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记事类课文概括的策略
2016-07-28王云
王云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中,记事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可运用课题扩展法、段意汇总法、信息重组法、要素提炼法、人物对比法、问题概括法等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关键词]记事类课文 概括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9
记事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讲述一件事情。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故事大意,掌握故事要素,顺利复述课文。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整个故事肢解得七零八落,导致学生复述时,叙述过程不够清楚,或者说得不完整。当然,这也与少数教师缺少教学方法有关。笔者结合实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重点谈谈记事类课文教学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具体策略。
策略一:课题扩展法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文章的题目往往就决定了课文的内容,有的还直接表明了作者写作的目的。针对记事类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研读题目,挖掘题目中概括课文的要素,通过提问方式或者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课文题目进行适度拓展,从而完整地概括出整个故事内容。比如《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题目就非常简洁,点出了人物——徐悲鸿,主要事件——励志学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事?题目中主要突出哪个词?研读课文,说说围绕“励志”重点写了哪几个方面的事情?这样围绕题目步步展开,学生就能完整地概括出整篇课文。
策略二:段意汇总法
课文是由段落小节组成的,每个段落都有一定的意思。因而教师要重视段落关系,甚至可以通过概括段落大意来提炼课文主要内容。比如一些记事类课文,从题目上看,不好直接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每个段落大意进行提炼,然后加以汇总,最后提炼出整篇课文的意思。如《大禹治水》这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一小节内容进行概括,并且通过板书进行呈现,从而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知。板书内容可以根据课文每段的段意概括为:洪水成灾,决心治理;仔细查看,引洪入海;三过家门而不入;制服洪水。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板书内容进行适度扩展,从而准确概括出课文内容。
策略三:信息重组法
有少数课文内容没有明显的线索发展,课文题目也不够精确,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重点语句进行适度拓展,前后延伸,从而使学生完整概括出课文内容。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从题目上看,仅仅讲述了一件事,即嫦娥奔月,然而课文内容却很多,至少还有后羿射日等。从段落上看,内容比较长,也不好概括。因而,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进行重组。很明显,文中的关键字眼是“仙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仙药”这一信息概括出三点:后羿射日得仙药;逢蒙贪婪夺仙药;嫦娥智斗吞仙药。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地围绕这三点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策略四:要素提炼法
记事类课文既然以叙事为主,那么就必须体现叙事的要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等要素提炼课文大意。如《虎门销烟》一课,时间是1839年6月3日,地点是虎门寨,人物是林则徐,事情的经过是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结果是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意义是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教师引导学生把叙事的要素提炼出来,然后重新组合,学生就很容易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素提炼法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或者学生自学能力稍强才可以适用。
策略五:人物对比法
人物是记事类课文内容的核心。对于内容不够明确,或者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概括时比较吃力,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入手,抓住不同人物的性格、事情经过,通过对比形成内容大意。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涉及两个人物,林冲与洪教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两个人物的特点进行对比,或者围绕文中人物的主要行踪进行概括,从而突出人物形象。
策略六:问题概括法
这种策略往往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与其他概括方法并用的,而且还需要进行师生互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概括故事时出现了歧义,或者思想上有了停顿,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醒,或者对概括方向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完整概括出来。如《青蛙看海》一课,教师从题目出发,扣住“看”进行提问:青蛙在哪里看海?它是怎样爬到山顶的?路途中遇到哪几个小动物?这样层层引导,就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总而言之,记事类课文概括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及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