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后期开发的调研与分析

2016-07-27丁志群

图书馆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摘 要]讲座已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本文从讲座资源的境遇着手,分析讲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对六大行政区域的26所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展开网络和新媒体渠道的调研,以讲座资源的录制和后期开发为调研主题,分析各地区总体情况。从浦东图书馆的实际出发,从重视新技术运用、提高录制和后期制作水平、创新后期开发方式、拓宽传播途径4个方面思考讲座资源后期开发工作。

[关键词]讲座资源;后期开发;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68-03

1 讲座资源的境遇

图书馆讲座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图书馆发挥其社会教育、信息传递、智力开发等功能的重要形式,能充分体现图书馆作为城市教室、没有围墙的大学、市民终身教育课堂的功能。图书馆讲座是面向广大市民的,每一个系列的讲座主题均是面向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聚集了大量的专家资源、名人资源、专业人士来担当主讲人,每一期讲座题目的甄选、活动的组织、合作方的洽谈都凝聚着馆员的心血,每一次活动图书馆都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然而,图书馆举办的讲座现场受到时空局限性的限制,只能使有限的读者满足需求。为了突破时空局限、扩大受众群体,在获得主讲嘉宾授权的情况下,图书馆应采取有效措施将讲座资源的后期剪辑、整理、保存、传播、研究等开发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扩大讲座资源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2 网络与新媒体调研概述

2.1 调研方法

以国家数字文化网站上所列出的公共图书馆为参考源,每个地区选择3—6所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为调研对象①,对调研对象开展网络与新媒体调研,以了解我国各地区图书馆对讲座资源后期开发的情况。

调研选取了3种渠道,对调研对象的图书馆官网进行访问,在微信平台搜索调研对象的公众号进行关注并咨询,在新浪、腾讯微博平台搜索调研对象的官方微博关注并私信咨询。

2.2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主要分为3项,图书馆所开展的讲座活动是否有录像、录像视频资源的传播渠道以及讲座活动的录制拍摄所用的机位数量。

讲座资源的后期开发涉及图书馆的技术领域比较多,故此次调研主要是采用网络与新媒体的方式,从调研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②省级图书馆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新媒体服务的响应情况,笔者将在调研结果中一并呈现。

2.3 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的26所图书馆中,有53.8%的图书馆对所开展的讲座活动有视频录制,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而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对讲座活动视频录制工作不够重视。在14所有视频录制的图书馆中,采用多机位录制并进行后期剪辑处理的图书馆为5所,采用单机位录制的图书馆为9所,这里强调多机位拍摄,是为将来对视频更好的后期开发打下基础(见表1)。

从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上而言,96.2%的图书馆提供微信公众号服务,仅有1所未提供,84.6%的图书馆提供微博服务,各地区图书馆对微信、微博的应用程度均较高。从新媒体服务的响应情况来看,25所开通了微信的图书馆中,有68%对微信咨询有回复,其中人工回复占20%,自动回复占48%;22所开通了微博的图书馆中,对微博私信咨询有回复的图书馆占50%,陕西、重庆、浙江的省馆以及广州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的粉丝数量居多。

3 讲座资源后期开发的思考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这些宝贵的讲座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多数是到馆听讲座的读者。以浦东图书馆新馆为例,新馆自2010年10月开馆,每年投入大量人力举办了众多讲座。其中能够成为系列的有:浦东文化讲坛,健康系列讲座,故事妈妈讲故事,作家教你写作文以及影音知识系列讲座等。可以看出,浦东图书馆这些讲座分别针对着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为传播文化知识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讲座未能全部留下视频资料,是十分可惜的。

现在浦东图书馆能够自主从摄像到后期剪辑的活动只有影音知识系列讲座。然而这些经过加工的视频资源也仅仅是刻盘后存档。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资源的严重浪费。讲座资源不能仅仅服务于现场的读者,更应该突破讲座现场的时空局限,进一步扩大讲座的受众面,使讲座产生更加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1 重视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充分利用影音视频播放技术,在后期制作时处理图像、配字幕,使讲座资源的内容更加丰富。追随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可以使讲座资源从互联网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平台延伸,实现网络对接,适合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屏幕大小的终端使用,通过家庭数字电视、手持式阅读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提供讲座资源服务。利用流媒体技术,实现视频源的无损保存和维护,提高用户体验,确保讲座资源播放的流畅性和提供平台的稳定性,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实现交互式使用和个性化服务。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发挥技术优势,实现讲座资源服务功能的最大化。3.2 提高录制和后期制作水平

图书馆讲座大多为现场一次性、连贯性的录像产品,后期剪辑是十分必要的,也有一些需要系统化加工整理而产生的新产品,特别是以互动交流、对谈为主要环节的读者活动。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对现场录制和后期开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场多机位的录制可以为后期制作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更容易产生质量上乘的新产品。

在讲座资源后期制作上,不仅要体现出技术水平,更要展现出馆员的专业化背景和图书馆的人文情怀。可以对讲座资源按知识点进行切分处理,通过对知识点的片段再整理,从而演绎出新作品,以汇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在素材的选择和编排上体现出独创性。在后期制作时进行注释的工作,加入馆员专业性的元素,注释讲座主题的文化背景、内容的解读、要点提示,更有利于读者理解。

3.3 创新后期开发方式

当前社会阅读习惯是“快餐式”,现在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一个讲座基本在2小时左右,如果不是真正喜欢,大概不太会花两小时去认真看一个讲座的视频。那么这就需要对讲座视频进行“碎片化”处理,节选精彩片段,制作类似预告片形式的短片,时间控制在3—5分钟。然后利用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进行主动推广,以此吸引读者来图书馆网站观看完整的视频。这将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一方面,图书馆为读者推送优质的讲座资源,使得读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读者间也会更加关心图书馆讲座,争取到现场来听讲。读者受益后,必然会主动在亲友间为图书馆进行宣传,进而扩大图书馆的影响。

3.4 拓宽讲座资源传播途径

讲座资源的开发与传播主要有文字和视频两种方式[1]:一是将讲座形成文字,结集出版;二是将讲座进行前期录制,后期剪辑加工,上传到网站,供读者点播。另外,如常州电视图书馆[2]依托广电网络平台,开设专用频道,将图书馆的数字图书、报刊、讲座、多媒体课堂等丰富的馆藏资源,推送给每一个家庭,所有数字电视用户都可以在荧幕上免费享用,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与报刊、广播电台等媒体合作[3],如上海图书馆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的“东方大讲坛”讲座丛书、上海图书馆学会主办的期刊中也开辟了讲座专栏。

借助图书馆区域联盟,扩大讲座资源的利用覆盖面。浦东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公共图书馆(室)1 397个,其中区级馆3个,街道、镇图书馆36个,公共图书延伸服务点263个,农村农家书屋325个,居委会图书室(综合文化活动室)77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设施网络[4]。中心图书馆可以将讲座视频刻录成光盘,送至各个点进行播放,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直播,这将进一步扩大讲座资源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金 龙.国家图书馆讲座资源调查与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4):72—77.

[2]李 浩.在“云”下享受无所不在的服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视频资源境遇及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3(4):27—29.

[3]刘 玮.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析[J].当代图书馆,2011(3):51—52,60.

[4]王立元,张晓楠.浦东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N].中国文化报,2015-08-05(4).

[收稿日期]2016-04-05

[作者简介]丁志群(1974—),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上海浦东图书馆。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在引导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