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交中交往信任感与稳定性对人情关系的影响研究

2016-07-27周沁雯

长江丛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际信任人情

周沁雯



网络社交中交往信任感与稳定性对人情关系的影响研究

周沁雯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社交成为人们日常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网络社交中人与人关系的产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对在网络社交中人情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在网络社交中,交往信任感越高,越有可能产生人情关系;交往稳定性越高,越有可能产生人情关系。

【关键词】网络社交 交往稳定性 人际信任 人情

一、前言

智能手机的发展大大普及了互联网的使用率,qq、msn等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微博、微信朋友圈成了人们日常沟通交往的重要平台,并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与习惯。对于这一现象,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谢新洲、张炀以大规模网络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目前我国网民网络社交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还有些学者对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和影响进行研究。阙丽群在其文章中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进行了归纳。罗群英在其一文中除了归纳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还具体描述了网络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的联系。乔木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另外,学者们对于在网络社交中的人际信任也十分重视。谢英香、冯锐以“90后”大学生为对象,围绕“网络信任情境结构模型”探讨了个体人、情境、媒介三方面因素对网络人际信任关系建构的影响。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认为,网络社会的社交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与现实社会的社交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翟学伟提出的,真实的中国人际关系是由“缘”、“情”、“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只有系统地研究这三者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看出中国人际关系的本质。笔者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网络社交中的人情关系产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在网络社交中,交往信任感越高,越有可能产生人情关系。

假设2:在网络社交中,交往稳定性越高,越有可能产生人情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抽取了424人,对他们网络社交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的年龄在13岁到44岁之间,其中20岁左右的最多。其中,男性211人,女性213人,能够保证性别比例相当。

(二)变量和模型

1、因变量

本文提出假设的因变量为人情。问卷中采用了量表来对十二种观点进行态度测量:(1)网络中人与人之间没有现实的利益冲突,交流更具情感性;(2)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真是假难分清,没有认认真真地交心的必要;(3)通过网络社交可以建立或增进友谊;(4)网络社交人与人的内心总保持着很远的距离,不会有亲密感;(5)假如我在现实中接受别人帮助时会感觉欠对方一个人情,网络中却不会;(6)我同网友交往时顾及情面、给对方留面子的意识减弱了;(7)“互踩”、“关注”使得“你有时来我必去”的礼尚往来人情关系在网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8)网络中把好友加入黑名单、轻视他人的评论、对他人任意贬低无可厚非;(9)冷冰冰的电子语言难以传达内心的真实感情,没有人情味;(10)网络中建立的关系不稳定、难以维持;(11)交个好友无外乎是为了‘互踩’提升关注度;(12)网络社交过程中好友间相互关注、彼此关心。将选项设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完全同意。笔者按照态度的方向将其分别赋值为1-5,对其得分进行加和处理,得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认为在网络社交中越有可能建立人情关系。

2、自变量

本文主要研究的自变量为交往信任感与交往稳定性。由于问卷中没有对这两个变量进行量表测量,笔者将这两个变量分别操作化为问卷中的几个问题。其中,交往信任感通过在网络社交中填写的个人信息是否真实;是否会同意陌生人的添加好友请求;在网络社交中是否会将自己的真实信息告诉陌生网友;是否相信陌生网友展示的性别、年龄等信息;是否有过被网友欺骗的经历5个问题来进行测量。分别将选项按照方向进行1-4的赋值,并进行加和处理,分数越高,在网络社交中的信任感也越高。交往稳定性通过问卷中第17题“您认为同现实社交相比通过网络建立起的关系稳定吗?”来进行测量,选项为从很不稳定到非常稳定,共5个选项,是一个定序变量。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中,连续变量有年龄和年龄平方。年龄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在424名被访者中,最小的年龄为13岁,最大的为44岁,平均年龄为22.9岁。虚拟变量及其赋值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虚拟变量及其赋值情况

4、模型

本文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在网络社交中交往信任感与交往稳定性对人情关系产生的影响,并建立人情关系的ols模型:Yi=β1+β2*Xi+ui式中Yi为因变量人情关系,Xi为考察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

三、研究结果

(一)网络社交的现状

问卷对被访者进行网络社交的主要目的进行了统计,其中59%的被访者进行网络社交的最主要目的是与朋友、家人、同学等保持联系,这是现实社交的一种延伸,所以在与朋友、家人、同学进行网络社交时,必然会遵循一些现实社交的规则。其次有21%的被访者选择娱乐休闲,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活动越来越多,足不出户就可以与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一同分享交流,十分便利。12%的被访者选择了结交新朋友,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人们进行网络社交比较主要的目的。笔者对网络社交主要目的与年龄同期群进行列联分析得出,这种目的的分布状况不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关于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分析,44%的女性认为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没有影响,其次有32%的女性认为交流变少;而45%的男性认为网络社交会使现实社交交流变少,其次38%的男性没有影响。有趣的是,在所有被访者中,认为网络社交会使现实社交交流变多的人数是三者中最少的,这点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人情关系的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2 人情关系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注:**p<0.01,*p<0.05,+p<0.1,性别中女性为参照项,时间中1小时以内为参照项,工作中学生为参照项,倾向中现实社交为参照项,交往稳定性中很不稳定为参照项。

从表2模型一可以看出自变量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工作、频率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中,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在网络社交中发展人情关系。年龄平方系数为正,说明人情关系产生的可能性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先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到一定年龄后又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学生相对于正在工作的劳动者而言更可能在网络社交中发展出人情关系。网络社交的频率越高,越有可能发展出人情关系。时间与倾向对网络社交中人情关系的影响则不显著。

通过模型二、模型三可以看出,交往信任感与交往稳定性对网络社交中的人情关系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p<0.01)。在网络社交中,交往信任感越高,越可能产生人情关系;认为网络交往所建立起的关系比较稳定与非常稳定的比不稳定的更可能产生人情关系,即交往稳定性越高,越可能产生人情关系。当把交往信任感与交往稳定性同时放入回归模型中时,R方达到了0.198,对人情关系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四、结论

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网络社交中,交往信任感越高、交往稳定性越高,越有可能产生人情关系,很好的证实了假设一与假设二。

在网络社交中呈现出的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为感性,所以更容易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发展情谊,而男性的理性思考会使他们认识到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和在网络社交中关系的脆弱性,不太可能投入过多的情感因素。学生相对于劳动者显得涉世未深,更容易相信别人,因此也更容易在网络上结交朋友。经常进行网络社交的人比起网络社交频率低的人接触到的人更多,了解彼此想法的机会也更多,故而发展出人情关系的可能性也更高。与现实社会中的社交相似,人与人发展出情感关系是需要相互信任的,只有彼此有一定的预期或信念,情谊才可能产生。并且,这种关系必定是有一定稳定性的,只有在稳定的交往与了解中才可能产生信任,继而发展出人情关系。

当然,网络社交并不仅仅是现实社交的延续,除了信任与稳定性是否还有其他具有网络特性的影响因素仍要进一步的研究。除此之外,网络社交的泛滥也会给现实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这都是需要学者们不断进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谢新洲,张炀.我国网民网络社交行为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1(6).

[2]乔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周沁雯(1992-),女,汉族,上海人,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4级社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际信任人情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欠人情
倍er好用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人情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试析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