,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