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档案共享模式研究

2016-07-27杨似海

图书馆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档案管理需要革新技术手段,以适应数字档案存储和利用的新变化。本文以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为出发点,对数字档案管理创新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档案管理的价值理念,建立高校图书馆档案共享模式,为数字档案管理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档案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21-04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载体由传统纸质转变为先数字后纸质的载体产生形式,因此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应用。档案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具有附加价值的新档案,产生“二次归档”问题,如何保证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如何对档案“二次归档”,如何解决档案保密与档案利用的矛盾,是档案管理领域需要探索的方向。数字档案研究有别于传统纸质档案等偏向保存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确保档案原始性和如何管理利用档案。数字档案无须过多考虑存放问题,而需考虑分级保密和存档价值问题。在新的时代潮流面前,针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本文提出高校图书馆数字档案共享模式,试图在高校图书馆特定领域挖掘数字档案管理的新需求,使数字档案的管理和利用能够保障和推动高校图书馆发展。

1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研究现状

1.1 档案知识管理研究薄弱

档案学研究已由档案记录的保存演进至档案记录的管理[1],这与计算机、网络、数字存储等高科技技术普及有关。但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上仍存在着差距。在定量方面主要表现为文献整体数量不足,期刊的集中程度不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得到资助的基金比较少;在定性方面,档案学知识管理研究的关键词和主题不如图书馆学丰富,没有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展[2]。这种差距与档案工作“重藏轻用”的特点和档案学整体发展落后于图书馆学有关,档案学应加强对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视。作为图书馆学与档案学的交叉领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回溯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融合一体化阶段。档案管理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需求,应吸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理论和方法,通过知识管理应用技术,实现“信息”向“知识”演变。

1.2 档案管理手段单一

现有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手段以档案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融合一体化为主,缺少档案演变为“知识”的形式及手段。对档案“信息”的评价、鉴定等行为仅限于档案管理人员个人对制度化管理的理解,而由此造成对档案留存价值评估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经验行为、制度行为。而制度和个人经验有时未能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变化。当单个档案的部分缺失,档案管理人员时常以档案不全或该部分未达到留存价值等理由推诿,查阅档案用户很少就档案缺失部分提出严谨的异议。

1.3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理念缺失

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的普及阶段已基本结束,目前正朝着质量提升的阶段前进[3],然而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理念局限于被动式查阅。高校图书馆侧重于党务、人事、设备、基建、财务等方面行文格式公事化的档案归档保存,其目的是有需求时提供查阅。此类服务方式属于档案学最原始的基本的查阅功能。现有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在读者档案、新馆建设档案、人事档案、图书馆历史档案等方面都有涉及,但都没有提出“知识”化的服务概念。在一体化中进程中,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数字网站必须能够快速地接收、分析、处理新的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需要它的读者[4]。这类着重网络化的服务形式,忽视了服务的理念——“知识管理”主动式服务,此管理状态形成的原因是档案管理服务理念与信息化环境脱节造成服务理念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化蓬勃发展,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开创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强调为图书馆界提供主动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档案服务理念应着重在主动服务、合作共赢、引领业务、开放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化。建立档案管理主动服务理念,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能够加强馆内各部门粘连性、加强校内职能部门之间的粘连性、强化馆际之间交流学习的粘连性。通过从档案管理演变成档案的知识管理,使得图书馆档案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储备及共享平台。

2 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化共享模式策略

档案学应扩大原有的研究领域,借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信息组织研究方式,来满足新技术环境下人们对档案利用方式变革的需求[5]。高校可以利用档案信息化共享模式建立档案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档案价值评估,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构建档案管理平台以馆内共享为主,可推广到校内学科研究服务领域和馆际之间交流服务领域(见图1)。

2.1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内共享模式

图书馆档案馆内共享基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是结合图书馆绩效管理,推动业务技术共享为核心的共享模式。馆内档案的共享内容包括:馆内各业务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年度总结报告等量化数据,馆内不同业务侧重点的服务质量评价,馆员素质培训实践效果,设备采购选择参数等。通过共享模式加强全馆馆员的参与度,利用共享档案价值评估,进行有效的量化工作服务质量评定,形成完善的服务档案群。通过年度档案的比较分析,使业务侧重调整有据可依,馆员业务培训流程有章可循,创新服务的效果有表可查,馆员轮岗交接材料也能以档案形式保留。

2.2 高校图书馆档案校内共享模式

高校图书馆档案校内共享模式策略是以科学数据服务[6]、学科服务、读者特殊服务为指向的引导型共享模式。利用共享平台让校内师生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内容及服务效果,以达到宣传、凝聚关联读者群体的目的。对高校新开专业,院系拆分或合并等行为进行档案存档,根据相关教学需求通过档案共享模式跟进图书资源配置,使得行政角度自上而下的执行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配合。

2.3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际共享模式

图书馆档案馆际共享模式策略是以打破高校图书馆间“贫富差距”,构建海量分布式档案资源库群、统一的档案知识型管理平台,实现图书馆馆际间合作共赢的泛合作型共享模式。档案馆际共享模式能有效地进行业务部门档案交流、创新服务档案的价值评估和图书馆学术交流。共享策略的目的是节约馆际合作交流成本,提供馆际合作成功案例,使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具体方面得以量化表现,采取“跟随战略”使落后的高校图书馆发展有所借鉴。特别是针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要求可以有依据地适度调整,针对高效益低成本创新特色服务能迅速推广,针对高效价值的服务体系由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投入从而缩小地域性差距。

3 高校图书馆档案实现信息化共享的措施要求

3.1 档案信息化共享的硬件设施要求

档案共享硬件设施要求数据库分布式管理存储、有集中安全的异地备份。档案虽然提供查阅功能,但并不是所有范畴的档案都可以完成公开。分布管理存储使数字档案具有地域性的存放地点,可以有效地保护档案安全性,有效防范系统维护人员登录档案存储设备服务器,有效地保护档案共享范围。利用异地加密的备份手段,可以规避突发情况下档案存储数据库遭受灾难性打击,加快重建修复进度,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可靠运行。

3.2 档案信息化共享的技术平台要求

本着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出发,利用开源系统如Dspace等为基础平台,对档案管理平台进行配置和二次开发。技术平台重点是优化检索方式,简化档案录入提交的步骤,达到易录优检的效果。通过爬虫技术提取有效的关键词,组合档案录入时设置的主题词进行爬虫检索。以明晰的(档案前期的)需求分析进行相关检索,使检索结果以完整的连续存档显示。当存档部分内容有等级限制时,可通过用户级别进行隐性显示,以方便用户知晓并提出查考申请,经核准后,单独进行档案传递推送。

3.3 档案信息化共享的标准化要求

文档、音频、图片的档案存储相对于目前存储设备容量不构成负担,如何完整记录保存才是关键之所在,因此,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执行标准化规范。真实地实时记录档案,并对档案进行跟踪记录,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以方便档案的查考。引入“标准化”可以通过平台设计来量化档案录入的元数据量。“标准化”过程是通过实践让“标准”不停修正的过程,并通过平台管理应用强制执行的过程。在档案分类、分级和鉴定等量化过程需要平台以“标准化”的规范,在界面上设定简单可视符合思维逻辑判定的布局。

3.4 档案信息化共享对建档馆员的素质要求

馆员参与档案信息化建档的过程主要是把档案信息知识化的过程。规范培训内容及流程,加强归档工作的日常化、分类的规范化,适度放宽分布式参与程度,使馆员在归档交流中以常态化进行建档管理。特别在档案保密分级制度和对档案完整性的概念理解上,对完整的档案进行合理拆分提交,并对拆分各部分进行分级保护,达到档案内容分级保护的效果。馆员参与档案的建档、管理及评价有利于馆员自身业务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档案价值的传递推广。建档共享过程也是馆员相互学习促进的过程,达到相互共赢的目的。

3.5 数字档案原始性的存储技术要求

确保数字档案的原始性是档案管理最为核心的保护技术之一。解决的办法是依赖开放性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权限功能,在数字档案在归档后,让系统定时对数字档案进行写权限的提升,禁止用户对数字档案进行修改增删操作。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使存储与系统平台物理存放分离,并限定存储服务器的Root用户只能在存储服务器上登录,杜绝Root权限人员通过网络远程操作对档案进行修改增删。当需要对档案进行修改增删操作时,应视为档案进行“二次归档”的相关活动,应保留记录体现数字档案原始性。

4 通过信息化共享构建高校图书馆档案价值体系

明确档案管理的价值体系是执行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共享理念前提。便利的获取方式,档案真实有效,数据原始且具有连续性,突显档案利用价值,并通过价值观来确定服务观。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阶段,倾向追求读者服务为主的服务价值而忽视自身发展服务价值,目前应考虑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使馆员素质及图书馆自身能够稳定均衡发展,再进行下轮创新服务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档案价值可从权威、考核及监督三个方面构建价值体系。

4.1 通过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构建权威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档案分布式数据元收集的完整性体现档案考查核心价值。从归档的严谨角度,收集元数据不可修改只能追加,体现档案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档案文件的记录性,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理念。通过丰富原始性数据积累为档案研究利用提供数据挖掘的条件。来源正统的权威性价值档案,让研究分析起点上建立在成功因子之上,使分布式数据档案管理得以进入良性发展。

4.2 通过网络信息化环境构建考核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业务档案有效记录图书馆服务质量和馆员工作成绩并进行量化管理,并作为绩效考核、高校教学评估图书馆考核的统计数据来源、新服务立项和院系专业改革等跟踪考核。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构建全面的参与评价考核机制,全面参与有利于考核价值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让考核价值体系在依托档案管理下公正地产生合理激励效果,考核价值体系也有利于指导档案归案细节。在档案管理和考核相互作用下,使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章程“标准化”,为“标准化”的可复制性创造条件。

4.3 通过网络信息化公开构建监督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档案共享平台有效监管高校图书馆投资、设备选购、新馆建设等发展项目。利用档案管理建立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图书馆集思广益、少犯错误和节能减排规避浪费。以自下而上的修正执行监督,能有效制约权力垄断格局,推进民主参与的进程。在图书馆改革修正的道路上,起到保驾护航的监管。明晰的档案管理的监督价值体系,让图书馆在有序合理、与时俱进的惯性下高速高效地发展。

5 结 语

利用分布式管理存储方式,隐性扩大档案管理队伍;利用评价鉴定功能,引入考核机制;利用共享服务特性,加强监督,优化硬件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创建泛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图书馆档案管理在信息化潮流中良性发展。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学的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如果孤立研究很难在应用方面有所发展。高校信息化环境优越,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为同级并列单位,使高校图书馆的档案应用可以在小范围试验出更多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推进档案学在信息化管理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宋艳辉,杨思洛.国际视野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6):1—13.

[2]冷 雪.近十年我国档案学与图书馆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计量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3(6):9—14.

[3]吴汉华.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建设现状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81—86,71.

[4]楼白宇.公共图书馆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数字网站的实践效应[J].兰台世界,2013(11):99—100.

[5]刘家真.论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交叉融合[J].图书情报知识,2001(2):13—16.

[6]刘 霞.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初探——武汉大学图书馆案例分析[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3(6):33—38.

[收稿日期]2016-03-16

[作者简介]杨似海(1977—),男,馆员,本科,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
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探析
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改革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对策
档案管理现代化中档案管理原理的运用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