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干扰素治疗丙肝肝硬化35例的疗效观察
2016-07-26张晨曦
张晨曦
【摘要】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小剂量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丙肝肝硬化患者经过2年小剂量干扰素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均出现了快速病毒学应答, 22例(62.9%)患者出现了完全病毒学应答。治疗48、72周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丙肝肝硬化应用小剂量干扰素治疗, 可延缓疾病进展, 提高生活质量, 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干扰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17
丙肝呈全球流行态势, 我国人群感染率约3.2%。丙肝肝硬化大多难以耐受大剂量干扰素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但是不治疗最终会导致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和肝癌的发生, 直接危及生命。丙肝引起的肝硬化, 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 应用长效干扰素或标准剂量的干扰素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1-3]。但是小剂量的干扰素治疗方案仍然有一定水平的应答。本研究采用小剂量的干扰素治疗丙肝肝硬化, 观察随访2年肝纤维化的指标以及血清学各项指标的变化,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8月在本院肝病科治疗的35例丙肝肝硬化的患者, 年龄42~67岁, 其中男15例, 女20例, 均符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相关标准[4]。其中代偿期22例, 失代偿期13例(其中腹水病史9例, 上消化道出血4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 (2.0~5.5)×109/L, 血小板计数(PLT) (30~80)×109/L, 血红蛋白(HGB)>90 g/L,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200 U/L, 血清总胆红素(TBIL)<51 μmol/L, 白蛋白(ALB)>30 g/L。腹部彩超提示无肝癌或腹水。无合并严重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 无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精神异常以及其他不适合干扰素治疗的疾病。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治疗药物 干扰素α-1b (深圳科兴生物)300万单位/支, 利巴韦林分散片(国信医药)100 mg/片, 24片/盒。
1. 2. 2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在常规保肝、人血白蛋白针支持、防止并发症等基础治疗上, 给予短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选用300万单位剂量, 隔日皮下注射, 利巴韦林分散片600~1000 mg/d, 治疗1.5年后停药, 可根据患者的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情况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铁剂、维生素B12等药物。
1.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检测基因分型、丙肝核糖核酸(RNA)定量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凝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甲胎蛋白定量、抗核抗体谱、心电图、腹部彩超、胸部平片、胃镜检查等。治疗后1个月内每周检查肝功能及血常规, 治疗1个月后检查丙肝RNA定量, 此后每3个月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凝常规、甲胎蛋白定量、甲状腺功能测定、丙肝RNA定量及腹部彩超检查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无明显异常事件发生。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我国以1b型为主, 入组35例患者中, 21例1b型, 5例2a型, 剩余未分型。患者均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
2. 2 一般情况及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初期出现乏力、纳差、流感样症状和体重的不同程度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 所有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根据情况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7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停药期间出现病毒反弹, 再次治疗后出现快速病毒学应答。22例(62.9%)患者出现了完全病毒学应答。治疗期间3例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 加用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1例发生肝癌, 术后丙肝RNA定量仍正常。治疗48、72周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 治疗后48周和72周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2004年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丙肝肝硬化的治疗建议中不推荐应用干扰素治疗, 依据是担心患者无法耐受治疗后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 致使病情恶化, 但无数据支持[4]。2009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再次更新丙肝的防治指南, 认为小剂量的干扰素对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后能够保持相对稳定。2010年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代偿期列为干扰素相对禁忌证。
目前临床上已经认识到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减少了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朱云等[5]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也取得了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 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81.2%、62.5%, 阻止了失代偿期的发生。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乏力、胃肠刺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通过对症处理, 均能继续坚持治疗, 证明了本治疗的安全性[6-8]。除1例发生肝癌外, 其他均使肝脏炎症趋于静止, 肝功能得到改善。但是本文只是观察小范围2年的观察周期, 需要更大样本的长期观察。
参考文献
[1] Teo M, Hayes P.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1998, 38(2):104-118.
[2] Amarapurkar DN, Patel ND, Kamani P. Antiviral therapy of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due to hepatitis C viral infection. Trop Gastroenterol, 2005, 26(3):119-122.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4, 7(4):194-198.
[4] 马琳媛, 张鹏, 陈倩, 等. 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外周红细胞数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吉林大学学报, 2015, 41(3):599-605.
[5] 朱云, 李明英, 王春平, 等.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杂志, 2010, 19(10):893-895.
[6] 陈文, 王鲁文, 袁念芳, 等.小剂量α-IFN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11(3):174-186.
[7] 于国英, 黄群, 马玉秀, 等.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 31(4):626-629.
[8] 仇娇敏.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和剂量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4(4):265-268.
[收稿日期: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