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部中国输液安全共识出炉 输液就是一次小手术

2016-07-26张砚梁

养生大世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肌注微粒药液

张砚梁

输液疗法,俗称“打吊针”、“打点滴”,由于它是将药液直接输入人体静脉,随血液循环到达病灶,不需要经局部吸收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无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给药速度易于控制,可控制血药浓度的相对稳定;可方便使用较大剂量较多品种的药物等。治疗效果明显,因此在临床上使用较广。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陆续发现输液疗法并非十全十美,由输液滥用导致的医源性疾病不容忽视。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中很多是不必要输液造成的!

2016年5月7日,首部中国输液安全专家共识—《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研究蓝皮书》(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在北京发布。为进一步规范输液操作,提升临床输液安全,本次发布的《共识》通过权威专家团队查阅文献和各地调研,全面梳理了我国输液使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合理使用输液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进一步降低了滥用输液以及不安全输液对人的危害。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是世卫组织很早就提出的给药原则。一般来说,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的临床给药方式,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具有快速有效的治疗效果,但临床医疗工作中滥用输液以及输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存在,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其实,“输液就是一次小手术”。

输液的质量标准、包装材料、注射剂的配伍和操作环境等都会影响输液的疗效和安全性。合理使用输液,是亟须倡导和普及的理念,为此,国内相关专家一起呼吁各方加强监管,提升输液的药品质量,规范临床合理输液和操作,保障用药安全。

微粒是注射液难除的副产品

实际上,微粒一直是注射液如影随形的“忠实伴侣”。在注射液的生产、储存、运输、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几乎都有可能被不溶性微粒污染。

一是注射液的生产工艺中带来的:如药物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碳黑颗粒,包装带来的塑料颗粒等。

二是注射液的配置中带来的:如输液器穿刺胶塞带来的橡胶微粒,切割安瓿时产生的玻璃碎屑被负压吸入药液内等。

三是环境因素:空气流动会使尘埃、纤维和细菌,通过进气管进入药液。这些原因有些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但有些是难以避免的。

玻璃屑或是问题包装所致

未开封的药瓶里有玻璃碎屑,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低。药品是特殊的商品,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注射液的生产环境必须要符合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生产用原材料和注射液成品,都必须经过包含微粒限量检查等10多项严格的检验和复核后,方可使用和出厂。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注射液里是不允许出现玻璃碎屑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个别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更换质量不合格的包装材料。

静脉输液是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我们习以为常的输液其实也算是个小手术,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因为需要刺破血管并往血管里输入并不属于血管里的东西。因此,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在操作中要格外引起注意。如果说这些异物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如果大量不溶性微粒特别是石棉微粒进入人体,还能引起肺癌和白血病。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长期输液,特别是现在输液器上有过滤网结构的并不多,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毛细血管中,越积越多就会损坏血管。

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如果患者的肠胃功能正常,口服药物应是第一选择,只有在患者出现了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等情况时,才应该选择静脉注射治疗。

猜你喜欢

肌注微粒药液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治斑秃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甲氨喋呤单次肌注与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的对比研究
聚肌胞肌注联合消疣胶囊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UPLC-PDA-QTOF/MS分析肌注胆木注射液后大鼠血浆中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