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外语人才创业能力建设的深层思考

2016-07-26张思瑶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东北地区创业教育

张思瑶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东北地区创新创业不活跃。除市场主体的原因和没有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究高校该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特别以小语种外语日语人才为例,对比大连地区三所省属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和创业教育现状,实证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认知、创业需求的主要因素,探究提升外语人才创业能力建设的对策。从提升创新意识、完善创业课程和增强创业实践力度方面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东北地区;外语人才;创新创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6.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3-0091-07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创时代”。

东北地区创新创业转型迟缓,《经济日报》2015年12月7日刊登题为《东北三省创新排名持续下降》的报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直提倡的国策,东北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与此同时,良好的科教资源,也位居佼佼者行列。然而,最近的各种媒体报道中,东北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力低下。从全国创新创业的活跃程度看,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是创新创业的沉寂地区。吉林省是创新创业不活跃地区,相对较好的辽宁省也不是创新创业的活跃地区。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中,第九点“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性创业”要点的第二十三条中,明确指出“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建设,是当前带动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中国融人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步伐的加快,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并能够积极投身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外语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振兴东北地区,提升外语人才创业能力,是无法绕行的重要问题。

二、创新创业在中国

(一)政府高效有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自2014年开始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创新创业”成为建造中国经济的新发动机和新引擎。为了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掌握两年多来国务院出台的“双创”政策,以及配套实施政策,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了由国务院办公厅汇编的《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选编》。在过去的2015年一年间,国务院对双创多次发文解读和给出政策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9号)、《国务院对于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5]36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等。可见政府对于推进双创的决心与行动力。

所谓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新创业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创业,创新是创业的立足点。此处的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也包含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当然也包含教育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地提高就业率。首先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其次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再次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动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中指出,需要建立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性创业;拓宽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而东北地区创新创业的困难点,可以归纳在市场体制、创业生态和激发创造活力三点上。

(二)东北地区创新创业不活跃的主要原因

李克强总理指出,东北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爆发力强,东北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后备粮仓,在国家战略全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东北地区创新创业却不活跃。在2015年末发布的东北三省“十三五”规划中,均提到了发展面临的困难。吉林省指出,老工业基地除了经济结构不备、体制机制不活、发展方式粗放等老生常谈的矛盾以外,现阶段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老龄人口比例大等新生问题。黑龙江省从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性矛盾突出、体制性矛盾突出三个方面阐述了自身的问题。而制约辽宁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表现在:体制机制弊端突出,市场发育不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欠佳,国企改革未迈出实质性步伐,民营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人才支撑不足;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综合三省自检,可以将原因归纳以下三点:

1.市场主体存在问题

强势政府与弱势市场结合的体制机制、传统计划经济制定的产业结构和庞大的国有经济微观主体所形成的相互支撑的铁三角架构.对市场活力抑制和束缚导致东北地区创新创业严重不足。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必然导致创新创业需求不足,未能形成充分竞争的环境和氛围,市场主体缺乏动力,安于现状,不愿致力研发,而丧失了长远效益。另外,实际操作过程中,产权制度欠缺、服务平台无序、扶持政策不明了,整体看依旧没有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商业文化,也是造成创新创业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2.没有形成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创业不仅仅是政府鼓励、放宽调价、政策从优如此简单,创新创业还需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相应的环境和条件,还应到包括与之适应的创新创业文化。每个创新创业者和服务者在分工链条上扮演着各自角色,并形成共生关系。而人力资源,则是关键,就是拥有良好教育和经验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从哪里来?来自高校,甚至来自风险投资当中跳出来的.还有更重要的是高校中比较爱折腾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回来的人。

3.创新人才支撑不足

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动力特别需要人才,但东北地区作为人口净流出区域,其人才外流更是不争的事实。除人才外流,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学理念落后、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践平台短缺、相关师资的欠缺,都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所提出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创业教育是21世纪现代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目前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处于第三阶段的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这一时期,创新创业政策密集发布,扶植政策花样繁多,中央频繁发文提倡创新创业,并于2015年1月北京大学在全国范围内推出首个创新创业EMBA学位项目。然而,在2015年两会关于创业教育热点观察中,却列出了数字,一份针对17所高校近6 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教育对创业帮助”在10分制的评分中仅获2.960分,在所有考察中得分最低。创业教育普遍滞后。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这是顺应国际、时代潮流,符合“建设创业型国家”的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迄今为止的创业教育研究,大多为创业教育整体宏观研究,具体到专业的研究和相关需求调查.大多集中在经济类和工科类,少数涉猎外语类研究也都集中在英语专业,相关日语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尚不多见。但外语专业,特别是日语专业在各个高校或多或少地均设专业,毕业生与日俱增,数目庞大,供过于求。对于外语专业来说,创业必然是解决就业渠道、避免同质化的一个良策。成为助推“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理清日语专业学生创业现状和实际需求,对高校如何开展教育定会起到借鉴和指向作用。本文针对大连地区三所省属辽宁省院校的日语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需求调研,以实际分析结果为依据,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以大连地区三所省属高校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的日语专业学生为目标群体,随机选取了不同年纪不同性别的本科生共18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日语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认知和创业需求等三方面,分五部分设计问卷。第一部分是创业意愿调查;第二部分为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认知现状;第三部分为创业影响因素调查;第四部分为创业教育渠道调查;第五部分为创业教育形式调查,分为课程教育形式调查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调查。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处理与统计分析。问卷分析中,除单纯百分比的统计外,着重分析创业意愿群体与无创业意愿群体的差异,把“已着手实施创业计划”和“毕业后创业”的群体归为一类.把“没有想过创业”的群体归为一类。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创业意愿

通过表1可以发现,日语专业学生考虑创业和没考虑创业的比率分别为31.6%和68.4%。由于专业限制,大多数学生从没考虑过创业。

此外,性别差异分析得出男性创业意愿明显高于女性的结果:年纪差异分析得出不同年级调查者的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差异的结果,也就是说,年级对创业意愿没有影响。从高校间差别来看,虽然大连民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比率较为接近(分别为27%、26%),而辽宁师范大学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比率较高(45%),但这样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即各高校学生的创业意愿比率没有显著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二)创业认知

对比三所高校学生是否有创业意愿的群体在对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构成的需求情况。由于篇幅限制。表格中只列出各个设问中选项比率高的前两个选项。具体如表3所示。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创业应具备的知识中。“创业涉及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知识”的所选比率最高,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差异是显著的,其对应的P值分别为0.013和0.03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即认为这样的差异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在,创业群体对这两个选项的重视度要高于非创业意向群体:创业群体对应的比率为95%和85%;而非创业群体为83%和72%。而对于其他创业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显示P值均高于5%,虽在创业意愿群体和无创业意愿群体的观点中,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可以窥见到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认识和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的重视。学生已经敏锐地感受到良好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意向学习沟通技巧。

(三)创业需求

需求调查分为创业影响因素调查和高校创业教育形式、渠道调查。目的是通过学生认为对创业有影响的条件为出发点.通过高校教育能弥补给创业带来不良影响的因素,有的放矢。

1.创业影响因素

通过表4可以发现,有无创业意愿的学生虽然差异不明显,但从选项内容来看,学生选择最多的并不是资金不足等外部条件,而是能更加理性地审视自身经验不足。且对于日语专业学生来说,最欠缺的是经营管理、营销知识等。

2.创业教育形式

了解到学生的创业影响因素后,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对高校教育开展的形式需求,更能认清高校创业教育的倾向点所在。

根据问卷数据,实践中积累知识89.9%,独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51.8%,专业课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66.1%。第二课堂活动44.1%。其他1.2%。

接近90%的学生希望从实践中积累知识,而纯理论课程设置并没有受到学生的青睐,这印证了在高校教育中运用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另外,由于日语专业学生本科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履修学分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类学生,学生再分出精力辅修第二学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有66.1%的学生选择了在日语教学中融人创业教育,也为日语教学中运用内容教学法(CBI)提供了数据支撑。

3.创业教育渠道

我们发现有创业意愿群体和无意愿群体在获得创业教育的渠道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体现在“社会实践”和“校园内创业实践”两个选项上。具体如表5所示。

4.第二课堂创业活动

在第二课堂涉及的创业活动调查中,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通过表6可以看到有无创业意愿群体的显著差异体现在以下三点:各自其对应的P值分别为0.022、0.045和0.010,均处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超过八成的有创业意愿群体选择了“创业大赛”,超过六成的有创业群体选择了“电子商务竞赛”,都明显高于无创业意愿群体的68%和43%。而日语专业学生由于专业关系,九成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选择通过“外企公司兼职或实习”来实践创业。

五、对策与建议

结合调查分析结果,从提升创业意识、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增强创业实践力度的三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合提出建议。

(一)提升创业意识

提升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日本,创业教育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贯体系,其目的就是从小培养“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2000年,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所谓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是指在面对新的挑战目标时不怕风险,积极果断地挑战并将想法付诸实施的人。可以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思维方式。可以说。创业意识的培育是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

创业教育,既是一个知识取向的概念,又是一个“能力取向”的概念,重点在于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日语专业学生创业意识不强,但学生认为创业最应具备的素质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这与创业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在高校实施的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形成开创型个性,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活动,因此既不能窄化为“企业家教育”,也不能泛化为“素质教育”。而应该重新定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型人才教育,就是把创业教育这个新生概念真正融人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探索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评价标准内融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全方位考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进高校教育的实施。创业教育只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形式和途径。也就是说,将创业教育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育中实现,因此完全可以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合进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担负着党在高校的思想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为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保障。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条件是,都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都是以指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两者都是高层的素质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实践为重的教育模式,虽然各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形式有必修课、有选修课,但是都附带着实践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趋紧成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借助该载体,利用同样的教育渠道,不断摸索完善,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促进外在与内化的有机结合。

(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中央到地方的重视.创业教育的路径,正从游离于专业之外逐渐走向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之路。从迄今为止以第二课堂为主的教育形式转向成第二课堂与课程教学同为主战场的模式。

1.课堂创业教育

课堂创业教育的方式,分别是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鼓励选修第二学位、在课堂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日语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必然不同于经济类、理工类等专业。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培养,可以再向前迈进一步,将语言承载的内容,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即采取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为宜。积极构建“专业技能培养+创业能力提升”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这顺应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5]36号)中提出的“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

外语教学中的内容依托教学法(CBI)为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CBI是将语言教学与学科教育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法。该教学法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法,是利用学习者对学科内容的兴趣,刺激其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该理论强调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动机来源和重要前提。该理论的主要假说是:学科内容与学习者需求一致时.能促进学习;学习者对学科内容感兴趣,认为所学内容是达成目标所必需的知识时,便可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极大成功。

本次调研的三所院校,都是非外语专科类院校,可以利用本校的专业资源,将创业知识、创业理念等内容依托于语言课堂。例如,专业教育部分可以设置《国际商务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授课)》、《外贸函电(日语授课)》等实务类课程,增加学生创业涉及行业的专业知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知识等。

2.课外创业教育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所接触到的或者熟知的第二课堂创业形式为创业大赛、电子商务竞赛。原因是这些形式的确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实践的有效手段。在国内创业大赛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我们不妨采纳别国经验,以期提升创业大赛的赛制和等级。

创业大赛在美国、日本,赛制成熟、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例如,日本东京大学的创业道场,是东京大学的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创业道场不只是比赛,是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课程,用更加贴近实际的形式,训练学生如何创业。活动内容涉及理念讲座、优秀作品分析、商务演示等。该大赛是赛程制度的创新,将大赛与课程相融合,寓教于乐,将理论知识即时运用到实践中。初级课程参加者在所有的报名者中选出,此后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剩下的学生可以参加高级课程,等级分布明确,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

此外,语言类课外活动都可加入创业元素。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平台加强创业知识普及等,来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的号召。

(三)增强创业实践力度

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实际运用。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激发潜能,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整合知识结构,发掘自身优越点,可谓是最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除了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5]36号)号召,“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以外,创业实践活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已延伸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应大胆借鉴别国创业实践形式。例如,在西方,无论是政治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规范教育,还是宗教教育,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社会实践作为载体,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在美国,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创业计划”竞赛,有“合作计划”项目,有惯例的暑期打工活动等。

问卷调查显示日语专业学生的有创业意愿的群体更喜欢通过外贸公司兼职和校内创业实践之类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创业知识。这就需要加强校企联合,及时让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反馈学习,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今后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创业实践活动还能激起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的重视,进而反向影响基础教育领域。

高校内部实践活动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离不开课堂,也绝不能拘泥于课堂,应形式多样,例如,政治教育实践、校企联合“双元式”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也可以小到一次讨论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一个报刊的构思与设汁、一个小调查、小制作等普及性的实践活动,大到举办学术报告、科研竞赛、暑期实践活动、创办创业园等。

高校外部实践活动,整个社会氛围应形成倡导创新创业的风气。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实效的主要因素,除了实践活动参与者主观因素,还有实践环境的客观因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具有重要的实践实效的推动作用,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六、结语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立国的力度不断加大,创业不仅对国家.而且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也日益凸显。为了振兴东北地区创新创业,创业人才的支撑补给不容忽视。创新创业在教育上,也要求教育创新。通过日语专业学生实际创业与否的对比分析,更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传统的创业教育形式逐渐发生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转变为注重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并不断尝试多元化教育模式。按照需求分析进行创业教育的细化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按需指导高校创业教育,必定会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为东北地区高水平人才,乃至外语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做出贡献。培养出更多有优秀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业人才,为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兰桂杰)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东北地区创业教育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基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国际化视野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个性化外语人才培养浅析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