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模式
2016-07-27李晶
李 晶
(南开大学,天津)
探索和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模式
李 晶
(南开大学,天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翻译语境的探讨日渐盛行。因为任何翻译文本都具有开放性的特质,所以结合语境的翻译研究就会带有时代的色彩。鉴于目前国内对翻译教学语境认知缺乏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托翻译语境论来探索和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模式。翻译语境论的内涵涉及译者、原作语境、译作语境和两个译本之间以及原文本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互动。该理论的本质属性为主观性、动态性和对话性。为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教学模式,我们要从中国的文化语境来认识和指导翻译活动。课程建设上要更多关照中国文化语境的变化趋势,以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翻译语境论;中国文化语境;翻译教学模式
引言
自从霍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问世以来,翻译理论历经了20世纪70年代的发端、80年代的中兴以及90年代以来的衍化。从这将近30年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翻译理论可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如果从中外翻译史上一两千年来对翻译的界定来看,我国古人对翻译早就下了最为简洁、完整的定义:“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唐·贾公彦《周礼义疏》)这短短几个字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换易言语”,指的是翻译行为或活动的本身;其次是“使相解”,指的是翻译行为或活动的目标。(谢天振,2012)法国传播学家多米尼克认为,在现实世界中,要想提升信息传播与沟通能力,必须将“和而不同”当作在传播中面对无法沟通、无法分享时的一种“可选项”或“备选项”,正视“他异性”,即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多米尼克,2012)。就翻译教学而言,应从翻译的目标入手,因为翻译不仅使民族文化在时间上得以延续,而且使民族文化在空间上得以拓展。基于翻译文本的复杂性及现代特征,本文从翻译语境研究入手,探索和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模式。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Maria Gonzalez曾就传统的翻译教学提出新的思路,他强调翻译教学的互动、教学环境、教与学的角色、恰当的教育技术,提出了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Daniel Gile曾对会议口译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口译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问题。他强调口笔译的不同认知要求,并设定实现特定交际环境中说话人和听众的目标,以达到预期的效果。Christiane Nord 从功能主义视角提出了“功能译者”的概念,认为译者还应具备特殊形式翻译(字幕翻译、配音翻译)、翻译管理、团队协作、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修改译稿等方面的能力。Michael Cronin建议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考察未来的翻译教学。 罗选民在《中国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一文中结合中国大学翻译教学的现状,剖析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之间的区别和界定,探讨了重技巧还是重能力两种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大多围绕文化语境和多元互补的理论做文章,很少关涉到翻译教学领域的实际操作,结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模式建构以及对教学的指导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对翻译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行深入且全面的探讨,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样本研究,使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意义。本文拟从需求和问题入手来探讨翻译教学模式的建构。首先,把翻译语境论进行梳理,重点强调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其次,分析目前中国文化语境,并结合其内容建立课程体系;再次,从教师培训、学生培养和课程构建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和可操作方案,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评估,以考察实际效果。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主要有: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单一向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由“教为主”向“学为主”教学模式发展;由单项作业向以项目贯穿始末的教学模式发展等。
1. 翻译语境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翻译语境的探讨日渐盛行,并在英美两国显现不同的理论取向。英国翻译家主要受功能语境观的影响。B. Malinowski 提出了“情景语境”的概念。Halliday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大要素,即语场(在交际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社会活动)、语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语式(交际渠道和媒介)。其关注的焦点为语境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对文化语境的关注度。美国翻译理论家对翻译语境的探讨明显带有文化人类学的特征,主要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探讨,跨文化意识强。Daniel Shaw认为,翻译语境是翻译过程中聚合起来的文化互动的总合。Hatim和Mason在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一书中将一个Halliday式的文化和思想意识概念引进到对翻译的分析中。Eugene Nida的专著《语言、文化和翻译》则更进一步说明了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诸多影响。 翻译理论家李运兴的《翻译语境描写纲要》从模式-途径和语境张力两个视角对50余年来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在借鉴西方各派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语境模式。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演进,语境张力也在不断变强,语境对于文本的影响也愈加受到翻译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翻译文本的语境化上进行尝试,以形成一个融理论思考、语料分析和翻译教学的翻译研究体系。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译还是不译)都内含了文化、语言、政治、社会和其他多种文本的丰富信息(迈克尔·克罗宁,2004:170)。作为译者,应该具有双语文化意识,不仅关照源文本的文化内涵,还要关照目标文本的文化需求;作为原作语境和译作语境的动态特点,应不断关注语境的变化,由此制定更加科学的翻译决策;就源文本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应更加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非只关注文本,而不关注作者,要参透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及意识形态。此外,还要考虑译本读者的好恶。
2. 中国文化语境
中国文化语境历经百年变迁,翻译一直充当着促成不同民族文学间交流媒介的角色。从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与《摩罗诗力说》中向国人推荐“伊孛生”和他的《社会大敌》至今已一百年之久。文学大师易卜生的作品曾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多重的解读,如艺术家的易卜生、政治家的易卜生、自由主义的易卜生和女性主义的易卜生等,由此表明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译介的影响。从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中国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后,高语境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语境的标签。
然而,学者林晓光在厦门大学世界华人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正在由高语境社会向低语境社会急速移动的假说”。 “五四”运动时期开启了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从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逐渐面对大众读者。因此,在这个和谐共生的时代,翻译活动应顺应中国的文化语境,不仅要考虑西方文本的引进范畴,更要强化译者的文化语境认知能力,这就对口笔译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翻译研究需要从文化因素中寻找途径,文化研究需要以翻译研究为辅助工具。以下实例说明中国语汇正在从闭锁走向包容、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边缘走向中心,而这一切皆依赖于文化语境的悄然变化。
中国年度热词盘点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从那时开始,学界和媒体对社会流行语的研究和跟踪报道就一发而不可收。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表征,因此上述现象不仅折射了中国文化语境的不断变化,而且反映了汉语越发变得活跃、开放和包容。这些语汇大多汇聚在民生的焦点上。这一文化现象无形中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语料。从中国2012年的热词榜单中可以看出,这些热词反映了中国的时代强音,包含着广泛的民意。如十八大、“钓鱼岛是中国的”、神九/天宫对接、“蛟龙”/载人深潜、航母Style、伦敦奥运、正能量、异地高考、重拳反腐、微信等聚焦了百姓关注的热点和话题以及中国作为一个新崛起大国的自信与姿态。这体现了中国新的文化语境,彰显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及与其他国家的平等对话。“小康社会”一词在十四大时译为:a well-off society,然而在十七大时译为: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反腐倡廉”在十四大时译为:figh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在十七大时译为:fight corruption and uphold integrity。“同志”一词在中国近现代语境中发生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即从武装革命时期的“志同道合”,到建国初期的“与之交往的任何普通人”,到时下的“同性恋者”,因此根据不同的语境依次翻译为:comrade, guy, gay。以上实例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语境的变化对翻译带来的深刻影响。因此循着语境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来建构翻译教学模式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鉴于当代中国教育呈现出的跨越式发展态势,教育领域的变革势头空前活跃,这种变革是整体性的,出现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如翻译教材的过时、教师视野的局限、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教学资源的匮乏、学生培养与职场需求的错位等。以上诸多问题为翻译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因此,从课程建设上要更多强化对中国语境变化趋势的把握能力,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
3. 翻译课程建构
基于目前翻译课程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本部分内容将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围绕着翻译的需求和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因此课程模式具有需求性和问题性特征。下面将从翻译教材、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学生培养与职场的对接五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下图可以充分说明翻译课程建构与这五大因素之间的关系:口笔译课程建构要依托教材建构、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视野开拓、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学生培养与职场需求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批判性思维会直接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
图 1 翻译课程建构模型
3. 1对翻译教材的建构设想
课程教材历来是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就目前的翻译教材来看,大多着眼于翻译理论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训练,二者经常是并行关系,而非交叉关系。就翻译专业本身的特点而言,集专门性和特殊性于一体,它要求教材本身具有复合性、兼容性和时代性。它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而是对多种前沿理论的吸纳和借鉴,是对多学科知识的认知和学习,是对文本环境的洞察和分析。对于教材的选择,应采用“一揽子教材”(course kit)的方式,打破一本教材通吃的局面。如随时下载《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东方翻译》等核心期刊上刊发的文章,通读具有标志性的专著,如《翻译与全球化》、《翻译心理学》、《认知视野下的翻译研究》等。通过不断采撷最前沿的翻译理论与研究成果,随时把握翻译策略和语言的变化。跨世纪的中国既需要文化引进,也需要文化输出。汉语新词的植入是语言变化的风向标,如给力、打铁还须自身硬、逆袭、阳光财政等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语汇,这些新词的不断涌现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如阳光财政,有的学生误译为Sunny Finance,实际应译为Transparent Finance,这说明学生对中国当代语汇产生的情境缺乏了解。“阳光财政”是指通过构建公开、民主、监督、考评的政府理财行为规范,实现政府理财活动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一种制度。对外宣传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倾向需要翻译的助力,而这凭借的就是对文化语境的正确解读。最近网评天津女性美的四个关键词为:勤劳果敢、开朗自信、贤淑敏慧和乐观豁达,而非传统“三从四德”对女性美的定义。这充分反映了文化语境对语汇的深刻影响。张志毅(1997)指出,新时期汉语新词有术语增多、缩略语增多、外来词增多、混合词增多、音译词增多的趋势(转引自金其斌,2012:15)。术语中的后现代、全球化、次贷危机等,缩略语中的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军(陆、海、空)、流感(流行性感冒)、科教(科学教育)等,外来词中的艾滋病(AIDs)、桑拿浴(Sauna)、3D(three dimensional)等,混合词中的BP机,IC卡、JAVA语言等,借形词中的雅皮士(Yuppie)、比基尼(bikini)、黑客(hacker)等。2013年中国热词包括:(1) 正能量热词:中国梦、光盘行动、倒逼、逆袭;(2)旧词重组型: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男默女泪、十动然拒;(3)长句浓缩型:高大上、何弃疗、我伙呆、冷无缺、大V;(4)讽刺调侃型:中国大妈、土豪、挽尊、屌丝、女汉子等。因此,译者应随时留意新语汇的涌现和特征,尤其是旧词新意,做到不断积累、不断充实。大数据环境会促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新世纪的“数据新闻”模式对翻译的冲击很大。“数据新闻”指除了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之外,也可以用图表形式呈现,此时文字只起到提示的作用,体现新闻表达中的多媒体性,提高新闻表达中的交互性,满足受众个性化定制信息的需求。因此教材也应根据周围世界的变化来随时调整和充实,充分利用线上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来建构教材体系。
综上所述,翻译的语境性是把文本与某一个情景中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要把译文的语境纳入考虑的范围。若想培养具有语境意识的译者,首先就要依托教材的变革与创新。因此翻译教材的新体系应体现“知识领先”,而不是“实践领先”,“描写为主”而不是“规定为主”。“一揽子教材”正是对上述教材新理念构想的实践,它打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与羁绊,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为培养研究型翻译人才提供了捷径。
3. 2 对教师与学生语境视野的开拓设想
译者语境视野是在交际过程中生成的,而非事先设定的。语境是个动态的过程,是译者以自己的语境视角对翻译语境中另外两个主体的语境视野及其心理世界进行认同或推知的过程,是译者在企图沟通源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渠道的努力中对相关语境因素的认识过程(李运兴,2010:72)。语境的分法“已从语言语境——即上下文,经由二元化——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三元化——语言语境、物理语境和共享知识,走向多元化(世界知识、集体知识、特定知识、参与者、正式程度及媒体等)”(胡壮麟,2002: 161-166)。以上论述为教与学双方语境视野的开拓设想提供了依据。首先,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具备语境视野,应对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有高度的洞察力。在中国文化的高情景特征向低情景文化特征过渡的过程中,应重新审视过去汉语语篇在参与交际的过程中高度倚重于相关情景因素的情形。因为中国语境的变化就是对文化的折射,从上面大量的实例就可以看出中国语汇的包容和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教师的这种视野要依靠超强的认知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洞悉。其次,从培养学生的语境视野来看,应更多设置通识课程,加强学生的百科知识,养成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力,训练其识别能力、比较能力和协调能力。再次,在识别能力阶段,主要应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也包括翻译的原则和技巧等;在比较能力阶段注重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异同以及转换过程中的文化调适策略;在协调能力阶段加强百科知识、通识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金萍,2012:190)。
总之,由于中国文化语境的动态特征,教与学双方语境视野的开拓会直接影响课程建设方案的思路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要把拓宽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语境视野纳入教学计划中,并有意地令其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3.3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根据已有知识、常识或逻辑,深入思考阅读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对特定文本信息和思想进行评价的技巧,据此决定是否接受和相信该信息和思想(李长栓,2009:368)。翻译文本时正需要译者具有这种批判性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理解文本背后的内涵、分析作者的意图、发现和澄清歧义、显化原文所隐含的逻辑关系、保证译文语气连贯、改善原文、发现译文问题等。大部分译者在翻译时会陷入一种误区,即只关注言内信息,注重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但大多情况下只有凭借言外信息才能对文本进行深层的解读。因此,树立译者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对文本的立体化考量,而这种能力依赖于对语言语境的认知、对文化语境的理解、对情景语境的判断。参看下面产品说明:
MA PROMESSE Moisturizing Toner contains natural licorice, astragalus, and ginseng. It is absolutely alcohol free. It is a deep cleanser and moisturizes, hydrates and tones the skin. After application, the skin feels fresh, clean and revitalized. Suitable for all skin types.
产品自带的汉语说明:(黑体部分是英文原文没有的)
诺美思柔嫩爽肤水温和配方,不含酒精,能够彻底清除深层残垢。更重要的是它能软化皮肤表层,为肌肤做好准备,吸收各种滋润成分。内含多种天然植物精华:甘草、紫云英、人参。适合各类肌肤使用。(李长栓,2009:440)
译文中添加了中国化妆品广告中具有煽动性的词汇,是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凸显了语境中补偿策略的效用。上述实例说明批判性思维对文本的翻译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上文如果直译会减色不少,会缺乏化妆品广告的中国特色。
李运兴(2010)曾经总结过译者处理文化成分的五种模式:文化植入、文化阻断、文化诠释、文化融合和文化归化。这五种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文本予以灵活处理,但归根结底要以译者具备批判性思维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在源文化和目标文化语境的转换中做到游刃有余。
3.4 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学资源包括软件和硬件。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师资能力,其中包含教师的知识广度、学术能力、研究水平、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硬件包含在线资源、教材、教学环境、实践基地、项目参与等。所有这些教学要素都会直接影响翻译教学的效果。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只对硬件资源进行论述。在网络时代,翻译有了更多的信息和选择。传统翻译工具虽能满足基本的翻译需求,但在文化语境时代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途径。如Google在线翻译词典可以为译者提供更多的便利。译者的工具使用能力对译文质量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为翻译过程中文献资源可以为译者提供最佳的选择方案。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加快翻译的速度和数量。由于本地化翻译服务要求更高的时效性,因此借用一些翻译软件可以极大地提高翻译的效率,并能提高译者的判断能力,因为翻译软件有时会误判翻译的语境,此时译者就要充当质量监控者来对译文进行把关,以产出符合语境的译本。如,可以通过比较网上不同的翻译来甄选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在线双语平行语料库来寻找已有译文中对特定词语的处理,从中学习和借鉴,以提高译文质量。通过甄选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译者的筛选能力和判断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锻炼。就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言,应更多把重心放在项目教学上,翻译口笔译项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目标,并能通过实战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做好应对未来职场的心理准备。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出版社的重译项目、参加各种会议的志愿服务等。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略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3.5 学生培养与职场要求的对接构想
定制化已成为产品生产的最佳模式,学生培养也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顾客与翻译服务方的良好合作是提高翻译服务水平和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双方都应事前充分了解对方各自所期待的目标。 翻译服务方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翻译质量的有力措施,翻译前的准备、翻译、审校、编辑、检查、顾客反馈意见、文档资料的管理、责任和保密等诸方面都需要进行文字上的规范。要求翻译服务方加强对翻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作为未来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侧重本地化服务的意识, 因为在本地化实现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技术因素,还要考虑目标语言市场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因素。对于翻译而言,无论是引进还是输出都应该考虑当地市场的诉求。爱尔兰的利默瑞克大学开设了研究生本地化课程,包括语言工程、本地化流程、计算机编程、通信技术和本地化质量控制等;美国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也开设了本地化语言、翻译和项目管理翻译方面的课程;北京大学近年来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双语编辑与排版、国际化与本地化工程技术、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等研究生课程(杨颖波等,2011:4)。根据时代的需求,学生的知识应更多与职场对接。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知识、主题知识,还要通晓现代技术,因为文化语境的变迁会直接反映到翻译决策的革新上,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依赖培训课程的设计理念。与社会实践或职场现实相脱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落后,课程设置应满足社会需求。
结合以上五大要素,课程设置构想图形如下:
图 2 课程设置流程
4. 结语
本文以中国翻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翻译语境理论的多维建构思路,探索适应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模式。因为中国当代文化语境赋予了翻译教学新的内涵,融合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思维模式特点,并且具有动态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倡导改变重技巧、轻能力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方面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改变目前国内翻译理论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重视文化语境的影响要素,把研究与实际课堂应用相结合,探索和构建与职场对接的教学模式,造就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翻译人才。本文基于翻译教学的三要素,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文还从中国文化语境的变化入手,考察了其对语言的影响要素,主张采用以语言为导向过渡到以文化为导向的教学法,把译介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汉译英来实现对外传播,扩大国家的影响。本文结合中国目前的翻译教学现状,探索了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模式。本文期待译者树立除文本以外的多维视角来审视源语,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作品。
[1] 多米尼克·吴尔敦.2012.宋嘉宁译.信息不等于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胡壮麟.2002.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3):161-166.
[3] 金萍.2012.多维视域下翻译转换能力发展与翻译教学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金其斌.2012.英汉语新词研究与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 李运兴.2010.翻译语境描写论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 李长栓.2009.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
[7] 迈克尔·克罗宁.2004.翻译与身份.[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8] 杨颖波.2011.本地化语翻译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 谢天振.2012.关注翻译与翻译研究的本质目标[J].东方翻译, (5):4-8.
Prob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Model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Since 1990’s, there has prevailed the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context. Owing to the openness of translation texts,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on the context is given the color of the era.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thesis will combine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lack of contextual cognition, this thesis will probe and construct the teaching model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through Translation Contextual Theory. Translation Contextual Theory which is subjective, dynamic and dialogical includes translator, context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interaction between ST and TT, between the writer and the translator.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understand and guide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In order to set up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with Chinese local flavor, it will attend to the changing trend of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ion Contextual Theory;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Teaching Mode of Translation
H319
A
2095-4891(2016)04-0022-06
本文系2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新型翻译教学模式构建”(项目编号:15YJA740019)以及南开大学2014教改项目“认知心理学项下的翻译教学过程及策略研究”和南开大学2015教改项目“《翻译与全球化》课程中的通识观”、2016年《翻译与全球化》全英语教学课程经费资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晶,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与全球化、教育心理学、二语教学、商务英语
通讯地址:300071 天津市卫津路94号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